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一家人渡過困境,雷華忠從廠裏回來又到附近的山上去摘果子和包皮蛋賣,到後來,稍稍有了一點積蓄,她又到正直壩販羊,賣羊肉。殺羊時怕羊蹦跳,她就先把羊腿捆起,再讓公公用凳子把羊壓住。

日子就在艱難、困苦和忙碌中度過了。1979年,經人介紹雷華忠與時年40歲的馬洪寬認識。馬洪寬原本在養路段當技術員,“文革”中被打成反動派,認識雷華忠時,正保外就醫。兩人見了幾次麵後,相互還真來了感覺。在馬洪寬的眼裏,雷華忠家裏家外都是把好手,為人和善、賢淑;而在雷華忠的眼裏,馬洪寬識大體、負責任,是一個踏實的人。看著媳婦就要走出劉家,老公公想到自己已是七十好幾的人了,離開這樣孝順的媳婦,自己的晚年該怎樣來過,同時,老劉家唯一的血脈也將離開自己,便不由得暗地流淚。心細的雷華忠看在眼裏,自然明白老人家的心思。一天,當她看到老人家邊給小孫子擦臉上的汙跡,邊流淚時,雷華忠內心一熱,抱起孩子跪在老人家的麵前:“爸,您放心,我不管到哪兒,都要把您奉養到哪兒!”

當馬洪寬提出結婚,雷華忠便在答應的同時,提出了一個誰都想不到的要求——把70多歲的公公一起接過來贍養。“這太出格了!嫁人自古隻有帶小的,她姓雷的竟還帶一個七老八十的,虧她想得出!”“你馬洪寬娶不到老婆嗎?又要帶小的,還去幫她養老人!”

一時之間,各種議論包圍過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認真思考,馬洪寬說服親友答應了雷華忠“帶公公到馬家”的要求。

獨挑三個困難家庭的重擔

新的家庭有雷華忠以前的公公、現在的公婆、丈夫以及四個小孩,生存便成了這個家庭的首要任務。

為了使生活得到改善,雷華忠曾淩晨四五點就起床,徒步到與巴城相距四五十公裏的南江沙河、樂壩、長赤等出產灰菜(魔芋)的地方買剛挖出來的魔芋,然後趕緊返回巴城製作、販賣灰菜。回憶那時的境況,雷華忠心有餘悸地說:“當時簡直苦慘了,半夜睡醒了都要流眼淚。”

雷華忠同馬洪寬每天唯一的念頭就是想盡辦法掙錢養家。手頭有了一點小小本錢後,他們開始販賣冰糕。夫婦倆白天批發冰糕分別到下兩、樂壩去賣,晚上在草壩街擺小吃攤賣稀飯、胡豆和涼粉。到現在兩口子都還記得1984年8月的一件事。由於連下幾天雨,白天無法賣冰糕,晚上也無法擺飯攤,家裏最後隻剩下了五毛錢,想著一大屋人的生活,兩人很是心急。幸運的是當天晚上,雨終於停了,第二天一大早,兩人到冰糕廠賒了兩箱冰糕,爬上罐頭廠拉煤的車。兩口子頂著烈日將冰糕全部銷售完畢,晚上9點多一盤點,還掉貨款,居然賺了23元錢,這讓一家人樂嗬了好一陣子。

眼看苦日子要熬到頭了時,丈夫的大嫂患癌症去世,大哥隨後也因腦溢血去世,身後留下了三個無人撫養照顧的孩子。見孩子們可憐,雷華忠和丈夫商量,決定把三個孩子領養過來,將他們撫育成人,於是家裏又多了三張嘴,雷華忠的壓力更大了,付出也更多了。

1984年,丈夫馬洪寬終於得以平反,恢複了在交通局的工作。七個孩子先後成人,如今都在成都、蘭州等地有自己的事業和工作,這個由三個家庭的成員組成的大家庭開始迎來了幸福的曙光。

“有孝順媳婦是我長壽的秘訣”

苦難是生活的另一本教科書。家庭的貧困和父母的言傳身教使馬家的幾個孩子格外懂事。擺飯攤,幾兄弟、姊妹將桌凳擺得整整齊齊,擦得幹幹淨淨,招呼客人,小嘴兒一個比一個甜。

劉家公公到了馬家後,雷華忠同丈夫商量專門給老人安排了一個房間,老人年邁,時時臥病在床,每天雷華忠都要端茶端水,送飯到床邊。因臥床太久,老人家背部和腿部生了瘡,雷華忠便幫他翻身擦藥、換洗衣物,時間長達14年之久,老人以80多歲的高齡安然去世。

