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震救災時期,馬曉燕共招募誌願者8000餘人次。為了讓這支誌願者隊伍有效運作,發揮應有的作用,馬曉燕帶隊建立了北川誌願者指揮中心對誌願者進行了分組管理。北川本地的誌願者主要負責搜救帶路方麵的工作,外地誌願者根據特長分成衛生防疫、醫療救助、物資運輸、後勤清潔、心理輔導、新聞宣傳、機動等小組,每個小組由兩名誌願者任隊長和副隊長,負責各小組的工作安排和人員調度,團縣委負責總的人員調度安排。從每天早上6點30分開始,馬曉燕就組織北川的誌願者簽到,聯係各組組長,清點人數,分配工作,陀螺式地運轉……到後來,她的嗓子都啞了,隻能用筆寫。

在隨後的十幾天裏,馬曉燕與同伴們馬不停蹄地工作著,共組織青年團員協助救出群眾千名,搬運、發放物資數千車,醫治群眾600餘人,心理輔導受災群眾8000餘名。並對定點安置的學生統一進行登記,對孤兒和殘疾學生進行統計,聯係統計目前擬捐助及領養學生的登記工作。受地震影響,北川學校的教學樓幾乎都無法使用,隻能待相關部門進行專業鑒定後才能複課。為了使學生能早日複課,團縣委在社會的幫助下迅速建設樣板教學點,並對留守學生之家等青少年活動陣地進行同時建設。

後來,馬曉燕同誌在全縣20個鄉鎮安置點開展了“四個一”(一麵旗幟、一個支部、一支隊伍、一個工作服務站)工作,使共青團組織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發揮。一麵旗幟:北川團縣委在全縣20個鄉鎮的主要安置點都升起了體現共青團工作陣地的團旗,讓團員青年們、讓受災群眾時刻感受到哪裏有災難,哪裏就有共青團組織在;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共青團隊伍為他們服務。一個支部:為了讓共青團工作能有序開展,各個主要安置點均建立起臨時團支部,讓青年團員們有工作組織、有精神家園。一支隊伍:“團員青年突擊服務隊”,為安置點群眾提供後勤保障、衛生防疫、心理谘詢服務、物資運輸分發等各項工作,為受災群眾提供一個有序、安定、溫馨的環境。一個工作服務站:提供書籍、象棋等豐富災民及青少年文化生活的設施,實行24小時不間斷服務。

在地震發生後的九天裏,馬曉燕沒換過一件衣服,沒洗過一次澡,沒梳過一次頭。不斷有群眾問馬曉燕:“你一個瘦小的女孩子這樣工作,能受得了嗎?休息一下吧!”馬曉燕告訴他們:“我們青年就是為群眾服務的,這十萬火急之時,容不得我們半點懈怠!”

在整個抗震救災過程中,馬曉燕同誌一直堅持戰鬥在工作第一線,多次深入各安置點、各學校察看情況,建設陣地,組織青年團員帶頭開展生產自救,並通過“火線入團”、“青年團員火線推優入黨”等方式充分調動廣大青年參與抗災搶險、災後重建的積極性,在幹部群眾中留下了共青團員良好的社會形象,贏得了基層群眾的普遍讚譽。因為在抗震救災工作中的突出表現,馬曉燕同誌被組織上火線提拔為團縣委書記,為團結帶領青年團員為再造一個“新北川”努力奮鬥。

馬曉燕的感人事跡贏得了社會公眾的廣泛讚譽。2008年6月列席參加中國共青團第十六次代表大會,選為團中央候補委員;2008年7月被中共四川省委評為四川省抗震救災優秀共產黨員;2008年7月被團中央評選為全國抗震救災優秀團幹部;2008年7月被四川省省委、省政府評為全省抗震救災英模。

奉崇權,男,生於1948年10月,中共黨員,南充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現任蓬安縣興旺鎮敬老院院長。曾先後獲得“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孝老敬老楷模提名獎”、“四川省道德模範”、“南充市優秀鄉村敬老院院長”、“南充市十大道德模範”和“感動南充十大人物”等榮譽。

視孤寡老人為父母,為癱瘓在床的老人端屎端尿18年,用兒女般的親情送別了九個含笑離世的長者。“百善孝為先”,奉崇權23年如一日,用無言大愛傳承著中華民族敬老孝老的傳統美德。

