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人際交往中的口才魅力(5)(3 / 3)

這一類型的語言往往說出最平常的事,然而這些事情一經提示,變成了很耐人尋味的東西。

如愛默生說:“站在山的旁邊,就看不到山。”歌德說:“光線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別黑。”等等。他們說的都是極普通的事實,然而一經他們提示,這些事實就起了奇妙的變化,使人從中領悟到很多東西。

3.忠告型

這類哲理性語言,常使人在善意中感到親切,在親切中領悟道理。

如: “如果你考慮兩遍再說,那你一定說得比原來好一倍。”“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個碼頭,那麼任何風都不會是順風。”“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遠。”等等。

4.總結型

這類語言明顯的特征是歸納經驗,例如:“長久遲疑不決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財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等等。

辯論中運用哲理性語言,可以起到精辟、深邃和簡煉的效果,使自己的言詞更有力量。

清代林則徐清正廉潔,生平不置家產。有人勸他要積些錢財,使子孫將來的生活有所依仗。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

這裏,林則徐僅用了二十個字,以哲理性箴言的形式代替了冗繁的語言。

引用典故要恰當

論辯中巧妙地引用典故,可以達到敘事論理引人人勝,妙趣橫生的效果。

“典”可以是古今中外之典故,包括成語、俗語、名言、格言等等。

1981年8月4日的《光明日報》上刊登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一位二十歲出頭、蓄著胡須的小夥子走進江陰縣法律顧問處。

“你需要什麼幫助?”金律師問。

“我留這個胡須違法嗎?”小夥子略帶火氣問。

小夥子是某廠青工,他報考電視大學的準考證被車間領導扣留了,要他把胡須剃掉再給他。小夥子堅持不剃,雙方僵持著。

“我留這個胡須違法嗎?”小夥子又問。

“不違法。”回答很明確。小夥子立即說:“那我可以控告他們!”

“不違法”,但你違返人情,違反國情!我國六七十歲的人也不一定留胡須,四五十歲的人還經常刮胡須,你年紀輕輕卻留胡須,既不衛生,又不美觀。這就叫違反人情。”

“為什麼說我違反國情呢?”

“你是江陰人,應該知道一段著名的史實,明末清初,清統治者下了一道命令,一律剃須留辮,否則格殺勿論。江陰人民發出‘寧願留發不留頭,不願留頭不留發’的口號,於

是一場壯烈的抗清鬥爭開始了,全城血流成河。曆史上有八十日戴發效忠、六萬民眾同心殺賊的記載。你知道京劇大師梅蘭芳嗎?在日冠占領上海期間他蓄須拒不登台,這些行動都是帶有政治性的。請問,你留胡須也帶有政治性嗎?”

小夥子連忙說:“沒有,沒有!”

這位律師引用典故,使談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引用的事例要適當,要與所說明的問題相反應,也就是說要“門當戶對”,恰到好處,不要“拉郎配”。因為引用事例是為了說明問題,所以要十分注意選用事例既要廣,又要不離中心主題。

引用典故是為了說明問題,不是為了點綴,更不是為了故弄玄虛,賣弄學問,並不是用典越多越說明知識豐富。用典繁多而不說明問題,反而會使人不知所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