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處世之書《菜根潭》中強調了這樣一種處世哲學——待人需寬,律己需嚴。另一句哲言:人之過誤宜恕,而在己則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則不可忍。這句古語告訴我們的是一個最為基本的為人處世道德:對於他人的過失與錯誤,我們應該采取寬恕的態度,而如果錯誤在自身,便是一件無法寬恕的事情。對於自己所遇到的困境與屈辱,我們應該當盡量忍受,但是如果這種困境與屈辱發生於別人的身上,我們便不能袖手旁觀,忍心不顧。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許多的成功人士大都恪守著這一處世法則。
某一著名的廣告界精英在對自己的成功之路進行回顧的時候:“在我看來,人生其實很簡單,歸根結底就八個字,‘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的話,人生中的許多事情便會豁然開朗。”
為何待人要寬?為的是給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律己為何要嚴?因為如果不嚴的話,便會對自我放鬆,使小錯誤進一步地發展成為大錯誤。這本身就是一種極為規範的待人之道,同時更是為人處世的最為重要原則之一。其主要核心在於強調公正:對事物的標準、對是非的判斷,盡量要有一個盡可能客觀而又公正的把握。一個具備了此種高貴品格之人,其成功必然是水到渠成的。
大將軍徐達功對於大明王朝的建立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個朱元璋兒時的玩伴、成人後的大將,有勇有謀,深得朱元璋的喜愛。但就是這樣一個戰功能赫赫的人,卻從來不會居功自傲,而是處處時時律己極嚴。他處處與手下的兵士同甘共苦,在遇到軍糧不濟的艱難時刻,士兵無法填飽肚子,他會主動地少飲少食,將自己省下來的口糧分給手下的士兵。大軍進駐新戰場、未曾紮好營寨的時候,他從來不會提前進帳休息,定會等到大家都安頓好了之後他才會放心下來。士卒患病、受傷,徐達總是會主動親自慰問,端藥治療。如果遇到了兵士犧牲的話,他更會籌集棺葬之。所以,明軍將士上上下下無不對他既尊敬,又感激。
在生活方麵,徐達也是一個極為清正廉明的人,史書有載說:“婦女無所愛,財富無所取,中正無所疵,昭明乎日月。”朱元璋曾經賜給他一塊好地好幾次,但是正好處於農民的水路必經之地。家臣看到了其中有好處之後,便用這塊地皮謀取私利,向農民征收“過路費”。徐達知道後,馬上將此地上繳給了官府。
朱元璋後來為了拱衛自身的政權,用嚴刑重刑殺了包括許多開國功臣在內的十多萬人,但是徐達卻善始善終。在他病逝於南京後,朱元璋大慟,為之輟朝,並追封他為中山王,將他的畫像陳列於功臣廟第一位,稱之為“大明第一功臣”。可以逃過生性多疑的朱元璋的誅殺,不得不說,這與徐達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處世之道是無法分開的。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往往嚴於待人,寬以律己,對自己過於寬鬆、但是卻對他人要求極嚴,他人犯了一點錯誤自己便看在眼中,記在心上,對方有一點小事自己便喋喋不休。這樣的人,往往無法客觀地看待問題。一旦境遇不順利,他便會抱怨說別人對他如何不好,社會是如何不公的。受到一點委屈,便會大呼小叫。社會上有不少這樣的人,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感覺全世界都是凶手,全對不起他。他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裏,眼睛盯在別人的身上,從來不反思,到頭來吃虧的依然是自己。長此以往,他將會失去人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