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1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首場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會上,義德陽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長春等親切接見,並隨後在中央宣傳部、四川省委等組織下,參加全國抗震救災英模事跡報告團,到江西、安徽、上海、浙江和福建等五省市作了抗震救災先進事跡報告。7月21日,為弘揚義德陽在抗震救災中表現出的崇高精神,中國軍事革命博物館收藏了他在抗震救災中使用的部分物品並展出。義德陽同誌在抗震救災中“舍小家顧大家”的先進事跡一時傳遍國內外,其頑強不屈、英勇無畏的職業奉獻精神更是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
張建東,男,1959年12月生,中共黨員,鑽探技師,403地質隊職工,現任項目經理。2004年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5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2006年入選中央電視台《勞動者之歌》欄目並在新聞聯播中宣傳報道,2008年榮獲樂山市“敬業奉獻道德模範”受到廣泛的宣傳報道。先後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國土資源部領導、四川省省委、省政府領導的親切接見。
張建東在地質行業裏最苦、最累的鑽探工作崗位上一幹就是33年,累計完成鑽探進尺20多萬米。他為祖國尋“寶藏”,在號稱“生命禁區”的高原上,創造了令人矚目的“建東效率”,開創了平均台月效率680米的高原施工紀錄,多次改寫隊小口徑岩心鑽探單孔孔深紀錄,目前他保持著該項孔深1500米的紀錄,在業內樹立了403鑽探技術品牌,也為該隊2008年在汶川地震科學鑽探首鑽工程中標打下了堅實基礎。整天與鑽機、泥漿、地層打交道,33年如一日,在有著共和國“功勳地質隊”之稱的403隊這個搖籃裏,他對事業無悔的追求與奉獻,成就了他的輝煌人生。
不到30歲成為鑽探技師
1976年,16歲的張建東和千千萬萬青年人一樣,懷著一顆火熱之心和遠大理想,來到了當時還在涼山州會理縣大山深處的四川省地礦局403地質隊當了一名普通的鑽探工人。當時的403隊紅紅火火,正在為大型銅礦——四川省會理拉拉銅礦進行勘探工作,在“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的“三光榮”精神的感召下,他迅速融入了地質隊這個大家庭,並立誌獻身地質事業。在地質隊,鑽工是一個最苦最累的工種,被列入“特繁”工種之列,但同時它又蘊涵著較高的技術含量。當了鑽工就不要怕吃苦,他從第一天當鑽工開始就立誌要當一個好鑽工。正是有了這樣的想法,雖然他的文化程度低,學起來比其他人更吃力,但他勤學、肯幹,所以更快地進入了鑽工這個角色。不久他就成為同期參加工作的幾百名青工中最早當上班長、機長的年輕人,逐漸小有名氣。很快他所在的機台被樹為四川地礦局第一個標準化機場,局、隊新技術新工藝的試點機場,最早掌握了小口徑岩心鑽探繩索取心新技術,在現場會上通過實際操作令前來403隊取經的全局各隊機長們感到驚訝。不久,他成了全局最年輕的鑽探技師,當時他還不到30歲。
勇闖市場的先行者
邁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國家計劃項目的減少,地勘單位開始闖市場,他又成了走市場的先行者之一。社會需要什麼他就學什麼,不管是供水井施工,還是地基勘察、大口徑灌注樁施工,他不懂就學,而且通過自身的努力之後都運用得爐火純青,他把打開地下寶藏的“金鑰匙”緊緊地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幹就要幹好”是張建東執著的信念與行動。
充當“救火隊長”
