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給人好處不要太實在(2 / 2)

有人說寬容——得饒人處且饒人是軟弱的象征,其實不然,有軟弱之嫌的寬容根本稱不上真正的寬容。寬容是人生難得的佳境——一種需要操練、需要修行才能達到的境界。俗話說:“何必拿別人的過錯來處罰自己。”而得饒人處且饒人,意味著你不會再為他人的錯誤而用氣憤和悲傷的情緒來懲罰自己。

心胸狹窄的人與氣憤和悲傷是形影不離的好朋友。生氣的根源不外是異己的力量——人或事侵犯、傷害了自己的利益或自尊心等,一言以蔽之,認定別人做錯了,於是勃然大怒,惡從膽邊生;咬牙切齒,怒從心頭起。凡此種種生理反應,無非是在用別人的過錯在懲罰自己,何苦呢?為何不得饒人處且饒人,更進一步就是得理也要讓三分的寬容地對待你的敵人、仇家、對手,以大局為重,不僅會使自己會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化幹戈為玉帛的喜悅;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喜悅,也更能表現出自己的胸懷。要知道這個世界上並非隻有一你一個人的存在,所以即使心地最和善的人也難免要傷別人的心,如果冤冤相報,非但撫平不了心中的創傷,而且隻能將傷害者捆綁在無休止的爭吵戰車上,讓人永遠活在痛苦之中。

三國時,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稱之為“如魚得水”,而關、張兄弟卻未然。在曹兵突然來犯時,兄弟倆便“魚”呀“水”呀地對諸葛亮冷嘲熱諷,諸葛亮胸懷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們。結果新野一戰大獲全勝,使關、張兄弟佩服得五體投地。如果諸葛亮當初跟他們一般見識,爭論糾纏,勢必造成將帥不和,人心分離,哪能有新野一戰和以後更多的勝利呢?

得饒人處且饒人的寬容是一種智慧,他能喚醒人的理智,不使情緒控製自己,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得饒人處且饒人是一種境界,它能使人舉止大方磊落的台階。隻有得饒人處且饒人,才能“愈合”不愉快的創傷;隻有得饒人處且饒人的寬容,才能消除人為的緊張。

很久以前,有一對生活在毗鄰的兄弟因糾紛而發展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弟弟在兩個莊園之間開了一條渠,以示永不往來。

一天,哥哥請來一個木匠,他想在兩個莊園之間造一個兩米高的圍欄,以示永不相見,以此來回敬弟弟。

但是,當哥哥外出幹活回來時,驚得目瞪口呆,因為他的眼前並不是什麼圍欄,而是一座美麗的小橋,小橋穿過小渠連通了兩座莊園。

這時,弟弟也回來了,見狀便從橋那邊走過來,抱住哥哥說:“您真偉大!在我做了對不起您的事之後,您還建了一座美麗的橋。”

當兩兄弟重歸於好時,木匠便收拾工具要走了。“等一下,我這裏還有許多活需要你來做。”哥哥對木匠說。木匠回答說:“我倒是願意留下來,但是還有很多橋等著我去造。”

在木匠的心裏,如果他真的聽哥哥的話造了圍欄,不是把他們兄弟的怨恨往更深裏踢嗎?這時,必須有人做出讓步,隻有寬容,隻有得饒人處且饒人,才能解怨。於是,他便冒著被主人斥罵的危險,為兩兄弟的和好架上了一座“橋”,讓他們倆兄弟通過這座橋重新修好他們間的關係。

做人大度一點,反而會有一些意外的收獲。‘人’字有一長一短。世間沒有隻有長處沒有短處的人,也沒有隻有短處沒有長處的人,因此,做人,要學會寬容,要學會大度,要學會得理也要讓三分,由此才能讀到一些有益於自己的東西,才能讀出高尚,才能讀出歡樂,才能讀出幸福,才能覺得生活其實是很充實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衝突都是由於一方或雙方糾纏不清或得理不讓人,一定要小事大鬧,爭個勝負,結果矛盾越鬧越大,事情越搞越僵。其實,做人大度一點寬容一點最好,不要事事分個清楚分個明白,懂得謙讓,得饒人時且饒人,不要得理不讓人,生活的路才更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