就在這十多年裏,幾個孩子也常幫媽媽為爺爺幹些力所能及的事兒。兒子劉軍1995年從省交通技校畢業,參加工作第一個月領到工資後便節省下一筆錢,一直到籌夠2600多元後,他才告訴媽媽,他籌錢是準備給爺爺立一塊碑。麵對孩子的決定,雷華忠眼睛潮濕了,她輕輕地拍拍劉軍的頭說道:“娃,這樣好!”雷華忠夫婦倆張羅給孩子找到一個手藝挺好的石匠師傅,讓孩子給爺爺立碑。

對劉家公公如此,待馬家的公婆,雷華忠同樣盡情盡心盡力侍奉。公婆90多歲時盆骨被摔斷,生活不能自理,冬天,為避免屎尿拉在身上,雷華忠就給她準備了七八條棉褲,輪流換洗、烤幹。屋裏隨時燒著爐火取暖。夏天,雷華忠總是將老人背到最涼快的地方乘涼,後來條件稍好一點的時候,家中唯一的一台電風扇也成了公婆的專用品。今年老人已98歲高齡,沒了牙齒,雷華忠便盡可能選一些柔軟易消化和老人喜歡的食物給她食用,並經常給老人洗腳、洗澡。她怕老人孤單寂寞,又籌錢給老人買了一個小電視機安在床邊。這些看似瑣碎的事兒,雷華忠數十年如一日地做著。對這點,她這樣解釋:“體現我們當兒女、當晚輩孝心的,不是隻有金錢,關鍵是要讓老人感到關愛、體貼。當孝子,再苦心也甜。”

如今,時常有人問公婆高壽的秘訣,她總是笑嗬嗬地說,自己長壽的秘訣就是有一個孝順的好媳婦。

養父不幸去世,養母癱瘓在床,苦難的孩子用稚嫩的肩膀撐起了一個在風雨中飄搖的家。從讀小學開始,11年來,她就過著一邊上課,一邊照顧癱瘓養母的生活。每天放學後,她都要跑步回家,為養母換尿布,侍候養母解手,還要做飯,並給養母一勺一勺地喂。母女倆過著極為艱難的生活,她沒有向命運屈服,反而更加激發了勤奮學習的熱情。

她,就是四川省南充市營山中學高2009級7班學生唐俊,先後被評為“營山縣首屆公德人物”、“南充市首屆道德模範”、“感動南充十大人物”、“四川省優秀共青團員”、“全國文明禮儀之星”,榮獲“第四屆中國中學生正泰品學獎”特別獎。今年3月,唐俊被評為全國十佳自強女孩30名提名人選(評選結果尚未揭曉)。日前當選四川省首屆道德模範,被列為第二屆全國道德模範四川省候選人。

稚嫩的雙肩擔起家庭的重擔

1981年農曆七月初七,那是唐俊的養母李玉英遭遇不幸的日子。早上,她在山上打柴,突然襲來的眩暈使她摔下山崖受了重傷。從此,李玉英隻能支撐著做點家務活。後來病情在無形中漸漸加重,最終癱瘓,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屋漏偏逢連夜雨”,1995年下半年,李玉英的丈夫患肺癌,第二年初就去世了。當時,唐俊年僅七歲。為償還為父母治病而欠下的三萬多元債務,唐俊的哥哥隻身外出打工,照顧癱瘓母親的重任就落到了唐俊稚嫩的肩上。

小唐俊抱不起養母,就挨著放兩根竹凳,然後把養母抱在凳子上輪換坐著,一步一挪,以彌補力氣小帶來的困難。學煮飯時,由於年齡小夠不著洗鍋,唐俊就搬張小凳子,站在上麵完成。開始很長一段日子,唐俊隻會煮粥,因而母女倆靠一天喝兩頓粥度日。慢慢地,在鄰居的指點下,唐俊摸索著學做飯,飯不是稀了,就是幹了,唐俊舍不得扔,就把好一點的留給養母,自己吃剩下的。李玉英把承包地轉讓給別人種,每年換回350多公斤稻穀。沒有菜吃,唐俊試著在家門口的空地種菜。為補貼家用,唐俊還養起鴨子和山羊。“我一次要撿好多螺螄,把鴨子喂得肥肥的。養羊那些年,我時常牽羊到山上去放。我把羊毛梳得光光的,有時候還摘朵花戴在羊頭上,挺有趣的!”提起這些往事,唐俊仍記憶猶新。

最讓唐俊犯愁的是生活費的拮據。由於她哥哥缺少文化,在外打工工資不高,寄回的錢幾乎都用於還賬,不少時候家裏都麵臨著斷糧的危險。特別是冬天,屋子裏像冰窖一樣寒冷,母女倆穿著衣服睡覺,把所有的被褥都搭在身上,依然是到半夜都睡不暖和。好在親戚朋友和社會接濟,唐俊精打細算,家裏勉強維持一日兩餐的生活。

