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雖然知道蠍子是多麼狠毒,但又覺得它說得也有道理。看他那可憐兮兮又真誠的樣子,青蛙想,也許蠍子這一次會收起毒刺,於是就同意了。
蠍子爬到青蛙背上,它倆開始橫渡池塘。就在它們遊到池塘邊時,蠍子突然彎起尾巴蜇了青蛙一下。傷勢嚴重的青蛙大喊道:“你為什麼要蜇我呢?是我在幫你呀。”
“我知道。”蠍子跳到岸上,對正在下沉的青蛙說,“但我已經過來了,還不需要你了,我是蠍子,就愛蜇你。”
生活中,這種過河拆橋、卸磨殺驢的人處處皆是,我們不能被他們的裝可憐、假真誠所欺騙。
我們經常看到:日常的好友,在利益關頭,互相扯皮,為了自己獲取利益,不惜背後施陰手,損害對方
看到平時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突然比自己過的好,升的快,就開始嫉妒(當然嫉妒之心人人都有),並把這種嫉妒付諸於損害他人的行動(打小報告、出賣好友、暗下殺手等),損人不利己,隻為了看到別人痛苦而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這還真是大有人在。
看到一些人在一起合作,共同決議,商討對策,采取行動,然而各自卻心懷鬼胎,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總之,我們要像二郎神一樣,多張一隻眼,時刻警惕,揣摩他人的心思,謹慎自己的言行,嚴防受害。
在離大海不遠的漁夫家裏,一隻牡蠣遇到了幾條魚。它們被扔在地上,喘著粗氣,臉色十分難看。
“哎,我真害怕,在這兒我們都得死,真沒有辦法呀?”牡蠣從來沒有這樣憂傷,它望著同伴們低聲地說。
這時,一隻老鼠從這兒經過。這隻老鼠對自己的健康十分得意。
牡蠣準備利用這從天而降的惟一機會。“老鼠,請您聽著,您的心腸這麼好,肯定能把我帶到海邊去吧。”
老鼠看了牡蠣一眼。他可不是傻瓜,不能不想到,這個牡蠣又漂亮又肥大,一定有許多可口的、富有營養的精肉。
“馬上就行動。”於是老鼠回答說:“不過,為了把你帶到海邊,你得把殼張開一點。你的殼緊閉著,我怎麼帶你走呀?”
“哦,聽你的。”牡蠣同意了。但是,他十分警惕地半張半開,因為,牡蠣也不是傻瓜。
老鼠立刻伸過嘴巴就咬。盡管他的行動迅速,但牡蠣事先就預料到了這一步,一下子就夾住了老鼠的腦袋。
老鼠疼得吱吱叫。這叫聲傳到貓的耳朵裏,貓立刻跑過來,捉住了老鼠。
利用共性心理,踏入他的心門
下麵一段話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料,你覺得是否也適合你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
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
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
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
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製。
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
你認為在別人麵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
這其實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
這是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致入微、準確至極。
如果有個“心理學家”這麼對你說,你就會衷心地佩服他,覺得他說的就是你自己,是那麼回事。此時,他已經踏入你的心門,不管後麵他接著說的是什麼,你都覺得他說的對,認為自己應該聽從他的指導。
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麵貌。心理學上將這種心理傾向稱為共性心理。
有位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打多相人格檢查表(MMPI)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共性心理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得“很準”。
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就會對生活失去控製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