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各國對中國之向背,概視中國之治亂為轉移。漢末,中原多故,外則鮮卑稱強,內則群雄割據,烽煙四起,西域複絕。迨唐太宗、高宗兩朝,武功發揚,國威隆盛,先後遣郭孝恪、王玄策、侯君集、阿史那社貞、阿史那彌貞、蘇定方、薛仁貴等,征服烏萇、高昌、西突厥等地,略有天山南北。由是,非但西域諸國仍複內屬,而蔥嶺以西之波斯、吐火羅以及昭武九姓諸國地,亦皆稱臣入貢。太宗初分天下為十道:曰關內,曰河南,曰河東,曰河北,曰山南,曰隴右,曰淮南,曰江南,曰劍南,曰嶺南。玄宗時,更分為十五道,將突厥、回紇、黨項、吐穀渾之別部及自波斯以東,於闐以西之十六國俱隸屬於隴右道。設州置縣,大者為都督府,以其王充任都督,皆世襲,貢賦版藉多不上戶部,稱為“糜州”,蓋主於糜之意。其最高官製為都護府,置大都護一,副大都護及副都護各二。當時西域全境計分為四都護:曰安西都護府,統天山南路以迄波斯以東;曰北庭都護府,統金山以西及天山北路;曰昆陵都護府,統突厥五咄陸部落;曰濛池都護府,統西突厥五布失畢部落。當時不但開疆拓土之規模遠勝漢代,而其官製及統治之方法尤為妥善。其如盛極必衰,唐自天寶之後,內亂相仍,各自為政,釀成安史之亂,無遑西顧。回紇、吐番【1】、南詔等國,乘勢內犯,西北庭(西方之朔方即今寧夏省城及綏遠,北庭即天山北路)陷,隴右道各州縣盡失矣。其後,回紇及西域諸國又以兵援唐,此為蔥嶺以西人種雜居陝甘之開始,回教亦自此時輸入西北各省,此為西域一大轉變也。
唐末紀綱紊亂,國勢陵夷,五代之禍,天下分崩,西域複絕。宋有天下,甘居偏安之局,遼興於北,繼之以金,應付遼金已不勝其疲,更無遑顧及西域。坐是,漢唐經營西域轟轟烈烈之事業,至此悉入西遼之手矣。
宋祚既衰,遂為元滅。元起漠北,為純粹之蒙古民族。宋時,其民散居於不兒罕山麓,部落淩亂,散漫無主。迨金衰,其族英雄鐵木真,應運崛起,統一其部眾,稱汗自立,號成吉思,是為元太祖。太祖率眾東征西討,所向靡敵,既滅西遼,略有天山南北諸國地,複有橫掃宇宙之雄邁氣象,鐵蹄所經,中亞、東歐土地盡入其勢力範圍矣。各國震怖,呼曰“黃禍”!實開我國曆史空前紀錄。於是建四大汗國於其屬地:其在俄羅斯東南部者,曰欽察汗國;在波斯小亞細亞者,曰伊兒汗國;在西伯利亞者,曰窩闊台汗國;在天山南北及蔥嶺以西者,曰察合台汗國;均由其子孫統治之。察合台為太祖第二子名,因封於此,遂以名國,而西域地名亦多代以蒙古語。迨世祖一統中原,定都燕京,遂於今之伊犁置阿力麻裏元帥府,統治天山北路;於今之焉耆置別失八裏元帥府,統治天山南路;於今之敦煌縣置曲先元帥府,統治吐魯番以東各地;又置阿母河行省,統治蔥嶺以西諸地。開疆拓土,叱吒不可一世,廣設驛站,南旅繁興,西方人士如波斯、阿拉伯、土耳其、意大利等國之政治家、軍事家、考古家等先後遵陸經新疆至中國。西方之天文、曆法、算學等東漸;而中國之羅盤針、印刷術、火藥等西傳,東西文化交流,而西域適當交流之孔道,此曆史上一大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