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是晉升的機遇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不管你高高在上還是沉居下僚;不管你為公還是為私;做大事還是做小事,朋友多了路自然好走些。但是沒有幾個人是天生的領袖,不用付出就可以振臂一呼、應者雲集。人氣需要你平時一點一滴的付出去培育、去集結。要知道喜歡別人,又能讓別人喜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人。
成功的人大多喜歡廣泛交際,形成了自己的一張“友誼網”。比如,你要某人推薦幾個供你拜訪的朋友,如果這個人是個失敗的人,他隻能好不容易為你提供一兩個人,而且好不容易才找到這一兩個人的地址和電話。成功的人就不同了,他們會推薦出一大堆朋友,而且是在長長的名單上尋找,因為名單上包括各式各樣的朋友。由此顯示出成功者與失敗者在交友方麵的差別。
成功的人大多是有朋友圈的人。這種圈子由各種不同的朋友組成,有過去的知己,有近交的新朋,有男的,有女的,有前輩,有同輩或晚輩,有地位高的,有地位低的,有不同行業的,有不同特長的,也有不同地方的……這樣的朋友圈,才是一張比較全麵的網絡,也就是說,在你的朋友圈中,應該有各式各樣的朋友,他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你提供不同的幫助。
朋友圈既然稱作是“圈”,就應當具有圈的特點。也就是說,在這個圈中朋友的構成有點有麵,分布均勻。不懂交際之道的人交友卻不是這樣,他們結交的範圍十分狹窄,分布十分不均。隻在自己熟悉的範圍內認識一些人,而這些人的行業和特長比較單一。這樣就構不成一個標準的朋友圈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由於傳統的知識分子受“清高”的影響,喜歡閉門謝客,喜歡孤軍奮戰,特別是官場上的事情喜歡“兩耳不聞窗外事”,對政界的人物更是不願去與之交際。這樣的傳統和習慣是十分不利的。從成功學的角度來分析,它對聰明人的成功更為不利。
廣泛與人交往是機遇的源泉。交往越廣泛,遇到機遇的概率就越高。有許多機遇就是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出現的,有時甚至是在漫不經心的時候,朋友的一句話、朋友的幫助、朋友的關心等等都可能化作難得的機遇。在很多情況下,就是靠朋友的推薦、朋友提供的信息和其他人多方麵的幫助,人們才獲得了難得的機遇。
一家單位新來一位主要領導,需要配備秘書,在多人躍躍欲試、趨之若鶩的情況下,小許被選中了。原因就在於是這位領導委托自己的一個下級小汪為自己物色秘書,而小汪和小許是同學加好朋友。小汪自然清楚,小許肯定能勝任秘書職位,於是就把這個同學推薦出來了。
結果,領導本人滿意,組織考察合格,正在為前程茫然奔波的小許更是欣喜若狂,因為他找到了自己適合的位置,在當時情況下當上領導同誌的秘書,是他的心願,也是他將成功的一個裏程碑。這個裏程碑的獲得,關鍵因素是他有那麼一個得到領導信任的同學。
也許他想不到這個朋友會對他的成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許他們之間彼此進行交往的時候,沒想到這種交往決定了日後一個人的巨大成功,沒想到這種交往就是一個人成功的機遇。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交往廣泛,機遇就多。
聰明人不應當過於急功近利,有許多機遇是在交往中實現的,而在初步交往中,人們很可能沒有看到這種機遇,在這個時候,不要因為沒有看到交往的價值,就冷漠這種交往。
實際上,你的“朋友圈”遠比你意識到的要廣大。你實際擁有的圈子延伸到了你每天都有聯係的人之外,更多的聯係包括你與之共同工作和曾經一同工作過的人們,以前的同學和校友,朋友,你整個大家庭的成員,你遇到過的孩子的父母,你參加研討會或其他會議時遇到的人,這些人都會是你的圈中成員。你的圈中成員還包括那些你在圈子中認識的人,以及與他們有聯係的人。
有句美國諺語說得好:每個人距總統隻有六個人的距離。你認識一些人,他們又認識一些人,而他們又認識另外的一些人……這種連鎖反應一直延續到總統的橢圓形辦公室。而且,如果你僅僅距總統六個人的距離,那麼你距你想會見的任何人也就隻有六個人的距離,不管他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還是你想讓其加入你的團隊支持你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