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隊中的救援尖兵

一場悲壯的雅礱江救援打撈行動在水流湍急、冰冷刺骨的雅礱江中驚險展開。2009年4月25日15時43分,甘孜縣公安消防大隊接到甘孜鎮派出所報警電話,聲稱甘孜縣甘孜鎮打金灘吊橋對麵雅礱江畔一學生因在江邊洗澡玩耍,被旋渦卷入深水水域中,求救“119”進行搜救。情況萬分緊急,快一秒中,也許就會爭取一絲的挽救生命的機會。甘孜縣消防大隊立即出警,與時間賽跑,大隊相關幹警及政府專職隊員迅速趕到事發地點。

消防大隊趕到現場時,溺水者溺水時間已長達近半個小時,遇難者生還的概率幾乎為零,但消防大隊仍然不拋棄、不放棄,立即展開了救援打撈行動。經現場調查後,政府專職消防隊員益西翁登主動請求並身先士卒跳進雅礱江中探測水域深度與寬度,苦尋遇難者。

在甘孜高原,四月天裏萬物都在蟄伏,位於高原的雅礱江水依然冰冷刺骨。在當時沒有潛水特勤裝備的條件下,益西翁登硬是一個猛子紮進深水裏手腳並用的四處打探,自始至終浸泡在江水裏。江水湍急,回旋水渦巨大,溺水點水位特別深,河床流沙、亂石、雜物交織,幾度使搜救工作陷入困境,但水下救援工作沒有一刻停息。盡管從水裏上岸後凍得瑟瑟發抖,嘴唇凍得發紫,但是專職隊員益西翁登毫不叫冷叫苦。最後鄉親們找來漁網,經過半個多小時的搜救才搜尋到溺水者的遺體並打撈上岸。雖然溺水者已處於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放大,已無生命跡象,但益西翁登毫不放棄,毅然當即進行心肺複蘇急救,可惜百般努力也沒有挽留住該學生年僅15歲的生命。良久,益西翁登靜靜地呆坐在死者身旁,不肯離去。

雅礱江裏生死抉擇

數九寒天,冰封大地,整個甘孜縣城被厚厚的積雪所籠罩。2005年12月29日這天,氣溫已是零下16℃,就連平時奔騰不息的雅礱江也在冰雪中被凝固成了不足兩米寬的小河。13時許,甘孜縣唐某等三家內地來甘孜縣經商的漢族個體戶的三個小孩在封凍的雅礱江江麵上玩耍。突然,冰層斷裂,其中年齡最小的那個小孩掉入了冰窟,在相互自救的過程中,另外兩個小孩也相繼落入水中。此時,遠處的益西翁登聽到呼救聲後,不顧一切地飛奔到江邊。冰層下,隱約可見揮動著的幾隻無力的小手,三名兒童正在江水中苦苦掙紮。眼見小孩就要被江水衝走,益西翁登沒有絲毫猶豫,急忙在冰麵上砸開一個口子,連衣服都沒有來得及脫便跳進了冰冷刺骨的江水中。

益西翁登強忍著零下十多度的寒冷和被冰塊撞擊的劇痛,潛入江中,拚命地拽住第一名兒童,奮力揮動著雙臂,好不容易在冰層上尋找到一個口子,益西翁登用力把小孩托出水中,自己也爬上冰麵,匍匐著小心翼翼地將小孩慢慢推向岸邊。此時,岸邊隻有一位熱心群眾,益西翁登把小孩交給他並請他進行緊急搶救。

這時,益西翁登已被凍得瑟瑟發抖,手腳僵硬,但他沒有絲毫猶豫,轉身再一次紮入冰冷的江水中。經過仔細搜尋,他終於發現了第二名兒童的蹤影。但由於極度寒冷,益西翁登此時的體力已經不支,無情的江水和著冰塊卷著他和小孩向下遊漂去,江水將他們衝走了100多米。一分鍾、兩分鍾……岸邊聞訊趕到的群眾焦急地等待著。幾分鍾過去了,人們終於聽到江中傳來了聲音,隻見益西翁登一隻手緊緊抓住第二名兒童,正用另一隻手的肘部一點一點地鑿開冰層,艱難地向岸邊推進。終於,在岸邊圍觀群眾的幫助下,小孩被益西翁登抱上了岸。此時,他的體力已經完全透支,但他意識到第三名兒童還沒有救起,轉身跑往江邊,江水中已經沒有了小孩的蹤影。

回到岸邊,看到尚有微弱呼吸的小孩,益西翁登顧不上自己身體疲憊,迅速抱起小孩往醫院飛奔,在好心出租車司機的幫助下,他將被救的第二名兒童送到了醫院。隨後,小孩的父母趕到了醫院,但由於落水時間過長,這名兒童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他的父母。

帶著無限的惋惜,益西翁登走出了醫院,好心的司機看見益西翁登渾身濕漉漉的不停地發抖,不解地問:“你幹什麼去了?”當他得知益西翁登見義勇為的事跡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當即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他穿上,並給他買了雙襪子換上。益西翁登步履蹣跚地朝自己家中走去,剛踏進家門,便因極度寒冷和體力嚴重透支,暈倒在地。

