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為民之誌 清正廉潔 品德高尚
譚東出身在農村家庭,在兄弟姊妹五人中排行老二,是全家唯一的非農人員。父親長年患有肺心病,母親右半身癱瘓,妻子下崗,女兒讀大學,5·12大地震使他家房屋成為危房。全家生活重擔全壓在譚東一個人身上,但他從不叫苦叫累,從不向組織提要求,始終以樂觀向上的心態對待工作和生活。雖然家境貧寒,但譚東兩袖清風,不貪不占,從不接受群眾的禮品和禮金,體現了人民警察公正廉潔的高尚情操,保持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浩然正氣。譚東對自己的家人要求也特別嚴格,決不允許借助他工作便利搞“特權”。2005年夏天,譚東待業在家的小舅子與人合買了輛麵包車跑運輸,因超載被縣交警大隊查處,按規定罰款200元。小舅子找到譚東幫忙網開一麵,最後是譚東替小舅子一分不少地把罰款交了。2003年夏天,譚東的母親患腦溢血偏癱在床,當時有人勸他用單位的車送老人就醫,他卻說:“不行,不能揩公家的油。”他每天上班把母親背下四樓送到醫院,下班又把母親接回背到家中。每次回到家鄉,譚東都要看望村裏的五保戶和貧困戶,譚東還從微薄的工資裏捐款一萬元修村裏的道路。
譚東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實地履行了人民警察的神聖職責,愛崗敬業、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人民警察“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宗旨,堪稱廣大公安民警的學習榜樣。2009年3月,胡錦濤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全國政法幹警學習譚東同誌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周永康、孟建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作出指示,要求全國公安民警迅速掀起向譚東同誌學習的熱潮。3月下旬,譚東同誌先進事跡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並先後在寧夏、青海、吉林、山西、四川等地舉行巡回報告。中央政法委、公安部先後下發通知和做出決定,要求在全國公安政法機關和廣大公安政法幹警中開展向譚東同誌學習的活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安部聯合追授譚東為“全國公安係統一級英雄模範”榮譽稱號。
劉道彬,男,1969年2月生,中共黨員,原中國電信阿壩州汶川分公司網絡維護支撐經理,現任汶川分公司副總經理。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 8級地震降臨在汶川這座秀麗的小城。踉踉蹌蹌衝下辦公樓的劉道彬環視四周,眼前的汶川縣已是滿目瘡痍,有人從街對麵的廢墟中爬出,哀號聲、垮塌聲、灰塵、廢墟、凝血、屍體衝擊著劉道彬的感官,衝擊著他的心靈。劉道彬冷靜了下來,他顧不上雙耳的轟鳴和難以承受的痛苦,也顧不上內心的悲慟,心中隻有一個念頭:“隻有與外界取得聯係才能救這裏的人。”然而,強烈的地震已經把汶川的通信網絡完全摧毀了。在近乎絕望的時候,劉道彬想到了省公司為他們配備的那台海事衛星電話。
中國電信四川公司為下屬的所有地市州公司都配有海事衛星電話,汶川分公司也不例外,這裏有一台海事衛星電話歸劉道彬管理。他當時並不知道那是全縣唯一一部海事衛星電話,也是汶川與外界取得聯係的唯一希望。劉道彬仔細想了想,那部海事衛星電話存放在六層高的房間中。那幢樓是比較老的磚混結構,抗震能力較差,目前已經搖搖欲墜,隨時都有垮塌的危險。但是,劉道彬還是抱著誓死的決心,毅然決然地衝了上去。因為地震的緣故,空中遍布遮天蔽日的濃塵,像是死神帶來的黑霧,天瞬間“黑”了。空氣中能見度很低,劉道彬幾乎是蹣跚著走進了昏暗的宿舍樓。餘震不停、垮塌不止,這樓隨時都有化為瓦礫的可能,劉道彬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冒著生命危險將海事衛星電話從危樓中搶救出來。那一刻,他也把全縣人的生存希望搶救了出來!
