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王洪發,男,羌族,1965年10月出生於四川省北川縣,中共黨員,大學學曆,曾先後任北川羌族自治縣桂溪鄉鄉長、黨委書記、曲山鎮黨委書記、縣科技局局長、縣政府辦公室主任、縣民政局局長。
5月12日地震發生時,王洪發正走在上班的路上,突然間,大地劇烈搖晃,他被重重摔倒在地,周圍是巨大的垮塌聲。他掙紮著站起來,隻見天昏地暗,煙霧彌漫,熟悉的街道已不複存在,六層高的醫院轉眼變成一堆磚石瓦礫。王洪發意識到發生大地震了,第一個閃念就是向縣委報告,領受任務。他立即向縣委跑去,縣委大樓倒塌了,從廢墟裏鑽出來的經大忠縣長等領導正在積極安排搶救工作,他向經縣長請示:“經縣長,醫院大樓倒塌了,我組織人去救人吧。”經縣長說:“快去,快去!”王洪發立即找了幾個人組織成救護隊向倒塌了的醫院大樓跑去。他們一邊跑,一邊就近救人,沒有任何工具,隻能用雙手刨挖。正在救人的時候,一位親戚碰到了王洪發,告訴他電力公司宿舍樓垮塌了。王洪發心裏非常著急,他的兒子當天就住在那裏。但是,周圍“救命啊”、“救救我”的呼叫聲讓他邁不開步,他沒有時間猶豫,看著他們在那裏痛苦掙紮,沒有時間考慮先救誰、後救誰、救什麼人?時間就是生命,救人,救更多的人,救最近的、最有希望救出來的人,是他唯一的選擇!
很快他們就從廢墟中刨出了十多個人,並把他們轉移到安全地方。在已經垮塌的翻水橋,王洪發看見很多人從對麵跑過來,想從這裏逃生,但橋斷了,許多人爬不上河堤,山坡上不斷有滾石落下,非常危險。他就彎下腰跪在河岸上,把他們一個個往上拉。當他轉身向民政局跑去的時候,遠遠看見,兒子所在的宿舍樓已經蕩然無存,隻有一堆高高的廢墟,直覺告訴他:兒子肯定被埋了。他邊跑邊想:兒子,你挺住啊,爸爸很快就來救你!當他跑到距離民政局幾百米的地方,一下子停住了:完了,全完了,民政局大樓被崩塌的山體徹底掩埋了。王洪發雙腿一軟,差點癱在地上。但馬上他又強忍著悲痛站了起來,他的信念是:民政局隻要有一個人在,北川的民政局就沒有倒!
天快黑了,王洪發拚命地奔跑、呼喊,組織群眾轉移。災後的第一個夜晚,風雨交加,水、電、交通、通信全部中斷。轉移出來的幾千名群眾,蜷縮在北川中學操場裏,又冷又餓又渴。到處是傷員和屍體,到處是哀號聲,不斷的餘震讓群眾驚恐不安,這是所有北川人經曆過的最難受、最難過的一個夜晚。當時,職責告訴王洪發,救災是民政局的天職,民政局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他立即叫上幾個年輕人,冒著不斷餘震的危險,在黑燈瞎火的情況下,到周圍房屋倒塌的農戶家中把能吃的、能蓋的、能穿的都找了出來,分發給受災群眾。
13日早上8點左右,首批救災物資運來了,王洪發迅速組織幸存的民政幹部將救災物資及時發放到災民手中。一邊組織幾千人的糧食供給,統計救災物資的發放和缺口,一邊安排人員給受災斷道的鄉鎮運送物資。接下來的十多天,王洪發強忍失去20多位至親的悲痛,一直忙於搶救、安置受災群眾,發放救災物資,每天睡眠不足兩小時,但始終有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著他,有一種責任意識在驅使著他,他沒有趴下,也不能趴下。
在災後重建中,王洪發領導著民政局的戰友們負責組織物資的發放,各種補助政策的兌現工作,他們認真執行政策,保證每一項補助政策兌現,不優親、不厚友,做到一碗水端平。因為,他們知道這些物資和一分一厘,都凝聚著黨中央和全國人民對我們災民的關愛,是災民的救命錢,使用好每一分錢,使每一個受災群眾都能及時領到補助,做到公開、公平、公正、透明,給老百姓交一本“明白賬”,這既是民政人的職責,也最能體現共產黨員的黨心、誠心、真心。災後,經民政局發放的救災物資和補助款高達數億元,如此大規模的物資發放和大筆資金的發放,無一差錯,無一人為此事上訪。
令王洪發稍感欣慰的是,在這次特大災害中,許多村委會經受住了考驗,村幹部肩負起了安定撫慰人心,組織災民自救的作用。王洪發說:“去年12月至今年7月,我們召開了村委會換屆選舉。要求按程序推舉候選人、兩次公示、發表施政演說及公布上一屆財務收支,促使村民選出德才兼備,能帶領大家致富的村幹部。”王洪發一一列舉著熟識的村幹部的名字:趙永壽,捐出衣物,組織災民自救。海光村支書母賢彬、主任張興周組織幹部黨員成立災民救援隊。陳家壩鄉小河村山體滑坡垮塌,村支書趙義向王洪發求援,將村民轉移到江油。
同事李學軍說:“加班加點,是王局長和民政局的工作常態。麻風村離縣城20多公裏,要徒步爬很長的山路,王局長每年去兩三趟。今年,他又開始連續在鄉村察災救災。”那麼,經曆了這場劫難,這樣長時間夜以繼日地連續工作,王洪發對民政工作有何打算?他說,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輕重緩急、逐步實施”的總體思路,重點從四個方麵規劃災後重建項目,分別對農村居民房,民政社會福利服務設施,基層自治組織陣地,老協組織陣地恢複重建規劃。目前北川民政工作任務重、時間緊、人手少,我們要補充民政局、鄉鎮民政幹部隊伍;許多民政檔案資料損失了,要盡快摸清情況,重新建立基礎檔案。災後要妥善安置孤兒孤老,我們計劃建一所孤兒福利院、兩三所敬老院。