哪裏有困難,哪裏有別人幹不下去的工程,他就被派向哪裏,因此被同事們譽為“救火隊長”。2002年紅原刷經寺金礦風險勘探,張建東臨危受命接任擔當項目經理,當時他剛從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施工現場——青藏鐵路格爾木橋樁施工現場歸來。他顧不得休息,馬不停蹄地趕赴紅原,從一個高原轉戰到了另一個高原。他一到現場,就走遍了三個機台,查看進度,了解情況,找職工交心談心,給大夥兒打氣,迅速組織技術人員製定施工工藝。外方澳大利亞金康公司按國際慣例對工程質量、安全、環保的要求達到了十分苛刻的程度。雖然這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但為了給單位爭氣、也給自己爭氣,他嚴格按規範要求布置現場,現場規範、整潔,一應標語、警示標誌齊全,就連工人上下班的行走道路都設置了明顯的標誌。嚴格機台崗位責任製,並采取繩索取心工藝,既解決了施工進度慢的問題,又保證了礦帶岩心采取率。兩個多月的艱苦奮戰,他按期圓滿完成了所有施工任務,岩心采取率達96%,高出合同要求六個百分點。連最挑剔的外方經理也對他們豎起了大拇指,連連“OK”。機台被樹為礦區樣板機台,工程被樹為樣板工程。信譽換來可喜的回報,到2003年,外方毫不猶豫地將工程拿給403隊,同時價款也大大增加。
他處處以身作則,他說要幹就要幹得實在,要活也要活得充實。在2003年4月,暮春的阿壩州紅原礦區仍然相當寒冷,在通往機台的路途中有一座木頭搭好的小橋,運輸車輛要從橋上通過存在安全隱患,需要馬上加固,張建東二話沒說率先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在他的帶動下,工人們都跟著跳入河中,他們齊心協力,在齊大腿深的水中一幹就是兩個小時,等橋搭好上岸時他們才感覺到腿腳麻木、不聽使喚。類似的事,他經曆了許多。
挑戰生命極限
2004年,他擔任四川省甘孜州道孚農戈山鉛鋅礦鑽探項目部經理。“太陽曬脫皮,天天穿棉衣,氧氣吃不飽,亂石滿山跑”,有人非常確切地描述了坐落於雅拉雪山之中的農戈山。海拔4800米的農戈山,3月份還是大雪紛飛,茫茫一片。冒著嚴寒,張建東帶領先遣組到礦區進行踏勘,三上農戈山,才勉強進到礦區。齊腰深的雪還是淺的,雪厚的地方足有兩米多深,連綿的群山被雪裹得嚴嚴實實,哪兒是路,哪兒有溝,難以辨別,大家摸索著探路,一不小心,就會有人陷進雪裏了。4月,張建東就率施工隊伍進場了,凜冽的雪風,齧著人的肌膚,嘴唇在雪風中幹裂出血口子,冷酷的嚴寒,刺得人骨頭都生痛。白天,強烈的紫外線把他們的臉鑄成“高原紅”,夜晚,洗臉帕幾分鍾就變成了冰棍,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高原反應,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頭痛欲裂,嘔吐,翻腸倒肚的嘔吐,臉腫得變了形。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施工,需要怎樣的精神和非凡的勇氣!張建東看著大家忍著強烈的高原反應,沒有打退堂鼓的,心疼極了,“先適應,後幹活”,張建東對大家說,其實他也有高原反應,隻是不是最嚴重的,隻是不能在大家麵前表露出來。他忍著高原反應,在山上跑上跑下找水源、踏勘定孔位、聯係解決物資設備運輸,周密的施工工藝方案和充分的機具材料準備,各台鑽機順利地轉動起來。
張建東習慣性地到每一個機場了解施工情況,及時解決施工中的問題,及時送去需要的材料。機場上沒想到的問題他先想到了,機場上未備足的材料他派人及時送到了。不管機台間間隔距離有多遠,他每天都要逐一跑到,為機台施工管理、技術和安全上進行指導,他說“不跑機場心裏不踏實”,因此走到哪個機台就在哪個機台吃飯也成了他的習慣,和大家真正打成一片,難怪大家都“張哥張哥”的叫得歡。張建東帶著鑽工兄弟們苦戰五個月,安全鑽進3300米,岩心采取率也讓甲方滿意,甲方為此表達了繼續合作的意願。事後,鑽工弟兄們說起農戈山:那個苦啊,這輩子還是頭一次,不是張哥掛帥,肯定是幹不成的。
創下令人矚目的“建東效率”
2005年到2008年,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甘孜州丹巴楊柳坪鉑鎳礦區,雷雨、泥石流沒能阻礙他探訪地下“寶藏”的腳步。在石鍋棚子鑽探施工中,他率領大家在海拔4000米的陡崖上平基安塔,要說多險有多險,從轉運站到施工機台全是崎嶇山路,要步行十多個小時啊,遇到下雨、下雪天,上山更是難啊!機械設備全是拆卸後由人拉肩扛運上去的,作為管理三個分散施工機台的項目經理,在那一段崎嶇山路上走過多少來回,摔過多少次,連他自己也記不清。施工中一旦發生孔內事故,哪怕深夜他也要趕往機台解決技術難題。就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他率領項目部年年圓滿、高質量地完成任務,創下了高原岩心鑽探1123米的單孔孔深新紀錄,並創下被中央電視台稱為“建東效率”的780米平均台月效率新紀錄,鑽進速度是同一礦區同地層施工的其他單位的二至三倍,再一次展示了403隊小口徑岩心鑽探技術優勢。