劉道彬將海事衛星電話背到了空地上,在鬼門關幾進幾出的他,此刻已是灰頭土臉,刺鼻的粉塵嗆得他連連咳嗽,他鎮定了一下,抬起手看了看表,表盤這時也出現了淺淺的裂痕。此刻是下午兩點40分,距離地震開始僅僅隻過去了12分鍾。然而,劉道彬卻覺得這12分鍾簡直就像是一年的時間,過得無比漫長。他鄭重地撥通了中國電信阿壩州分公司馬爾康監控中心的電話:“喂,喂,我們這裏地震了,我們這裏地震了!機房已經出現了裂縫,但還沒有倒塌……喂……喂……”
這就是從汶川發出的第一聲求援,雖然,這次通話不到十秒鍾就中斷了,但是,通信——這條關乎幾萬汶川幸存者的生命線沒有斷!隻要這條生命線沒有斷,那麼劫後餘生的幸存者們的求生希望就不會破滅;隻要這條生命線沒有斷,那麼外界就一定會聽到汶川人民呼救的聲音!
劉道彬鍥而不舍地繼續撥打州公司的電話,直到手指僵硬、嗓子嘶啞,電話依然無法打通。
傍晚,時間剛過6點,海事衛星電話忽然響了起來。雖然劉道彬這時已經疲憊得幾乎無法起身,但聽到電話鈴聲的他就像是聽到了天籟之音,興奮地抓起了聽筒。電話是州裏打來的,在這次通話中,劉道彬詳細地向上級彙報了汶川的現狀。
5月12日當夜,劉道彬不眠不休地守在海事衛星電話旁,他受命將衛星電話帶給了汶川縣委書記王斌。王斌正是利用這唯一一部衛星電話與州政府抗震救災指揮部取得了聯係,及時報告了汶川的災情,讓外界及時地了解了這裏的情況。這部衛星電話為州委、州政府快速組織救援提供了關鍵信息,同時,也讓等待救援的人們有了盼頭!
地震發生後的次日,全國上下都在關注汶川災區,抗震救災工作已全麵展開。某通信兵部隊的首長專門致電正在抗災前線的中國電信網絡運行維護部董曉莊總監:“感謝貴公司的員工劉道彬同誌在第一時間向外界傳遞了地震災區的重要信息!希望中國電信給予劉道彬同誌嘉獎!”
地震後第二天,劉道彬又帶領機房維護人員,冒著不斷的餘震,先對布滿瓦礫的機房進行了清理,對城區內所有線路、管道進行巡查並進行臨時處理,以保證線路暢通。為保證小靈通網絡正常,必須對小靈通基站供電。震後的房屋都成了危房,到處裂著巨大的縫隙,危機四伏,為了這裏的人們獲得生的希望,他豁出去了,借助電筒微弱的燈光,爬上了高樓,幾分鍾後,基站電源線被成功接到了機房裏,死神再一次與他擦肩而過。
15日下午1點55分,汶川與外界的通信全麵恢複。為確保汶川災後政令暢通,按指揮中心部署,劉道彬帶領線路維護人員在第一時間為汶川縣抗震救災指揮部開通指揮電話,同時,在人群密集處安裝中國電信免費報平安電話十餘部。其後的幾日裏,縣城各單位陸續開始恢複生產及工作,各救援部隊也大量到達,他們都需及時對外溝通。為解決迫切的通信需求,汶川縣分公司將所有男同誌分為三個小組,由熟悉線路的同誌任組長,劉道彬負責組織工作並任數字電路專線搶修組組長,對各重點單位進行通信保障。在5月22日前後完成了農行臨時營業點、建行臨時營業點、水文局、中華聯合財產保險數字電路專線等搶修遷移工作,遷移固定電話及ADSL線路百餘條。
5月23日,劉道彬冒著餘震後不斷塌方、飛石的危險,帶領維護人員與川通服公司員工一起到鄉鎮布放光纜,新建機站,先後恢複了克枯鄉、雁門鄉等鄉鎮的固話、小靈通通信。在恢複各鄉鎮通信工作中,他多次冒險進入危機四伏的接入網點機房,抽下有價值設備板件,為下一步恢複工作做好準備。他說:“我是一名黨員,接受黨的培養教育多年,現在是黨和人民最需要我的時候,拚死也要讓通信在我的手中得到恢複!”
在忙碌的日子裏,他幾乎沒有時間與妻子、兒子見麵,連年邁的父母也僅是在通信恢複後僅有一次短暫的通話。而今汶川餘震仍不斷,每次晃動都讓人心驚肉跳。為在第一時間及時處理可能出現的各種設備、線路故障,他每晚都睡在停放於機房院壩的車輛上,以應付突發事件。每當同事或朋友問起他為什麼要這樣時,他總是說:“在地震中我是幸存者,在公司內我是共產黨員,無論從哪個方麵我都有責任站好崗,確保通信暢通!”
