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這樣答複對方的問題:“我是說某乙那天遲到卻碰巧遇到上司罷了。”隨便找一個小事談談,裝作一派漫不經心,然後快快另找一個話題,將對方的注意力分散。
這種錯誤,其實隻有你自己知曉,所以沒有慌亂的必要。裝作無知,擺明你是什麼也不知道的。這樣,即使事情搞大了,起碼泄露的人不是你!當然你更萬萬不該自動向當事人謝罪。
在很多情況下,你隻能做個聽眾。如你的兩位好同事由親密戀人宣告各走各的路,而他倆又分別向你訴苦,數落對方的不是。本來,別人的情史跟你無關,但礙於同事一場,你沒有理由掩耳跑開。
做個聽眾倒是不妨的,隻是最好別做惟一的聽眾,因為容易陷自己於困境。總之,保持距離乃是上上之策。不參加意見,也不費神去理解,對你有益無害。
沒有完美的個人,隻有完美的團隊
獨行俠的時代早已過去了,在今天,無論你從事什麼工作、處於什麼環境,都無法脫離其他人對你的支持而一個人完成所有的事情。
我們的成功,沒有完成屬於自己的,因為我們是社會的人,每天不可避免地通過各種渠道、以各種方式,接觸到眾多的夥伴、同事、朋友。這個時候,團隊就起到不可忽視的力量,我們不可能完全脫離別人而單獨做成一項工作。
我們都知道項羽和劉邦爭霸天下的故事。項羽在推翻秦王朝的戰爭中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屬於實力派人物,其勢力遠遠超出劉邦,而且他“和拔山,氣蓋世”。若論單打獨鬥,別說他能以一當十,就是以一當百也不為過;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一開始,隻要他親臨戰鬥,則每戰必克,劉邦則臨戰必敗,但結果卻是劉邦勢力越來越大,而他的勢力卻越來越小,最終落得個被圍垓下、自刎烏江的結局。他至死也沒弄明白,他到底失敗在什麼地方,還說,“此天亡我也,非戰之罪也。”
反觀劉邦,不僅本領不如張良、蕭何、韓信這“漢初三傑”,而且還“好酒及色”,早在當亭長時,“廷中吏無所不狎侮”,簡直就是地痞流氓。但在與項羽的戰爭中,卻最終打敗項羽,奪得天下,勝利還鄉,高唱《大風歌》。為什麼?
劉邦在建國後的一次慶功會上,曾向群臣解釋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吾擒也。
劉邦把勝利的原因歸結為他能識人用人,而項羽則不能識人用人。劉邦的說法傳承日久,並經過曆史的強化而成為他戰勝項羽的最佳解釋。在我看來,劉邦的勝利,是團隊的勝利。劉邦建立了一個人才各得其所、才能適得其用的團隊;而項羽則僅靠匹夫之勇,沒有建立起一個人才得其所用的團隊,所以失敗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管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公司,如果隻是一味地強調個人的力量,就算你表現得再完美,也很難創造出很高的價值,所以說,“沒有完美的個人,隻有完美的團隊”,而這個觀點也正在越來越多地被現代的企業所采用。
美國連鎖超市巨頭沃爾瑪的創始人薩姆?沃爾頓說:“如果你想創造一家企業,不論其規模如何,你都必須建立這樣一個團隊,它能夠聚集所有成員的努力,並賦予那個熟得不能再熟的詞‘團隊工作’真正的含義。對於我來說,那更多的是所有活動的目標,而不是達到某種途徑。”
著名的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曾這樣描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