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債的語言更要講究
“喂!把上回借的錢還我!”好凶的口氣!不知借方有借無還,惹惱了債主,還要貸方無理取鬧,苦苦相逼?
有人說:“借錢容易還錢難。”這話頗有道理。
就借方來說,隻要在借錢時,苦苦相求作出一副惹人憐憫的表情,對方多半會伸手援助。要借到錢,不算太難,但到了還債的日期,往往仍是雙手空空,隻得將日期一延再延。就貸方來說,當朋友有急用求助於你時,隻要力所能及、必能慷慨解囊。然而,一旦自己有急用想請對方償清所借財物時,往往不忍開口去催討。
由此可見,不隻向人借錢是個難題,就是討債也是一個難題。
有些人遇到這種情形,就以“婚娶葬祭”等高額的開支為借口,向對方討回借款,這是一個可行的辦法。
“這次因為××出殯,我需要一些錢,是不是先還一些錢給我?”
“開學了,孩子要交學費,是否能將上次借的錢還我?”
“我要買一台冰箱,可能的話,你先還我一部分錢好嗎?”
大金額的借款,運用此法,多半可使對方償還借款,也不會因錢財問題,傷害彼此的感情。但若是小金額的借款,也運用此法,不免讓人覺得小題大作,認為你真是十足的“討債鬼”了。
遇到這種情況,不妨利用一起上街購物的機會,伺機使對方還錢。比如,某一天你與對方一同上街吃飯,你可以對對方說:“對了,我借給你的那些錢,足夠這頓飯錢了。”對方聽後,一定不好意思再拖延了。
然而,無論怎樣,請對方還清借款,多少彼此都會有些尷尬。最妥善的辦法以是當我們向人借貸時就應告訴對方:“假如我因為忙忘了還錢,你要提醒我。”
這樣,不但表明了我們償還的誠意,即使日後一旦忘了,對方提醒我們時,就成了理所當然,彼此之間也就不會不好意思。
討債時,態度應稍微殷勤些,讓對方覺得“與平時有些不同。”如果以不關緊要的態度去討債,往往沒有效果。
請將不如激將
激將,就是在某些特定的環境和條件下,當有些人的自尊心受到了自我壓抑、或者由於遭受挫折、犯了錯誤以及其他種種原因而產生了自卑感,我們用其他方法不能使他振作起來,接受我們的意見和主張,我們就故意貶低他,刺激他,從而把他的自尊心、自信心、激發起來。
俗話說:“請將不如激將。”在交談中,正確運用巧言激將法,一定能收到積極的效果。
巧言激將,一定要根據不同的交談對象,采用不同的激將方法,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猶如治病,對症下藥,才有療效。如把藥下錯了,就是於人無益,或是置人於死地,反而使事情向更壞的方向發展。
“激將法”的用法很多,這裏略舉幾種:
1.直激法
就是麵對麵直出直人地貶低對方,刺激之,羞辱之,激怒之,以達到使他“跳起來”的目的。
例如,某廠改革用人製度,決定對中層幹部張榜招賢。榜貼出後,大家都看著能力技術俱佳的技術員小李。然而,由於某種原因,小李正在猶豫。一位老工人找了去,直言相激:“小李,你不是大學的高材生嗎?大家巴望著你出牌呢!沒想到,你連個車間主任的位子都不敢接,真是個窩囊廢!”
“我是窩囊廢?”話音未落小李就跳了起來,說:“我非幹出個樣兒來不可!”他當場揭榜出任了車間主任。
2.暗激法
這是有意識地褒揚第三者,暗中貶低對方,激發他壓倒、超過第三者的決心。
如三國時,諸葛亮為了抗曹來到江東,他知道孫權是不甘居人之下的人,於是,大談曹軍兵多勢大,說:“曹軍騎兵、步兵、水兵加在一起有一百多萬呐!”
孫權大吃一驚,追問:“這裏有詐吧?”
諸葛亮一筆一筆算,最後,算出曹軍擁有一百五十多萬。他說:“我隻講100萬,是怕嚇倒了江東的人呀!”這句話的刺激性可謂不小,使孫權急忙問計;“那我是戰,還是不戰?”
諸葛亮見火候已到,說:“如果東吳人力、物力能與曹操抗衡,那就戰;如果您認為敵不過,那就降!”
孫權不服,反問:“像您這樣說,那劉豫州為什麼不降呢?”
此話正中諸葛亮下杯,他進一步使用激將法說:“田橫,不過是齊國一個壯士罷了,尚且能堅守氣節,何況我們劉豫州是皇室後代,蓋世英才,怎麼能甘心投降,任人擺布呢?”
孫權的火立刻被激了起來,決心與曹軍決一死戰。
暗激法的巧妙,就在於它是通過“言外之意”、“旁敲側擊”的說法,委婉地傳遞刺激信息,人們都希望別人尊重自己,而有人在自己麵前有意誇耀第三者,顯然會對他起到一種暗示性刺激。
3.導激法
激言有時不是簡單的否定、貶低,而是“激中有導”,用明確的或誘導性語言,把對方的熱情激起來。
例如,某校一個調皮學生,學習成績很差。一次,他打了一位同學,還自誇是拳擊能手。老師叫住他說:“打架,算什麼英雄?有本事你跟他比學習。你期末考試如果趕上人家,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一句話激得這個調皮學生發憤學習,後來,他果然有了明顯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