2008年,在四川會理拉拉銅礦深部鑽探中,隊上投入200萬元資金新購置一台全局最先進的全液壓岩心鑽機交由張建東項目部使用,在沒有廠家技術指導的情況下,他第一個摸索掌握了操作技術,並帶領項目部員工攻克了複雜地層深孔施工技術難題,先後成功完成了孔深1396米和1500米的深孔兩個,兩破局、隊單孔孔深曆史紀錄,令業內再次刮目相看,進一步展示了403隊小口徑鑽探“王牌之師”的風采。
對403隊赤膽忠誠
長年忙於市場打拚,一年中也很難得與家在重慶的妻子、兒子團聚幾次,有好幾年都是剛從高原工地回到峨眉,又馬不停蹄地奔赴新的工地,而且大多數的春節都是在工地上度過的。在妻子、兒子的眼中,也許他算不上稱職的丈夫和父親,說起這事他內心也感到愧疚,但他對得起所從事的這份工作,也體現了一個普通職工對單位的赤膽忠誠。前些年,由於他是遠近聞名的鑽探高手,有好多單位爭著以高薪、以工作離重慶家近為由想挖走他,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他說:“是單位培養了我,現在正是用人之際,我不能做對不起單位的事。”
甘為人梯帶出七個機、班長
在徒弟們的眼中,張建東同誌既是師傅,又是大哥,對年輕同誌“傳、幫、帶”,技術上毫無保留,生活上更是無微不至,為年輕同誌創造了很好的成長環境。在“師帶徒”活動中,他甘為人梯,前後帶出了七個機、班長,現在徒弟們大都成為隊裏小口徑岩心鑽探的骨幹力量,其中多名徒弟被評為隊裏優秀機、班長。
雪域高原,“生命禁區”,以大地為床、帳篷為房、孤獨為伴、艱苦為樂,不服輸的張建東把平凡的鑽探崗位作為施展才華的舞台,把自己33年的歲月書寫成了不斷挑戰極限、創造奇跡的傳奇。“頂梁柱”、“定心丸”、“救火隊長”是同事們送給張建東的綽號。“老張特別仗義,有他在我們什麼都不虛,什麼都不愁!”、“跟著老張沒錯!”,這就是同事們對張建東同誌的最高評價,也體現大家對一個普通共產黨員的尊敬。
質樸、謙和,這就是她給人們的第一印象。但這樣一個看似普通的中年女性,其平和的笑容下卻蘊涵著讓人欽佩的毅力。她帶著公公改嫁,數十年如一日地照顧公公、公婆;在丈夫的哥嫂先後去世時,她又毅然挑起了照顧三個侄子的重任;在她的帶領下,由三個家庭合成一個大家庭的成員們告別了貧困和苦難,迎來了和諧美滿的生活。她就是家住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巴州鎮東城街,現年55歲的平凡女性雷華忠。
苦難磨煉出堅強意誌
“媽,我能行。”說這話時,雷華忠才13歲。
雷華忠不到十歲,父親去世了。殘疾的母親不能幹重活,上有年邁的外婆、婆婆需要贍養,家裏家外的事都壓在了雷華忠和14歲的哥哥身上。通過好心人的指點,兄妹倆決定到城裏賣柴,哥哥到坡上砍柴,妹妹背柴到城裏去賣。從家裏到巴城足足有30裏路,每天淩晨4時左右,雷華忠就背上不少於40斤重的木柴前往巴中城賣,少則三分,多則四分錢一斤的柴,每天隻有一元多錢的收入,除了給母親抓藥,一家老小五口人的油鹽醬醋全都靠這筆錢。
到現在,雷華忠都還記得1968年冬天的一幕:一個寒冷的早晨,她將50多斤柴背到草壩街時,背上的衣服早已濕透了,三分錢一斤的木柴隻賣了1.50元。帶著這筆錢來到藥櫃前拿出處方單準備給母親抓藥時,她傻了眼,幾分鍾前自己才放進內衣口袋裏的錢竟然不見了。雷華忠急得跪在藥鋪前痛哭起來。當人們從她的哭訴中得知事情原因時,除了痛罵小偷的缺德之外,隻有搖頭歎息。在那個年月,一元多錢對一個家庭來說,完全是一筆夠大的開銷。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一個福星老鄉身上,這位老鄉知道雷華忠家裏的情況,將抓藥的錢塞到她手中時,雷華忠一下子跪在地上叩起了頭。下午,當雷華忠回家惴惴不安將藥放在桌上時,立即被哥哥拉到院壩裏給痛打了一頓,被打原因有二:一是錢為啥不放好,二是隨便要了別人的錢。坐在床邊的母親看著她,無助的一滴滴掉淚,惹得雷華忠也“哇”的一聲哭了起來。她邊哭邊說:“媽,我能行。”第二天一大早,仍是起床賣柴,回家割草、放牛、喂豬、煮飯。
驚人之舉:帶著公公去改嫁
“爸,您放心!”
雷華忠口中叫的這個“爸”是她先前丈夫劉澤林的父親。22歲那年,經人介紹,雷華忠與劉俊文結婚。一年多後,他們如願以償地生下了一個男孩,內心的喜悅更是難以言表。然而,在孩子滿四個月後,丈夫劉俊文因患急性腎炎去世,家裏一下就失去了頂梁柱,生活陷入了困境。看著家裏70多歲的公公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性格剛毅的雷華忠不等不靠,為了養家糊口,她打過臨工,當過“奶娘”。提起那時的艱辛,雷華忠至今仍欷不已:丈夫去世才數天,雷華忠便不得不到罐頭廠去當臨時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