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移情效應,建立雙方感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會流淚嗎?鳥會心驚嘛?
這是作者杜甫目睹了百姓因為安史之亂而流離失所的處境和長安失陷後整個國家的荒涼景象,產生了一種憂慮、悲哀的心境。
他懷著這種心境來看花,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感情轉移到了花上,花濺淚實際上是他的心在滴淚,這時鳥兒的鳴叫也會讓他心驚,於是有了恨別鳥驚心的感情轉移。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一切描寫景物的語言都是作者感情的轉化表述。
雲能飛,泉能躍嘛?我們卻常說雲飛泉躍;山能鳴,穀能應嘛?我們卻常說山鳴穀應。
這種心理活動通常叫做移情作用,或者稱為“移情效應”。
移情效應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彷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
自己在歡喜時,大地山河都在揚眉帶笑;自己在悲傷時,風雲花鳥都在歎氣凝愁。
柳絮有時輕狂,晚峰有時清苦。
“蠟炬成灰淚始幹”,蠟燭會流淚嗎?這是李商隱懷著痛苦悲切的心境,看到蠟炬燃燒完了自己成為灰燼後才停止滴油的情景,感到蠟炬也在哭泣流淚,直到生命的終結熱淚才會幹涸。
李清照在失去丈夫後,獨自一人流落江南,過著悲苦、無助的生活。她獨自守著窗兒,百無聊賴,愁緒萬千,偏偏又是秋月綿綿,一點一滴落在梧桐葉上,使他產生了一種非常強烈的悲慘、淒涼的心境。於是,有了“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地,怎一個愁字了得”。
在人與人之間,移情效應是什麼呢?就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去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從對方的立場來看事情,以別人的心境來思考問題。
古希伯萊有一個國王叫所羅門,是個令後世敬仰的“有道名君”。關於他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一次,在國王辦公時,有一對老夫婦闖進來,老翁講他想要離婚,所羅門問:“為什麼”,老翁講出了若幹個理由。所羅門邊聽邊點頭,最後說:“是的,你是對的,你們應該離婚。”
話音未落,老婦人強烈反對,說絕對不同意離婚。所羅門問她理由,她的“理由”比老翁還要充足。所羅門同樣邊聽邊點頭,最後說:“是的,你是對的,你們不應該離婚。”
這時,國王身邊的大臣見國王如此斷案,忍不住站出來反對說:“大王,你不應該這樣斷案,你這樣斷案是不對的。”所羅門同樣邊聽邊點頭,最後說:“不但他們是對的,你也是對的,確實沒有如此斷案的,尤其是作為一個國王。”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在交往中,要把自己設想成別人,去體會他們的內心感受,去理解他們真正的想法,以他們的角度考慮問題。
用心傾聽他人,用心體味他人,心與心的交流,彼此情感的碰撞。
每當與他人相處時,我們何不問自己一聲:“假如我是他,我現在的心境怎樣?我最需要的是什麼?”
現實中,由於每個人的立場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對同一個問題的看法和處理態度也會有所不同。
有則小故事是這樣說的。在一個農場大倉庫裏,住著一隻小豬、一頭奶頭和一隻小羊。
一天,小豬被主人抓住,大叫起來,猛烈掙紮。奶牛和小羊聽著這撕心裂肺的叫聲,非常討厭地說:“主人常常抓我們,也沒見我們大呼小叫,瞧你喊得,犯得著嗎?”
小豬漲紅著它的豬頭臉,氣急敗壞地說:“他抓你們,是要你們的奶和毛,但是抓我,就是要命呀!”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總習慣於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外在的問題。即使是關係十分親密的夫妻,也常常會出現不能運用移情效應換位思考的現象:
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她旁邊一直不停地嘮叨:“慢點,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快鏟出來,油放太多了,把豆腐整平一點,哎呀,鍋子歪了……”
“住口”妻子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
“你當然懂得,太太,”丈夫凝重地看著她說:“我隻是想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那麼,真正的移情效應是什麼呢?是一位智者說的四句話:
第一句是話,把自己當成別人。在你感到痛苦憂傷的時候,就把自己當成別人,這樣痛苦自然就減輕了;當你欣喜若狂之時,把自己當成別人,那些狂喜也會變得平和一些。
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真正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要,而且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予恰當的幫助。
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充分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侵犯他人的核心領地。
第四句話,把自己當成自己。因為你愛別人,所以你要愛自己。
真正按照這四句話去做,體會別人的感受,明白別人的所需,並恰當地給予,尊重別人,讓他感受到你的關心,你的真誠,你的心意。雙方才能建立真正的感情。
有時我們以為別人遇到了痛苦的事,我們就該安慰他,撫平別人的創傷。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簡單。
倩倩的丈夫突發心髒病去世,料理完喪事,她疲倦且悲傷地回到家後,就開始麵對親友日複一日的關心詢問:“他是怎麼死的?”“你怎麼沒有及時呼救?”“之前你們夫妻吵過架嗎?”“天哪,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還有“你要母兼父職,好好照顧小孩”的訓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