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危機管理中的溝通(2)(1 / 3)

(4)人道主義的原則。危機在不少情況下會帶來生命財產的損失。歐美輿論界對造成危及人的生命安全的事故或事件尤其重視,甚至加以渲染。因此,’危機處理中首先要考慮人道主義的原則,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尤應如此。我國政府在每次自然災害中都是把搶救和安置災民放在第一位,就是人道主義原則的高度體現。1984年,美國聯合碳素化工公司設在印度的博帕爾化工廠發生嚴重氯氣泄露事故,當地居民2000多人死亡,幾萬人中毒。在輿論的壓力下,聯合化工公司不得不把救護中毒人員放在優先地位,從美國運來大批藥物和醫護人員,並答應給予賠償(實際未全部兌現),才稍為緩和了公眾的譴責。

(5)維護信譽的原則。組織的信譽是危機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企業的信譽是企業的生命,而危機的發生必然會在不同程度上對企業信譽帶來損失,甚至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危及企業的生存。在危機管理的全過程中,企業要努力減少對企業信譽帶來的損失,爭取公眾諒解和信任。實行前述四項原則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維護企業的信譽。最典型的例子是“泰諾”中毒事件,盡管事件本身隻涉及到一個地區,但約翰遜聯營公司為了維護公司的信譽,不惜承擔重大損失,下決心在全國範圍收回該項藥品,換得輿論和公眾的一致讚揚,為今後重新占領市場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二、“雄鷹”政策的計劃

1.事前危機調查和危機預測

(1)危機調查要回答下麵兩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組織的類別和特征,是繁華市中心的大型商場,還是鐵道運輸組織,或是化學危險品生產企業,等等;其二,要列出組織可能發生的各種危機事故。例如,發大水,火災,毒氣泄漏,總經理被綁架,產品被人下毒,公司被人勒索等。這裏有兩種做法:第一種是,找出在組織的曆史上曾經發生過什麼危機,因為發生過的事情可能再次發生;第二種是,找出該組織的同行或類似組織發生過什麼危機。

(2)經過危機調查所取得的結果往往較散亂,很難直接說明問題。因此,需要對這些結果進行分析,把所有可能發生的危機按輕重緩急加以排列,並預測出危機對組織造成多大損害,從而為製定反危機措施做好前期準備。

2.確定重點溝通對象

“雄鷹”政策中關鍵的一環是要考慮發生這種危機事故後,誰會受影響,是顧客、雇員、股東,還是社區,然後考慮與這些群體溝通的方案。一般而言,下麵三種人是企業危機溝通中不可忽略的溝通對象:

1)內部員工

當危機發生後,務必要坦誠而及時地通知內部員工,以穩定陣腳,使全體員工齊心協力地對付危機事件。在危機麵前,如果能使全體員工形成一體,團結一致,則不但有助於解決危機,還有可能因禍得福,使企業的凝聚力得以提升。當然,這並不是說要將所有的、尤其是尚未確證的消息,都毫無保留地公布於眾。

2)遇害者親屬

如果危機事件涉及人員的傷亡,來自遇難者親友和一般大眾的反應可能會非常強烈。若不加以妥善的處理,將招致對企業極不利的流言,使企業的形象一落千丈。因此,當企業遇到這種性質的危機時,一定要及時而真誠地與新聞媒體溝通,向它們提供真相。

3)新聞媒體

不論危機是源於無關人員損失的財務損失、產品滯銷,還是已經造成人員的傷亡,媒體都一定會急於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故和出事的原因。因此,當企業遇到這種性質的危機時,一定要及時而真誠地與遇難者親屬進行溝通,給他們以安慰,有時甚至需要企業的最高層領導人親自出麵才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