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贏回魅力——用心揣摩,情感征服(2)(1 / 3)

當雙方的矛盾或者分歧就要一觸即發,當對方瞬間就要大發雷霆的時候,不妨用沉默或者其它如喝杯茶,吃個飯之類的轉移注意力的方式,來暫時避開對方的鋒芒,同時也讓自己冷靜下。通常這樣更有利於雙方最終問題的理性、和平解決。

雙方交往中,更要適當地留出空白、空隙,像取暖的刺蝟一樣,彼此過於親近,就會互相刺傷,要保持一個親密度,留點縫隙,讓新鮮靈動的空氣自由出入。

須知,當你越是握緊手中的沙子,它們流失的越快,所剩無幾;當你平坦著雙掌捧著它們時,它們卻乖乖地躺在你的掌心,不願離去。

先抑後揚,更易得到對方好感

某公司自從多年前成立,就駿業宏發、蒸蒸日上,今年的盈餘竟大幅滑落。這絕不能怪員工,因為大家為公司拚命的情況,絲毫不比往年差,甚至可以說,由於人人意識到經濟的不景氣,幹得比以前更賣力。

這也就愈發加重了董事長的心頭負擔,因為馬上要過年,照往例,年終獎金最少加發兩個月,多的時候,甚至再加倍。

今年可慘了,算來算去,頂多隻能給一個月獎金。

“讓多年已經慣壞了的員工知道,士氣真不知要怎麼滑落!”董事長對總經理說,“許多員工都以為最少得加兩個月,恐怕飛機票、新家具都訂好了,隻等拿獎金就出去度假或付賬單呢!”

總經理也愁眉苦臉了:“好像給孩子糖吃,每次都抓一大把,現在突然改成兩顆,小孩一定會吵。”

“對了!”董事長突然觸動靈機,“你倒使我想起小時候到店裏買糖,總喜歡找同一個店員,因為別的店員都先抓一大把,拿去稱,再一顆顆往回扣。那個比較可愛的店員,則每次都抓不足重量,然後一顆顆往上加。說實在話,最後拿到的糖沒有什麼差異。但我就是喜歡後者。”

沒過兩天,公司突然傳出小道消息。

“由於營業不佳,年底要裁員……”

頓時人心惶惶了。每個人都在猜,會不會是自己。最基層的員工想:“一定由下麵殺起。”上麵的主管則想:“我的薪水最高,隻怕從我開刀!”

但是,緊跟著總經理就做了宣布:“公司雖然艱苦,但大家同一條船,再怎麼危險,也不願犧牲共患難的同事,隻是年終獎金,絕不可能發了。”

聽說不裁員,人人都放下心上的一塊石頭,那不至於卷鋪蓋的竊喜,早壓過了沒有年終獎金的失落。

眼看除夕將至,人人都做了過個窮年的打算,彼此約好拜年不送禮,以共度時艱。

突然,董事長召集各單位主管召開會議。看主管們匆匆上樓,員工們麵麵相覷,心裏都有點七上八下:“難道又變了卦?”

是變了卦?沒幾分鍾,主管紛紛衝進自己的單位,興奮地高喊著:有了!有了!還是有年終獎金,整整一個月,馬上發下來,讓大家過個好年!”

整個公司大樓,爆發出一片歡呼,連坐在頂樓的董事長,都感覺了地板的震動……

這位董事長給那些不會發獎金的老板上了一課。與其因最好的企盼,造成最大的失望,不如先抑後揚,用最壞的打算,帶來意外的欣喜。

美國心理學家阿倫森·蘭迪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被試者分為4組,施行不同的措施,結果也不同,分別如下:

對第一組被試行始終否定(-,-),被試者不滿意。

對第二組被試者始終肯定(+,+),被試者表現為滿意。

對第三組被試者先否定後肯定(-,+),被試者最滿意。

對第四組被試者先肯定後否定(+,-),被試者表現為最不滿意。

這種心理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很普遍,平時人們常說:“磕一千個頭後放一個屁,效果全無”,“有一百個好,最後一個不好可結成冤家”。

我們把這種先否定後肯定,先抑後揚給人最好的心理感覺的規律,叫做“欲揚先抑定律”。也就是說,在對別人進行肯定或否定、獎勵或懲罰時,並不是一味地施行肯定和獎勵最能給人好感,也不是一味地施行否定和懲罰最能給人惡感。

事實是,先否定後肯定,也就是先抑後揚,能給人最大的好感, 而相反,先肯定後否定則給人的感覺最不好。

某汽車銷售公司的老李,每月都能賣出30輛以上的汽車,深得公司經理的賞識。可是這個月生意卻不太順利,由於種種原因,老李預計當月隻能賣出10輛車。

但是老李很懂心理學,他先是跟經理說:“由於銀根緊縮,市場蕭條,我估計這個月頂多賣出5輛車。”

經理點了點頭,對他的看法表示讚成。

沒想到一個月過後,老李竟然賣了12輛汽車,公司經理對他的業績大大誇獎了一番。

如果老李一開始說本月可以賣15輛,或者事先不說自己的預計,結果隻賣了12輛,公司經理的感覺可能就完全不同。他可能覺得老李做得太失敗了,不但不會誇獎,反而可能批評他。

老李就是采用先抑後揚的方法,先降低別人的心理期待,再超出他的期待,就能給對方以好感了。

“靈兒,真是不好意思,我今天下午突然有急事,可能要晚點到你那裏。”晴晴給自己的老同學打電話。

“啊,要晚到多久?”靈兒下午還有另外的安排,所以有點不高興。

“大概可能會晚到40分鍾吧,真是不好意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