正文 第50章 事關小利學會理智吃虧(2 / 2)

所以,他在做任何事情、說任何話時,不懂得給自己留有餘地。因此,使他得罪了很多人。其實,給別人活路,也是給自己機會。

“凡事當留餘地,五分便無殃悔”。在做人做事時,都不要超過一定的限度,傷人的話想想,想想,再想想,再說出口。你要知道,任何傷人的話都要比廚房裏的刀子鋒利很多倍。無論我們有什麼稱心如意的事,無論我們的事業多麼順利,自己都不要忘乎所以,甚至得意忘形,自以為是,而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或者說無論我們多麼的不高興,發脾氣要對事不對人,沒有人永遠都不做錯事,也沒有哪個人就是天生的合適,都要磨合。眼睛裏要看見別人的長處,有矛盾就更要念起對方的好。要想成功,就要學會給對手留一條路,給自己留有餘地,不要把事做絕,一旦遇到什麼事兒,我們才會有後路可退。否則我們不僅隻有處於被動的地位,反而不得人心,使自己處於孤立無援的地步,這就等同於我們把自己的出路堵死了,弄得自己無路可退。

魯迅先生曾說過:“沉默嗬沉默,不是在沉默中爆發,就是在沉默中滅亡!”生活中確有這一類人。平常默默無聞,與人為善,處處小心,甘願吃虧,一副“老實先生”“老好人”的模樣,可並不代表他沒有脾氣,如果發起怒來,他可能讓所有認識他的人瞠目結舌。很有可能你的對手就是這樣的人,所以說,萬事要小心,凡事給人留餘地,不可把人逼急了,否則不會有什麼好結果,隻會給自己的成功帶來阻礙。當一個人自認為把對手所有的機會都斷絕時,很可能使自己也失去了機會。如果他把某件事做得太絕,不僅損傷了別人,也會害了自己,這樣做反而對自己不利。這就是“雙刃劍”的道理。

因此,在這人際關係日益頻繁而紛雜且到處都充滿競爭的時代,無論你是一個卓越的人,還是一個平凡的人,在處理各種各樣煩瑣的事物或者是待人處事時,固然需“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不但不會吃虧,反而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感動。

曾經有一位哲人說過:“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滿足。但用讓步的方法,你可能得到的比你所期望的更多。”此言蘊意深廣,它也是“善留餘地”的最好的釋解,也是世人為人處世的良語箴言。人活在世上,總要有自己的交際圈,不管是上司與下屬之間,同事之間,或是師長與學生之間,父母與兒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甚至在夫妻之間,都要懂得給別人或自己留點轉換的餘地,並且要做到尺度適宜。留多了,是一種浪費,留少了,可能回旋不開,弓拉滿了容易斷,但更不應該有“氣盛”,“挑戰”,“蔑視”“譏笑”之類的愚蠢行為。所以,凡事都要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