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為古康居種,亦新疆土著之一,原居本省西北邊徼卡倫卡,乾隆時內附。同治時卡倫外原地劃歸帝俄,因是,一部分哈族亦隨土地而變更其國籍。十月革命後,又多相繼逃回國境,散居塔城、伊犁、阿爾泰三區內,今日在新疆境內總人數約四十三萬。其民事遊牧,逐水草而居,結穹廬如蒙古包,亦信奉伊斯蘭教,並吸收其文化,故其風俗習慣,如禮拜念經、朝汗、齋戒等均與維吾爾人一致。
其人男女均強健而魁梧,雖盛暑亦皆禦皮著靴。婦女頭披白罩,衣長過膝,類西服,喜穿帶,善操作。飲食粗糲,以牛羊肉為食品之大宗。食後多飲濃茶,蓋牛羊肉脂肪重而難消化,一日無茶則病生,故暇時輒飲,敬客時以酥油茶進之以示厚禮。宴客以牛羊馬肉為饌,馬乳當酒,以小駒肉切碎,加五味製成馬腸為款客之最上品。性好客,凡來者不論識與不識,一概予以招待。俗重禮貌,相見握手或摟腰,尊長見幼輩,則以接吻示親愛也。
婚姻為貿易式,皆由父母主之,自幼即訂婚,自由戀愛者絕稀,俗重聘禮,富者往往以牛羊數百為聘金。聘禮交足半數時,其婿即可至女家與女同居,迨全數交清時,始舉行正式婚禮。親迎日,女麵蒙紅巾,盛裝騎馬,由送客簇擁至男家,宴會歡樂,歌舞並作,盡歡而散。因聘金綦重,娶妻不易,離婚之習較少。俗夫死不得改嫁,由夫弟娶之,不願者亦不相強。夫妻反目,先訴其曲直於頭目及親友,親友反複勸之,無效,始立離婚書。夫棄妻者,須賠嫁資,妻離夫者任何什物不能取去,有子女均歸夫有。人死,亦請阿訇念經。父母夫妻之間,喪服無定製,大都持服四十日,在此時期內,不宴會,不歌舞,惟延阿訇念經而已。其悲哀之情,出於天性,此各族皆然無他異。
哈族男女亦富音樂天才,善舞蹈,因受北疆高寒環境之鍛煉,其亢爽、豪放、勇敢、沉毅之個性,與耽於逸樂之綠洲民族迥然不同;不慣絲竹管弦靡靡之音,隻愛“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之大自然生活。尤喜“猗嗟孌兮,清揚婉兮,舞則選兮,射則貫兮,四矢反兮,以禦亂兮”之英雄思想。與牛羊相依為命,朝夕陶醉於四野原間,嬉戲於寒風冰雪中,與大自然論高低,與風雪爭長短。且牧且歌,視山野為天然樂園。男女均善騎術,雖無鞍亦能飛馳自如,日馳數百裏視為常事。陸象山【1】幼時所作之詩,可為此民族最恰當之寫照:
從來膽大胸膈寬,虎豹虯龍億萬千;從來收拾一口吞,有時此輩未妥帖,哮吼大嚼無辜全。
朝飲渤海水,暮宿昆侖巔。
連山以為琴,長江為之弦,萬古不傳音,吾當為君宣。
哈薩克之勇敢善鬥,自古馳名,其潛在之雄風,迄今未衰,今日在本省四十餘萬眾之哈族同胞,亦一不可侮之力量。惜害於人事,教育未興,渾渾噩噩,度其遊牧生活。或誤指哈薩克為一野蠻未開化之民族,而不知其光榮璀璨之文化史久已風靡歐西,大思想家、大詩人輩出,如阿山格依格、阿拜、夏克仁等均有偉大之思想,不朽之傑作,早經傳誦於美蘇、中亞各國。故如能施以適當之教育,使其躋於文明民族之文化水準,發揚而兼光大其固有之文化,再從而發揮其所蘊藏之熱力與朝氣,敢預斷其必成為一智慧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