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西域沿革(3 / 3)

元太祖以雄才大略,創曆史之新紀元,詎日中則昃,月盈則虧,不及百年,而此轟轟烈烈之局麵日趨衰亡之境。元室既弱,群雄紛起,朱元璋崛起濠泗之間,輾轉血戰十餘年,蕩平群雄,一統天下,定都金陵,是為明太祖。太祖以一布衣應運而興,恢複漢室舊疆,固亦一代之雄;惟性猜忌,即位後,不事遠圖,日惟以殺戮功臣為能事,武功不振,內外離心。其後,瓦剌猖獗於北,安南緬甸恣擾於南,東有倭寇之禍,西有吐魯番之患,可謂極四麵楚歌之淒涼,故終明一代,隻擁有本部十餘省,較漢唐全盛時代之幅員不及半耳。

明季文弱,無力靖邊,坐令藩屬破碎支離,降至清初,天山北路為蒙古族衛拉特四部所據。四部者:曰土爾扈特,曰杜爾伯特,曰和碩特,曰準噶爾,而統稱之曰漠西厄魯特,其中以準噶爾為最強;天山南路則為回族諸部所有。後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繼用兵,始複略有天山南北諸地。乾隆二十四年,設總統將軍於伊犁,並設參讚大臣及總督等官以資鎮撫。複劃烏魯木齊以東為迪化州,隸甘肅省。其於投誠之準部多封以王公台吉,皆世襲;對回部各城則設紮薩克及伯克各官分治之。列戍開屯,修城築堡,凡有益於軍國大計,福利民生者,莫不實事求是,以鞏固西陲,基是,西域晏然無事者凡百餘年。

西域地處遐荒,路途迢遙,交通多阻,消息隔閡,主政者每一意孤行,橫征暴斂,殘民以逞。迨鹹同之際,迫使強者揭竿而起,時又適值洪楊之變,用兵東南,新疆武事廢弛,陝西回教阿訇(阿訇為回教中師傳之稱)妥明乘機潛入新疆,據烏魯木齊以起事;複有回教徒金相印,據南疆之喀什噶爾,引安集延酋長阿古柏帕夏為助,陝西白彥虎應之。帝俄乘機以大兵入占伊犁,烽火彌天,全疆糜爛。同治三年,天山南北各地盡失。朝中震恐,時議士如雲,意見各異,李鴻章等主和派以亂事初平,民兵交疲,兼以強鄰窺伺,處處易啟外交關係,製動全局,主放棄新疆,屯田安西,閉玉門關以自守,上然之。時左宗棠任陝甘總督,督師隴右,聞之,力持不可,上疏力爭,謂:“……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聯,形勢完整,自無隙可乘;若新疆不固,蒙古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略,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此公可謂獨具眼光也。其奏議中有雲:“臣一介書生,位極人臣,今年已六十有五,何敢妄貪天功,惟伊犁既歸俄有,阿古柏又據喀什噶爾,若置之不聞,必有日蹙百裏之勢,後患何堪設想。”左氏以垂暮之年,不避艱辛,其忠誠為國之情,溢於言表,上大感動,決出師西征。時穆宗已崩,德宗即位,光緒元年三月以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軍務。翌年二月,左氏率師出塞。大軍西指,勢如破竹,屢克名城,威震天山南北,不數年盡複其地。惟伊犁一隅尚為俄有,左氏原欲乘新勝餘威,以武力解決之,詎清廷以連年兵連禍結,不擬重擾人民,議用外交方式以取勝。

新亂既定,左氏為謀長治久安兼防帝國主義之野心計,上書建議設為行省,以杜覬覦兼可鞏固邊防。奏入,朝廷以伊犁未歸,不果。六年秋,左氏被召入京備谘詢,命劉錦棠督辦新疆軍務。七年正月,伊犁事件經外交使臣曾紀澤交涉,卒以九百萬盧布贖回。其後,劉錦棠又奏請設省。十年詔許之,承乾隆時所命名:稱之為新疆省,簡稱新省,以迪化為省會。民國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