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蒙古風情(1 / 1)

蒙古族在本省亦占一重要之地位。其所占地區即秦、漢之匈奴疆土。《史記·匈奴傳》曰:“居於北疆,隨水草牧畜而遷徙,無城郭。”匈奴既弱,南遷者入於長城;西徙者,遠及裏海;晉以後建國於歐洲,即匈牙利也。其居本省者,可大別為四:曰土爾扈特,曰和碩特,曰準噶爾,曰杜爾伯特,散居天山南北,以阿山、塔城、伊犁、鎮西、焉耆為中心。以遊牧為生,結穹廬氈帳,逐水草而居,號稱“行國”。冬住山陽,謂之“冬窩”;夏居高地草原,謂之“夏窩”,其所住者曰“蒙古包”,又名“氈房”。其包圓形,大小不一,其法以木製架數節,接處旋轉活動,折處開合,便於遷移。架外覆以厚氈,包頂放一圓口,為天窗,可以取光,可以出煙。中設圓灶,灶左右分男女臥所,灶後供佛像。包中冬暖夏涼,頗不惡也。哈薩克所住氈房之構造與蒙古包相似,俗統稱為蒙古包。

蒙古人體多偉健而善騎。男女衣服,四季皆皮,富者掛綢或布麵,普通者光皮板耳。男子服為圓領,袍長襟及地,袖與膝齊,以長帶束腰,胸前隆起如口袋。圓帽長靴,夏時赤足,冬時不襪。婦女服與男子大同小異,惟袖短小,僅及手腕,蓋便於操作。發左右分為二大辮,上滿超綴珍珠、瑪瑙、珊瑚等飾品以為美觀,尤喜禦手鐲、戒指、耳環等,皆極笨重。貴族婦女衣必綢緞,鑲以寬大花邊,帽則以白細毛鑲之。衣袖較普通者長而寬,冬則羔皮,夏則褐衫,豪富與普通迥然不同。男人衣服之最考究者尚為清代製服,蓋猶未能忘情於前清官爵封贈之虛榮。近年前進分子已隨時代之進步,多改著便服。

其人重義氣,聚族而居,守望相助,強弱相扶,有合群之精神,少糾紛之事件。性亢爽好客,溫文知禮,淩哈薩克而上,蓋受明清封贈,值班京師,中原禮教,濡染已久,故自不同。其社會組織甚為單純,分王公、喇嘛及平民三階級,習俗篤信佛教,名之曰喇嘛教,家有一子以上者,留一子為繼,餘均送寺為喇嘛,故其人口日寡。好近神拜佛,其拜五體投地,與漢人之屈膝不同。

蒙人飲食亦以牛羊肉為食品之大宗。除宗教而外,其生活習慣與哈薩克大都相類,性亦嗜茶,尤喜嗅鼻煙,人各身帶煙瓶,暇時即嗅。其製法以煙葉切碎,滲以牛羊乳入壇封之,以油覆其上,旬餘日取出曬幹,碾為細末,置瓶中,以指撮之,填鼻而嗅,其性強烈,嗜之如命。其所佩瓶壺多以珍貴之瑪瑙、琥珀、脂玉等為之,雕琢技術,窮工極巧。習俗相見時,必互換煙瓶,以示致敬。

其俗婚姻頗自由,男女相悅,即通知其父母,由男家備哈達(哈達為絹質,作長方形,輕薄若紗,色或白或青,為交際上必需品,婚喪慶吊或謝親友答拜均用之),羊酒,央媒說合。女家同意,婚姻即成,隨請喇嘛擇吉迎娶。吉期,男家以牛羊馬匹以及首飾等至女家迎娶,新婦紅帽禮服,盛裝騎馬,鼓吹簇擁而去。入門,先祀灶,次拜翁姑及佛像,始易婦裝。是日男家廣宴親友,載歌載舞,狂歡盡日而散。爾後,或離或合,無人過問,視離婚為尋常事。

遇有疾病,請喇嘛念經,人死則請喇嘛卜地,以馬載屍而去。其葬法分天葬與火葬二種:前者棄屍山野間,以喂飛禽,如被食盡,舉家歡騰,以為死者生有善行,得入樂園,反之,如無禽食,則視為不幸,複延喇嘛念經;後者,置屍曠地,舉火焚之。或棄或焚,皆取決於喇嘛之卜筮。遭父母喪,衣服反穿,持服期為一年,喪期內,不歌唱,不宴會,男不帶刀,女不禦飾,以表示其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