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爾別孜亦北疆遊牧民族之一。其族向無正確記載及考據,其來源人言人殊。或謂公元五八九年,希臘國王友司亨二世,遣使基瑪爾湖謁西突厥迪吾魯汗,迪汗將所俘之美女柯爾別孜,贈嫁基瑪爾湖。其後,子孫繁衍,世界上遂有柯爾別孜之名詞。或謂柯爾別孜與哈薩克為同源,蓋哈薩克稱其始祖為哈拉什汗,而柯爾別孜亦自稱為哈汗之遺裔;且有一段傳奇式之故事,頗饒佳趣。據雲:古時在中亞細亞有王曰哈拉什汗,豐神俊美,肌膚雪潔,朗朗若玉樹臨風,每顧盼自喜,惟環顧其境內人民,皮膚粗黑,且多遍體斑紋,備極醜惡,觸目憎人。王遂詔令國中,爾後凡生有斑紋之兒,即將其母子投河。不久,其寵後誕生一子,醜紋被體,形容古怪。王見之,五內如裂,撫然不知所措,蓋其後美豔絕倫,伉儷情篤,若將其母子棄河,於心其何能忍,但如不履行其所頒之法令,又將無以服眾,輾轉籌維,難於兩全。正悲惶欲絕時,忽足智多謀之大臣樹古爾烏拉伯思得一法,奏王曰:請一麵申斥王後今後不許再生有斑紋之子,一麵將已生之兒,拋棄於戈壁荒野,又遴選美貌少女四十名陪去。其後,被棄之兒既長,悉娶四十少女為妻,子孫繁衍,自成一族,即今日之柯爾別孜族。“柯爾”柯語四十之謂,“別孜”少女之謂,即紀念此四十少女之意。
柯族亦事遊牧,信奉伊斯蘭教,其生活習慣與哈薩克悉同。緣其自幼即沉浸在大自然之山野間,故性情豪放、勇敢、熱情,而歌唱天才尤特別優越,每藉歌舞以發舒其內情。其所歌詠者,多大自然之景象,宗教之禱頌,兒女之私情,或誇耀自己之財富,尤喜讚揚本族之英雄故事等。
其族散居迪化、伊犁、塔城一帶,大部分遊牧於蘇聯、中亞各地,在本省境內者約六五九二○之數。以其度遊牧生活,居無定所,教育設施,最感困難,故雖天才輩出,多被埋沒。近來已采取巡回式之教學,其提倡之精神,可謂漸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