入住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非病即殘、非癡即呆、非孤即寡。照顧起來必須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嚴明華老人長期癱瘓,屙屎屙尿都得要人管。嚴明華每次大小便,奉崇權都將刷洗幹淨的便桶提到他床前,幫他一點一點地挪動身子;解完便後,還幫他揩屁股,打來熱水為他洗身。精心照料之下,癱瘓18年之久的老人居然沒生過一次褥瘡!一次,嚴明華因好幾天不解大便而痛苦得幾近窒息,天黑又找不到醫生,情急之下,奉崇權就用手指一坨一坨把幹屎摳出來。待老人緩過神來,他才長長地鬆了一口氣。

一生無兒無女、年過九十的鄭楊氏老人,想去看望30公裏外的遠房外孫女。老人行走不便,又經不起坐車的顛簸,為滿足她的心願,奉崇權就決定背著她去。從早上6點一直走到晚上8點,見到親人,老人笑了,奉崇權卻累得一屁股癱坐在地上。

每逢敬老院老人生病,奉崇權都及時為他們請醫拿藥、精心護理。在奉崇權的精心嗬護下,敬老院的老人們個個心情舒暢、身體健康。在興旺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齡都在85歲以上,比周邊村社群眾平均年齡要高出十多歲。因為視孤寡老人為父母,奉崇權也被譽為“五保老人的親兒子”。在奉崇權的懷中,先後有九名長者含笑去世。

奉崇權想方設法搬遷敬老院,積極找尋敬老院發展的路徑,使孤寡老人過上了甜蜜的生活。“以院補院、以院養院”,奉崇權開辟了興旺敬老院科學發展的新模式。

興旺敬老院,原址位於離現在的新敬老院尚有20多公裏的彌勒灣中,本為一座破廟。四壁透風、經濟難以為繼,老人生活艱難。1986年, 奉崇權毅然接過敬老院院長的重任,來到彌勒灣。老人們艱難的生活環境,讓奉崇權備感心酸。他決心要使敬老院徹底脫胎換骨、讓所有的五保老人生活富足。

1986年底,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奉崇權將敬老院遷建到離場鎮較近的白塔河畔的山坡上。新院建設期間,他每天來回步行十多公裏,白天吃住在工地,晚上回敬老院照管老人。短短四個多月,穿爛了五雙膠鞋。當年,2000多平方米的新敬老院全麵竣工。

奉崇權充分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積極探索“以院補院、以院養院”的敬老院發展模式。剛到彌勒灣敬老院時,奉崇權用鎮上給的1000元人民幣、500公斤稻穀、一畝稻田開始為敬老院“創業”。 他先抽出了幾百塊錢買了一頭母豬、一頭架子豬和十幾隻雞仔,走滾動發展的新路子。一年下來,母豬下的豬仔賣了將近1000元;過年時,還給大夥殺了一頭肥豬;雞蛋不但改善了老人的生活,而且還賺了不少錢。敬老院遷居以後,奉崇權通過努力爭取到敬老院附近的原蠶種場廢棄的30畝荒山及水麵,利用水麵飼養肉鴨,利用荒山種植柑橘,大力發展種養業。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他常常白天勞動,晚上挑燈夜讀,堅持向養魚、養鴨大戶請教相關知識,將書報上的有用知識和他人經驗摘錄、編輯成《養魚手冊》《柑橘種植手冊》兩本小冊子。如今,敬老院已發展成為占地70畝、總資產200餘萬元、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模範敬老院,把一個昔日的荒山坡變成了一個有著肥沃的稻田、菜地、果園和多種經營的雞鴨魚養殖場。

敬老院富裕了,老人們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改善。天天有葷菜、有水果,頓頓有新鮮蔬菜,每人每月生活費達300元以上,醫藥費實報實銷,每月還發30至40元零花錢,基本實現小康。

為了五保老人的幸福,他幾乎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如同老黃牛般忘我勞作。先後失去兩個親生兒子,犧牲了妻子的青春,失去了小家庭的幸福,但他卻永遠都是那句話 :“我不後悔”。