當年28歲的益西翁登,是甘孜縣甘孜鎮打金灘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就是這樣一個貌不驚人、身材單薄的青年農民卻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奮不顧身地跳進冰冷的江水中,麵臨生死抉擇,他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事後有人問他:“為了三個素不相識的漢族娃娃,值不值?”躺在病床上的益西翁登,隻是笑而不答。

益西翁登的英雄壯舉,並非偶然,多年前,他就曾救過一名叫石健的落水兒童;還有一次,他開車回家,路遇一起車禍,當即停下車來,幫助運送傷員。事發前,他剛被確定為入黨積極分子。

被救孩子的父母懷著無比感激的心情前去看望益西翁登,他收下了敬獻的哈達,婉拒了禮金。看著成功被救的小孩,想到離開美好世界的那兩個小孩,他抑製不住內心的遺憾:“可惜了!第三個娃娃我實在是沒有辦法了,救第二個小孩時我都被水衝走了100多米,我已經沒有了力氣,我都差點……”淚水浸透了益西翁登的眼眶,樸實的話語也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益西翁登用樸素的英雄壯舉唱響了蕩氣回腸的正氣歌,其行為可歌可泣,展現了新時代青年高尚的道德情操,更是譜寫了藏漢民族團結、友愛、互助的新篇章。

鄭強,男,羌族,四川北川縣人,1964年2月出生,1981年12月參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文化,大校軍銜,現任攀枝花軍分區參謀長。

鄭強工作20餘年來,始終以合格軍人的標準,實踐報國之誌;處處以軍人的要求,把犧牲奉獻視為天職;事事身先士卒,衝鋒在前。他先後榮立三等功一次,2008年7月被中組部授予全國抗震救災優秀共產黨員。先後被解放軍四總部和成都軍區表彰為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鄭強常說,“真學真信,常學常新是我成長進步的唯一法寶”。不論工作多忙,事情再多,鄭強堅持每天都要擠出時間讀書學習,除抓好理論學習外,還廣泛涉獵軍事、經濟、曆史、文化等方麵的知識,尤其是針對現代軍事科技的迅猛發展,突出了對軍事高科技知識特別是信息化知識的學習。

崇尚榮譽,勇於獻身國防

鄭強出生在老革命根據地北川縣,從小聽著“千佛山戰役”、“插旗山戰鬥”等紅軍英勇殺敵故事長大的他,最大的理想就是當解放軍,戴上嵌著紅五星的軍帽。1981年參加工作後,他憑著對武裝工作的一腔熱忱,不斷強化學習業務技能,很快就成為了武裝工作的行家裏手。由於素質全麵,1990年3月被派到北川縣漩坪鄉椿芽村駐村幫扶,這一駐,整整半年沒回家。他走村串戶為羌族同胞宣講黨的民族政策,義務當起羌族鄉親的漢語教員。發動和帶領鄉親們,發揚紅軍精神,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第二年又幫扶張坪村成為了全縣蠶桑發展的龍頭村。1996年,縣武裝部收歸軍隊,由於工作出色,北川縣委組織部、宣傳部、公安局都在爭取他,鄭強毅然穿上了夢寐以求的軍裝,戴上了“閃閃的軍徽”,在他的申請書上,他飽蘸深情地寫著:隻要組織讓我戴上軍徽,我永遠爭當紅軍的傳人。

忠誠使命,危難時刻衝鋒在前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他正躺在病床上,職業的敏感,讓他拔掉針頭就衝回武裝部,第一時間緊急動員遊仙區250名民兵應急分隊隊員,趕到仙海湖參加搶險,與區委、區政府領導一起研究搶險救災方案,與民兵一道用黃泥、沙袋堵住堤岸缺口,確保了綿陽城區60多萬人的生命安全。在重大災害麵前,鄭強同誌敢打頭陣,勇挑重擔,連續四個晝夜一直堅守在抗震救災第一線。在體力嚴重透支的情況下,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精神,仍帶領所屬人員參與搶險救援。 5月13日13時,鄭強在得知家鄉36位親屬有29人下落不明的情況下,強忍悲痛,舍小家為大家,始終牢記一名共產黨員肩負的政治責任、部隊領導幹部的職責使命,身先士卒,帶領人武部幹部職工和民兵應急分隊始終戰鬥在抗震救災第一線。在關鍵時刻為黨員領導幹部如何處理好個人與國家,個人利益與全局利益作了榜樣,用大愛彰顯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無私胸懷。

在北川抗震救災最艱苦的階段,鄭強又率領集結動員的110名民兵,奔赴北川參加搶險救災行動。5月13日至15日,是北川災區搶險最困難時期,由於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進縣城的所有道路幾乎中斷。雖遭遇大雨、塌方和數千次餘震的威脅,但他從不顧個人安危,將民兵分成11人一組的多個擔架隊,往山頂的救護站抬送傷員。他帶領民兵抬著傷員、踩著泥濘小道,沿著70多度的陡坡小道一步三滑地向外轉送傷員,一幹就是三天三夜。連日來,鄭強組織的遊仙區民兵在北川災區一線共搜救460餘人、轉運傷病員680人、疏散群眾5000餘人。抗震救災取得階段性勝利後,有人擔心他的身體,勸他好好休息。可他說,我沒法休息,我的使命不允許,我逝去的親人不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