“5·12”地震災害造成北川16萬餘人口全部受災,大量人員傷亡,大量民房倒塌。陳家壩鄉有13個村、曲山鎮多個村因山體大麵積持續塌方,山腰裂口加大,無法就地恢複重建;漩坪鄉、禹裏鄉也有多個村被唐家山堰塞湖水淹沒,需異地搬遷重建家園。針對這些情況,王洪發帶領全局幹部職工在深入調查了解的基礎上,初步確定了農村倒房戶重建計劃,堅持“因地製宜、整合資源、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采取移民集中成片建房和災民就地零星分散建房以及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的方式;建房資金以國家補助、社會捐助為主,鄰裏相幫、親友借貸為輔;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落實重建責任製,有序做好地基選址等組織工作。
王洪發說:“我們有恢複重建的信心,現在就在為重建打基礎。隻要有人在,有黨和政府的領導、全國人民的支援,無論多大的困難,我們都一定能戰勝!”
王洪發的感人事跡先後被中央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報道,贏得了社會公眾的廣泛讚譽,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2008年6月1日,王洪發應邀赴北京參加由中組部、中宣部組織的抗震救災巡回演講,並先後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抗震救災英雄勞動模範”、被中組部授予“優秀共產黨員”、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民政部授予“抗震救災英雄模範”、被民政部授予“抗震救災英雄個人”、被四川省省委、省政府授予“抗震救災英雄模範”稱號。
王洪發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詮釋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堅強本色,他的事跡感動中國。
義德陽同誌,男,漢族,現年55歲,初中文化,1979年3月參加工作,現為阿壩州公路管理局刷經寺分局裝載機駕駛員。30多年來,該同誌擁護黨的領導,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公路事業,團結同誌,熱心公益,在工作中勇於創新、甘於奉獻,出色完成了曆年各項工作任務,為公路養護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多次受到上級單位的表彰獎勵,被阿壩州評選為“全州敬業奉獻道德模範”,被四川省評選為“全省敬業奉獻道德模範”,四川省總工會授予“四川省第十二屆(2008年)職業道德十佳標兵”榮譽稱號,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交通運輸部聯合授予“全國交通運輸係統抗震救災英雄”稱號。
義德陽自1985年從事推土機和裝載機駕駛員工作後,他就長期在刷經寺地區鷓鴣山、埡口山、海子山、查真梁子等海拔4200多米的高山上搶修公路、保障交通暢通,幾十年如一日,任勞任怨地工作。這幾座大山上的公路,是州內的交通咽喉。每年5月以後,山上冰雪融化,都要形成大量的坍方、泥石流。為了確保公路暢通,他每年開春後都在山上堅守四個月以上,冒著飛石、塌方的威脅,克服高山缺氧、紫外線灼傷等身體傷害,全力清除坍方和泥石流。在每年的冬天,他都要冒著隨時可能連人帶機滑下山崖的危險,駕駛機械在山上冰雪路段清除冰雪三萬多方以上,如遇大雪封山或雪崩,方量會達到五萬多方以上。如今,他蹲守在高山上已經整整23年,23年以來,修築在高山上的公路始終暢通。
義德陽工作積極肯幹,並樂於助人,在推坍方、泥石流或清除冰雪路阻時,始終堅持不分白天、黑夜及時清出路阻,經常為陷入泥石流或滑入雪坑裏的車輛義務拖車,幫助車輛盡快通行。2008年2月28日晚上10點過,四輛大客車及七台運輸車在海子山因冰雪受阻。接到領導下達的援助命令後,他二話不說,當即冒著零下20度的嚴寒駕駛裝載機從刷經寺鎮出發,行駛近100公裏路程趕到海子山,直到淩晨3點後才把雪清除,把滑入雪溝裏的車輛拖出,使受阻的100多名旅客得到及時救援。23年來,他先後完成了這樣的救助120多次,救助車輛上千台,救助旅客不計其數。
