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兩個世界(1 / 1)

新疆北負阿爾泰山,南依昆侖山,天山橫亙中央,分本省為南北二路。在天山以北者,稱為北路,或作北疆,天山以南者,為南路,亦作南疆,又名回疆。阿爾泰山以南,天山以北,千峰萬嶂,回抱如環,中部低平,作釜底形,東西廣凡七百裏,南北袤可五百裏,是為準噶爾盆地。境內河流縱橫,土壤膏腴,碧草如茵,幅員無際,自古為一天然牧場,迄今仍為遊牧民族如蒙古、哈薩克、柯爾別孜【1】等之大本營。因地臨西伯利亞,時受北冰洋寒流之侵襲,故氣候寒冽,全年氣溫在零度下者達五閱月之久。每年十月即雪,翌年五月始止,基是,農作物一年隻一獲,人民什九從事遊牧,畜牧業之盛,冠於全國,有“牧國”之稱。牧畜中以羊為大宗,牛次之,馬、駝又次之,騾、驢較少。綿羊、良馬、明駝、犁牛,稱為四大名產;明駝體軀壯偉,性耐饑渴,最善負重致遠,經沙漠五六日,不飼水草,全無疲乏態,為駝中最優良者。相傳穆聖傳教時,即乘此種之駝,號稱明駝,又名神駝,迄今該種猶存,惟數量極少,價值特貴。北疆之伊犁、塔城、鎮西及南疆之焉耆皆以產名馬著稱國內;伊犁與塔城之馬,軀幹修偉,高約六七尺,龍顱努睛,長頸修尾,適於駕馭,相傳為龍種;鎮西馬腰細耳聳,短小精悍,桀驁難馭;焉耆馬性馴良,雖不及伊犁之神駿,然負重致遠為其他各地所不及。清時在以上各地設有各種官牧廠,規模大小不一,大者數在十四五萬頭,小者亦數千,其目的不但為提倡牧政,亦為民兵經濟之補助,今已廢棄。

遊牧民族所謂富,皆以牛、羊、馬之數量多寡為準則;富者牛、羊、馬群輒以千百計,貧者亦數十百頭,不但一生衣食仰給焉,其皮毛亦出口之大宗,為本省經濟一大利源。惜牧民墨守成法,對於管理喂養不事改良,無科學知識,任其自生自滅,對於疾病之預防尤無設備,人畜雜居,獸疫蔓延,輒致大群死亡,非但牧民經濟蒙受重大損失,且常傳染人類。倘能利用科學方法管理喂養,廣泛發展牧畜業,數年之後,可決其必獲十百倍之厚利。

牧民牛羊夜間收隊時,均設圈於帳外,以犬衛之,藉拒豺狼野獸之來襲。其犬身軀高大如虎,猙獰可畏,遊牧者藉此助手,始得安枕。意即《周書》所謂獒者,殆天生此物,以憐此蚩蚩者乎!

新疆另一世界,即南疆塔裏木盆地之農業社會。其地居天山之南,昆侖山之北,東西凡二千裏,南北可一千四百裏,占南疆大部分之麵積。相當於山東、河南、河北三省麵積之總和。幅員既如是龐大,而人口隻二百多萬之眾,等於以上三省人口四十分之一,可謂極地廣人稀之致。境內河流如織,最大者,為葉爾羌河、阿克蘇河、和闐河、烏蘭烏蘇河,四河總彙而成塔裏木河,全長凡三千六百餘裏,為全國最大之內陸河流。

塔裏木盆地三麵環山,東連柴達木及甘肅低地,形如井底,北部朔風複為天山所阻,氣候溫和,四季常青,雖在隆冬,亦罕見霜雪,冬時氣溫與北疆相差三四十度。氣正泉甘,土脈膏潤,人民什九務農,出產之富,質量之佳,遠勝北疆。所惜邊民不知耕耘之法,內地所謂“耒、耟、耰、鋤”,又所謂“深耕易耨”等,均付闕如。每犁地後,隨地播種,不計疏密,不分秧,不耰草,不加肥,任其自然,草稗同生,數十人播種,數百人收割,一般尚停留在粗耕階段中。

南疆氣候和美,近溫帶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農作物年可兩獲。農事分春秋兩季,每年農曆元宵後,開始播種,午節前後收割,早穀入倉後,又繼續播種,中秋後成熟。惟因不施肥,地力所任,僅可續種包穀而已,包穀遂成為農產之大宗,人民普遍之食品。境內雖以農業為主,然邊民多賴牛羊供飲食,故牧業成為普遍之副業,滿山滿穀,牛羊蓋澤,誠塞外天府。

本省重要城市在天山北路者為伊寧、塔城、承化、迪化、奇台、鎮西、烏蘇、綏來;在南路者為哈密、吐魯番、鄯善、焉耆、輪台、庫車、烏什、阿克蘇、疏附、疏勒、英吉沙、莎車、葉城、和闐、於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