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嚴酷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企業的經營隨時都可能麵臨“危機”。火災、爆炸、毒氣泄漏等偶然事故,罷工、恐怖事件和財務損失如麵臨接管等,這些事件都可能降臨企業,使企業麵對嚴峻的考驗。據美國萊克西肯傳播公司1985年對美國主要企業領導人的調查,89%的領導人認為,“企業發生危機如同死亡和稅收一樣,是不可避免的”。正如英國公共關係專家費蘭克·傑弗金斯所說:“在充滿傳奇的世界上我們麵對著無法預見的恐怖,這些恐怖事件能夠破壞絕大多數有名氣的公司的聲譽和銷售額。”
危機的突發性、不可預見性、嚴重危害性和輿論關注性這四個基本特征,使任何企業都不敢忽視危機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危機管理中,溝通則作為危機處理的基本手段和工具,享有其他任何手段和工具都無法替代的崇高地位。切記:企業的聲譽需要通過長期謹慎小心地製定決策,並對宣傳傳播進行大量投資才能獲得。一個重大的危機處理不當,危機期間或危機後沒有與公眾進行有效的傳播溝通,企業的聲譽會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就全部毀盡。然而,成也溝通,敗也溝通,善於溝通能起到點石成金、化幹戈為玉帛的神奇作用,而不科學的危機溝通策略則可能會加劇事態,使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危機溝通中的“雄鷹”政策和“鴕鳥”政策
當危機降臨企業時,企業必須做出迅速的反應來挽回損失。這時,坦誠的溝通是極為重要的。然而,隨危機種類的不同,企業危機溝通的方式也需有所不同。一般而言,“主動出擊是最好的防禦”這一原則總是適用的。能夠迅速采取行動,果斷承擔責任的“雄鷹”式的企業總是能夠得到公眾的諒解,化幹戈為玉帛;而遇到危機就辯解說“這不是我們的責任”、試圖做把頭埋在沙子裏的“鴕鳥”式的企業,最終會發現其信譽已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一、約翰遜公司在“泰諾”中毒事件中的“雄鷹”政策
美國約翰遜聯營公司由於在“泰諾”中毒事件中采用了“雄鷹”政策,成功地處理了危機,在企業危機管理史上譜寫了光彩奪目的一頁,獲得美國公關協會授予的最高獎——銀砧獎。
“泰諾”是美國約翰遜聯營公司生產的治療頭痛的止痛膠囊商標。這是一種家庭用藥,在美國銷路很廣,每年銷售額達4.5億美元,占約翰遜公司總利潤的15%。
“泰諾”中毒事件是這樣發生的:1982年9月29日至30日,有消息報道,芝加哥地區有人因服用“泰諾”止痛膠囊而死於氰中毒。開始報道死亡3人,後增至7人。隨著新聞媒介的傳播,傳說在美國各地有25人因氰中毒死亡或致病。後來,這一數字增至2000人(實際死亡人數為7人)。這些消息的傳播引起約1億服用“泰諾”膠囊的消費者的極大恐慌。民意測驗表明,94%的服藥者表示今後不再服用此藥。約翰遜公司麵臨一場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機。
實際上,對回收的800萬粒膠囊的化驗,隻發現芝加哥地區的一批膠囊中有75粒膠囊受氰化物的汙染(事後查明是人為破壞)。
麵對這一嚴峻局勢,約翰遜公司采取了以下決策:
(1)成立由公司董事長伯克為首的七人委員會,會員中有一名負責公關的副總經理。危機初期,委員會每天開兩次會,對處理“泰諾”事件進行討論、決策。
(2)經過調查,雖然隻有極少量藥物(75粒膠囊)受到汙染,但公司決策人毅然決定在全國範圍內立即收回全部“泰諾”止痛膠囊(在五天內完成),價值近億美元。同時,還花費50萬美元通知醫生、醫院、經銷商停止使用。這一決策表明約翰遜公司堅守自己的信條:“公眾和顧客的利益第一”,不惜作出重大犧牲以示對消費者健康的關切和高度責任感。這一決策立即受到輿論的廣泛讚揚。《華爾街周刊》讚稱:“約翰遜公司為了不使任何人再遇危險,寧可承擔巨大的損失。”
(3)與新聞媒介密切合作,以坦誠的態度對待新聞媒介,迅速地傳播各種消息,無論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4)敞開公司大門,積極配合美國公眾和醫藥管理局的調查,在5天時間內對全國收回的膠囊進行抽檢,並向公眾公布檢查結果。
由於約翰遜公司在“泰諾”事件發生後果敢地采取了一係列正確的決策,贏得了公眾和輿論的支持,使公司信譽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泰諾”事件後,美國政府和芝加哥地方當局發布了新的藥品安全包裝規定。約翰遜公司抓住這一良機,進行了重返市場的公關策劃,公司為“泰諾”止痛藥設計了防汙染的新式包裝,重將產品推向市場。為此,在博雅公關公司策劃下,1982年11月11日,約翰遜公司舉行了大規模通過衛星轉播的記者招待會。會議由公司董事長伯克親自主持,他感謝新聞界公正地對待“泰諾”事件,介紹該公司率先實施“藥品安全包裝新規定”,推出“泰諾”防汙染止痛膠囊新包裝,並現場播放了新包裝藥品生產過程錄像。這次招待會發布的“泰諾”膠囊重返市場的消息傳遍全國,美國各電視網、地方電視台、電台和報紙廣泛報道,轟動一時。在一年的時間內,“泰諾”止痛藥又占據了大部分市場,恢複了其事件前在市場上的領先地位,約翰遜公司及其產品重新贏得了公眾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