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的出發點當然是關心,但對處於情緒低潮的她,卻造成重大的傷害。後來她看到“來人”,就害怕起來。“我最需要的,是沉默的體諒,但卻沒有人給我。”
很多時候,人們需要的不是說教和指導,而是輕輕的擁抱、默默的支持、深情的眼神。需要心的體會,而不是嘴上的感歎。
我們人類是感情的動物,天生具有七情六欲,理解他人,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
在我們的日常交往中,真正的移情是從內心深處站到他人的立場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樣去感受他人。
將心比心,讓他心甘情願為你做事
吳宇森指導的2009年度大片《赤壁》中有這樣一幕:
北方士兵到南方的赤壁作戰,水土不服,很多都得了疾病,輕則身體虛弱、頭腦發暈、嘔吐腹瀉,重則死亡。
當時曹操走進了一個傷病員大帳,坐在一個虛弱的小士兵身邊,問他想要什麼?小兵回答:我想回家。
曹操四下看了下,他知道這是眾多士兵的心聲,大家都想回家,不想打仗,不想送命。此時,曹操沒有厲聲訓斥,沒有軍法處置,而是感歎一聲,輕柔而深情地說:“我也想回家,很想回家。我有一個小兒子,他叫曹衝,他比你小幾歲,從小就體弱多病,但是他很堅強,他總是在我麵前強裝沒事,為了不讓我擔心。打贏了這場仗,我帶你們回家,帶所有人一起回家。”
在第二天,準備攻打赤壁時,所有的將士在集結在一起,就連那些傷病的士兵也自動地集結到沙場,整裝待發。此時,在他們心中,最重要的不是回家,而是打贏這場仗,為了丞相曹操,不惜戰死,打贏這場仗。
這就是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的巨大功效,它可以打動人的心,感動人的情,讓人心甘情願為你做事、為你賣命。
那麼多精銳的騎兵、步兵、水卒為什麼都心甘情願地為曹操去死?
這裏麵更多的不是利益的誘惑,而是情感的征服。當曹操不處罰士兵的擾亂軍心,而說出了----我也想回家,簡單一句話就貼上了士兵們的心。士兵們感到的是丞相也和我們一樣,有著柔軟的心,有著深厚的感情。
我也有一個小兒子,比你小幾歲,體弱多病----這些說的都是那麼親近,那麼家常,好像把這些傷病的士兵都是他的小兒子。緊接著他說----但是他很堅強,強裝沒事,不讓我擔心,這些又造成了一種情感的渲染,一種暗示,使這些傷病員也都感到自己也應該堅強,也應該為丞相效命。
最後打贏了這場仗,我帶你們回家,帶所有人一起回家。更是說出了所有將士的心聲。抓住了大家的心。這一句話感動了大家,也激發了大家的鬥誌,一定要打贏這場仗。回家成了一個號召,大家都相信丞相,相信丞相終會帶領大夥回家。
所有人的心都集中在了一個人身上,那就是曹操,曹操指向哪裏,他們就打向哪裏,不惜一切,甚至生命。
將心比心的真情動人不僅僅表現在這種軍國大事上,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小角落裏都存在,並不斷地上演著,讓他人朝向自己希望的目標前進。
某工廠有位19歲的青年工人,紀律鬆懈,作風散漫,過去還曾有過小偷小摸行為。領導和團幹部雖多次對他進行批評教育,但收效甚微。
後來車間調來一位女團支部書記,她決心幫助這個青工進步。
她了解這名青工的身世、經曆和性格以後,首先動員了自己的母親在一天之內把這個青工的棉衣和被褥全部拆洗了一遍,關於批評勸說的話一句沒講。結果這個青工深受觸動,半宿沒睡著覺。
過後,她在找這個青工談話時說:“我娘很小就失去了母親,她對我講,沒有母愛的人是很苦的。你母親去世早,聽說你遭了不少罪。”聽了這話,青工眼眶裏滾動著淚珠。
女團支書接著說:“你總不能背著過去偷吃過別人東西的包袱,我了解,這不全怪你,你小啊。繼母不讓吃飽,你餓啊!這是無奈,再說你已改了嘛,應當輕裝前進啊!”
聽著句句真誠感人的話語,這位青工失聲痛哭。從此以後,他發生了轉變,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你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你。”這是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的一句名言。
你尊重他,他才會尊重你,你關心他,他也會關心你,你重視他,他會重視你,你把他放在心上,他終會把你放在心上。
美國斯凱電子電視公司總裁阿瑟·利維,為了閉路電視的研究工作,曾錄用一位頗有幹勁的青年人比爾。
比爾一上任,便一頭鑽進了實驗室,在工作最緊張的時候,比爾一連40多個小時沒離開過工作台。
看到這一情景,利維深深感動了,他拉著比爾的手說:“要是你再不改變一下工作方式,我就要停止新產品的研製工作。”
“為什麼?”比爾驚訝地問。
“像你這樣不分晝夜地工作,不等新產品問世,人就累垮了。”利維說,“我寧願不做這種生意,也不能賠上你的生命。我知道你是在竭盡全力幹這項工作,你的心意我領了,就是研製不成功,我也不會怪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