義德陽駕駛裝載機、推土機多年,勤於鑽研和摸索,對機械性能、操作技術十分熟悉,其吃苦耐勞的敬業態度和爐火純青的操作技術受到同行的一致推崇,是阿壩州公路交通係統公認的裝載機、推土機操作技術能手。2000年8月至2002年4月,他被阿壩州公路局派往該局駐尼日利亞西非公司進行公路工程建設。施工期間,因平地機故障不能作業,在工期緊、任務重的情況下,他以自己的過硬技術,用裝載機代替平地機進行平整作業,竟然完全達到施工檢測要求,令所有外國工程師欽佩不已。多年以來,為帶動機械操作技術進步,他總是毫無保留地將自己掌握的技術向徒弟們傳授,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德藝雙馨的好徒弟。
義德陽工作認真負責、勇於擔負重任,每次遇到坍方、泥石流、冰雪路阻或道路保障任務,他總是第一個打頭陣,並總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特別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以後,義德陽在三位親人傷亡的情況下,化悲痛為力量,毅然投入到抗震救災的道路搶修工作中。他冒著餘震、飛石、塌方、泥石流、山體滑坡帶來的生命危險,奮起抗擊地震災害,積極向指揮部建言獻策,實施“兩頭夾擊,多點開花”的公路搶險方案,與隊友一起克服疲勞和傷痛等困難,連續奮戰三天三夜,於5月15日晚9點搶通國道317線理縣至汶川段的道路,打通了汶川重災區的第一條救災“生命線”,使地震中心地區的救援工作實現突破性進展,為抗震救災作出了突出貢獻。
5月12日下午地震發生後,作為阿壩州公路管理局刷經寺分局經驗最豐富、技術過硬、已年滿54歲的裝載機操作手,義德陽主動請纓加入了道路搶通突擊隊。當他們冒雨沿途清理坍方到理縣古爾溝時已是13日淩晨3點,他們在車上吃了點幹糧又繼續趕往理縣。13日淩晨5點左右趕到受災嚴重的新店子,這段道路完全被山上掉下的岩石掩埋,餘震每發生一次就會有許多的飛石往下掉落,有幾次都險些打中裝載機,但義德陽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駕駛裝載機冒險搶修道路。13日中午,義德陽和突擊隊員們忍饑挨餓搶修到理縣電站。從電站大壩到揀羊坪之間的數公裏全是塌方,受餘震和大雨影響,加上西線沿路地質條件惡劣,塌方時斷時續,他們不得不與塌方、泥石流展開拉鋸式的陣地爭奪戰,共清除坍方2600餘立方米。就在此時,傳來了義德陽的外孫和親家母在汶川映秀鎮地震中遇難及他女兒也在為救鄰居家老奶奶時受傷昏迷不醒的消息。小外孫是義德陽一手帶大的,下半年就要上小學了,眼看外孫一點點長大,義德陽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欣慰。可是,突然襲來的地震讓爺孫倆頃刻間陰陽相隔!女兒在災難來到的一刹那將生命留給了別人,想到這些,義德陽悲痛不已,老淚橫流。盡管如此,義德陽並未放下工作,而是以受災群眾安危為重,更加奮力投入到道路搶修工作中,表現出了公路人無私的胸懷。14日淩晨2點,義德陽沿途清理坍方到最為嚴重的紅葉電站和G317線186K-187K路段。這個地段地質條件尤為惡劣,裝載機往前推進時,山體不斷往下塌,一動就是幾十、幾百方的土石滑落下來,而道路的另一邊就是懸崖,再往下就是紮穀腦河,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義德陽含悲奮戰,機械頂部被飛石擊穿,大燈支架和擋風玻璃被砸爛,但他毫無畏懼,經簡單維修後,又駕駛機械進行冒險作業。推了塌,塌了再推,經過多次反複後,義德陽和突擊隊員們才搶通這段道路。接著,他們又一鼓作氣清理了理縣薛城上下場口1500餘立方米的坍方、泥石流,於15日淩晨1點左右抵達理縣桃坪新村。深夜,在露天躲避餘震的桃坪人民像歡迎親人一樣,為突擊隊員們熬了一大鍋稀粥,慰勞這些不眠不休的交通勇士們。15日淩晨4點,稍作短暫休整的義德陽和突擊隊員們一起,懷著更為急切的心情,冒飛石,踏泥濘,一路開進。在連續幾天艱苦的搶通工作中,義德陽結合自己20多年的清障作業經驗,建議先用一台挖掘機在前開辟機械便道,然後用兩台裝載機開往塌方地段對麵分頭作業,逐一清理,並針對塌方地段山體滑坡嚴重,安全隱患大的實際情況,由突擊隊派出技術人員在搶通後立即進行養護作業,及時清除所有安全隱患。這一方法被采用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至15日晚21時30分左右,汶川西線在他們連續三個晝夜的持續奮戰下終於被打通!成為汶川災後第一條被打通的救災生命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