到興旺敬老院之前,奉崇權原本是想隨著中國剛剛興起的打工大潮,到外麵去打工掙錢。但是,在組織決定他去敬老院之後,他就徹底放下了外出的心思。他現在已經61歲了,但身體仍然堅實硬朗;如果從1986年開始外出打工,憑他的體力能力,不是掙上大錢,就是已至少當上一個小老板。但走進這敬老院,他就與外麵的“精彩”絕緣。

為了敬老院的發展,奉崇權先後失去了兩個親生兒子。遷建敬老院過程中,奉崇權每天不僅要在十公裏外的工地上監工,還經常跟著車子去拉建材,甚至一個月也難得回一次家。奉崇權實在抽不開身,就經常讓小兒子把油鹽醬醋等生活物品送到原敬老院。有一天,小兒子送完東西回家直喊腳痛,奉崇權以為是兒子年紀小,背重物走了山路給累的,當時並沒有在意。一周過後,小兒子仍然喊痛,奉崇權隻就近在鎮上找了一位老中醫,開了一服治關節炎的藥給兒子吃。又是一個月,小兒子病情非但沒得到控製,反而更加嚴重了,整個大腿開始浮腫。這時,奉崇權意識到兒子病情的嚴重性。可這時興旺敬老院建設已進入緊要關頭,他一步也離不開。雖然記掛兒子的病情,卻不得不在工地上打理,直到主體工程竣工後,才帶著小兒子先後到南充中心醫院、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南充五一醫院、鹽亭醫院檢查病情,都確診為“骨癌晚期”。

為了給小兒子治病,他變賣了自己的全部家當,欠債數萬元。為改善家中經濟狀況,大兒子不得不南下廣東打工,卻因勞累過度,在工地上不慎落水身亡。奉崇權夫婦瞬間也變成孤寡老人。

雖經痛徹心扉的喪子之痛,但奉崇權仍然一心撲在敬老事業上。新敬老院建成後,來院的孤寡老人漸漸增多了,五保老人吳元珍又癱瘓在床,需要一個護理員照料。鎮上四處物色一個女護理員,可無一人願來。於是,奉崇權開始做自己家屬的工作。經他反複勸說,連哄帶騙,妻子奉桂珍才答應暫時來幫一段時間的忙,可這一幫就是十幾年。現在的奉桂珍,還經常開玩笑地說:“我是被他騙到敬老院來的。”

1986年到2009年,奉崇權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為敬老院創造了50多萬元的財富,而他多年卻領著每月120多元的微薄工資,到2006年才增至260元,也從沒在敬老院多報銷過一分錢。他把興旺敬老院建成了建築麵積2300平方米、全縣唯一的省一級敬老院,而他自家在韓家梁村的房屋,卻是全村最破爛的:牆體已嚴重傾斜,牆壁、屋頂露著大大小小的窟窿,殘垣斷瓦隨處可見。打開大門,除了嗆人的黴味和滿屋的蜘蛛網,就是幾根條凳和幾件破破爛爛的老式家具。

奉崇權既關心老人的身體健康,也關心老人的“思想健康”;既重視院民之間的和諧,也重視與周邊村民的關係。“和諧興院”是他始終堅持的工作理念,為敬老院發展創造了和諧的內外環境。

奉崇權認為,敬老院要發展,離不開一個和諧安寧的內外環境。多年以來,他堅持敬老院老人的身體健康與“思想健康”一起抓,堅持既注重院內和諧也注重周邊環境的和諧,開辟了“和諧興院”的大好局麵。

院民龍國富年輕時是興旺場一霸,打架鬥毆、惹是生非,曾兩次坐牢。因為打架,龍國富被致偏癱,進了敬老院。剛到敬老院仍惡習不改,與院民吵架,還偷敬老院的雞吃。奉崇權沒有嫌棄他,經常與他溝通思想,經常為他按摩,還專門到縣城給他買治偏癱的藥,使龍國富感動萬分。現在,龍國富完全變了一個人,經常幫助奉崇權做這做那,有什麼活動,也協助組織老人參加。

盡管平時非常繁忙勞累,奉崇權也經常抽時間幫助周邊群眾幹農活。哪家有紅白喜事,他是忘不了代表敬老院去獻上一點小心意。奉崇權以真誠的行動,贏得了四鄰鄉親的尊敬和愛戴。敬老院的瓜果魚鴨,從來沒有被偷過。連小孩子們都說:“那些東西都是奉爺爺辛辛苦苦賺來的,偷了就要壞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