汶川5·12大地震後,劉道彬堅強地工作和生活著,災難帶給我們傷痛,他卻讓我們學會堅強。偉大出於平凡,根深才能枝繁葉茂。正是像劉道彬一樣千千萬萬平凡的人們,感動著我們,感動著社會。
馬曉燕,女,羌族,1980年12月出生於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中共黨員,四川大學行政管理學院本科,大學學曆,曾先後任北川縣桂溪鄉團委書記、宣傳幹事、組織幹事、黨政辦主任,中共北川縣委辦公室綜合股股長兼行政股股長,共青團北川羌族自治縣縣委副書記、書記。
5月12日下午,由北川團縣委組織的全縣首屆青年創業大賽表彰大會正在縣委禮堂召開。當14時28分時,地麵劇烈搖晃,參會人員一片慌亂。馬曉燕反應到是地震了,必須及時、有序地進行撤離,否則會發生踩踏事件,參會學生生命非常危險。她立即拿過話筒,大聲喊道:“地震了,大家不要慌,讓學生先走,不能撤的先蹲在地上,找東西護住頭!”馬曉燕與參會的縣上領導一起維持現場秩序,團員青年們拉著學生們的手,組織學生有序轉移到空曠的縣委大院草坪上。馬曉燕最後一個到達安全地帶,她馬上組織清點人數,發現所有人都在時,才終於舒了一口氣。這時,馬曉燕才想起掏出手機給母親打電話,可是電話已經沒有了信號。跑到縣委辦公院外的街道上一看,街道兩旁的房屋也全部坍塌!她心裏一沉,家裏房子估計也難逃厄運,那在家休息的母親也肯定被埋在廢墟裏了,她隻有僥幸地想母親不在家裏休息,不敢再往下想。
大災大難麵前,容不得半點利益權衡,容不得片刻遲疑猶豫。所有的人都是受災的,所有的人都是無辜的,所有的生命都是同等的!作為女兒,馬曉燕應該去看看家和母親,但想到撤離出來的學生的安全,她直覺地舍棄了“小愛”選擇了“大愛”,毅然地回到了縣委大院草坪上,組織青年團員安撫學生情緒,鼓勵他們要堅強。四周兩幢樓房已經坍塌,另外兩幢已經裂開,如果再有大的餘震,隨時有再次坍塌的可能,參加會議的300餘名人員將無法幸免於難。馬曉燕及時組織青年團員采取“一帶幾”的方式,將參會人員帶到北川中學操場上,分區定點安置,到最後,參會人員無一死亡失蹤。
剛到北川中學,馬曉燕頓時懵了,被更慘痛的景象揪住:五層的教學樓全部垮塌,到處都是粉塵濃煙,到處都是煤氣味血腥味,到處都是傷者的呼救聲、痛苦的呻吟聲……當時,沒有多想,隻想著救人、救人、救人!她根本顧不上自己的安危,冒著房屋可能繼續垮塌的危險,立即組織青年團員投入到救援中,哪裏有聲音,就趕到哪裏去用手刨、用肩扛。幾個小時下來,她的手早已血肉模糊,瘦小的身體到處都是青一塊紫一塊,腰椎也因此扭傷。在北川中學的廢墟中,她與幾個團員幹部救起了兩名學生。轉移的群眾也越來越多,群眾顯得很慌亂。馬曉燕又組織參會的青年團員建立了一個20多人的應急隊安置不斷轉移上來的群眾,對學生、青年、疏散來的群眾進行安撫、維持秩序,同時繼續與到達現場的救援隊一起戰鬥,尋找幸存者,不放過任何一個生命存活的跡象,爭分奪秒地與死神賽跑。
地震發生的五天後,馬曉燕才有機會冒險回到自己住處看一看,那個曾洋溢著溫暖和愛的房子,已完全不見了,早已被埋在泥石流中。噩耗又相繼傳來,包括媽媽、弟弟、姑父、叔叔在內的五位親人已確定離開她了。
5月13日,在縣委的統一安排下,馬曉燕和其他幹部一起將北川中學的群眾轉移到綿陽九洲體育館。到了體育館後,馬曉燕聯係團市委將遭受嚴重驚嚇的北川中學、曲山小學、陳家壩小學等學校的1200多名學生分次分批轉送到長虹培訓中心、63827部隊、綿陽職業技術學院等地;協調市教育局和社會愛心人士支援,為學生搭起了帳篷學校。14日,馬曉燕又立即組織了100多名北川籍青年誌願者返回北川,為外來救援隊伍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