一邊讀書,一邊精心照顧養母

唐俊最大的心願是讀書。養父去世那年,她到了讀書的年齡,哥哥為她準備了書包,可因家貧遲遲未能上學。看著小夥伴們成群結伴上學,她偷偷哭了很多次,整天把書包背在背上,把養母教她認的字背得滾瓜爛熟。兩年後,當新書包背成爛書包,唐俊終於如願以償。上學後,唐俊一邊讀書一邊照顧癱瘓的養母。由於學習成績很好,她從小學二年級跳到四年級,直到在七澗鄉小學讀完初二上期。這期間,唐俊隻有在晚上侍候母親休息後,才能看書做作業。夜深的山村一片漆黑,沒有一絲光亮,隻有風聲從屋頂颼颼掠過,有時寫作業到半夜,黑暗中稍有響動,唐俊就嚇得直發抖。後來,唐俊在舅舅的關心下,帶著養母來到營山縣城近郊的城南一小繼續上初中,在學校旁租了一間小小的房子,照顧養母。學校給予了她們母女倆很大的關照,讓唐俊順利完成了初中學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10月,唐俊養母腸胃不好,她每天不得不多次往返學校與家裏四趟以上,以照顧養母吃藥和上廁所。

2006年7月,唐俊考上了省重點中學——營山中學,她帶著母親上學的行為,深深感動了校長李忠耀,學校當即決定為她免除學費。於是她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小屋。清晨,唐俊起床洗漱完畢,輕輕喚醒癱瘓的養母,幫她穿好衣服,抱下床上廁所,隨後讓養母坐在矮凳上,給她洗臉、梳頭。隨後趕往學校上早自習。每天中午放學後,便步履匆忙地趕回家,幫助養母上廁所、擦洗身子,然後做飯、給養母喂飯。下午約2時,唐俊趕回學校上課,晚上自習下課後,她又匆匆趕回家中做晚飯,收拾家務,給養母洗臉、洗腳,幫養母解手,最後安置在床上休息。唐俊睡覺前,習慣看看自己喜歡的書籍,這是一天中難得的閑暇。

11年堅持奔跑在課堂和癱瘓養母之間,唐俊何以能夠做到?她的回答是“習慣了”,“其實我也想玩,想穿漂亮的衣服,想吃好一點,但家境貧困實在沒辦法,慢慢地就習慣了”。李玉英長期癱瘓,脾氣不是很好,有時甚至罵唐俊,但她還是一天到晚服侍養母,有好吃的東西,總是讓養母先吃。唐俊說:“沒有媽媽就沒有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這樣做是我的本分。”

笑對生活,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李玉英將女兒唐俊的孝心歸結為“愛心”:“這孩子天生有愛心,不僅照顧我,還總是幫助別人。”

唐俊在城南一小讀書時,知道殘疾老師周才益生活無法自理的情況後,經常利用課餘時間為周老師打掃衛生、洗衣做飯。2004年冬季的一個傍晚,唐俊出去買菜,看到一個衣著單薄的小女孩吃力地推著東西,就去幫她,但這個女孩堅持自己推。唐俊覺得她很堅強,就把本打算買菜的一元錢給了她,自己回到家和母親用泡菜下飯。高一班主任楊囊宇老師代表班上同學送給唐俊200元錢,她接手後馬上給了班上另一個困難同學100元。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她帶頭慷慨解囊奉獻愛心,在別人給她捐助的生活費中拿出300元投向捐款箱,令全校師生十分感動。

生活的艱辛沒有壓垮唐俊,她樂觀上進,意誌堅強,總是麵帶微笑。問她為何這麼樂觀時,她說:“生活像一麵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我為什麼不笑著麵對生活呢?”問她為何在困難中總不忘幫助別人,她回答:“我清楚困難時那種渴望幫助的感覺,我也記得人們給我的每一個幫助,理所應當將愛心傳遞下去,盡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我會克服一切困難,背著母親上大學”

唐俊的事跡經《南充日報》《四川日報》等媒體報道後,引起了時任四川省省委書記,現任中央統戰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杜青林的重視,並於2007年4月作出批示,稱唐俊“孝敬老人、心係他人的傳統美德,不畏艱辛、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勤奮好學、樂觀向上的奮鬥精神,值得弘揚光大”。時任南充市委書記,現任四川省副省長王寧對此也作出重要批示。她帶母求學的孝行感動了巴蜀大地。南充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學生中開展了向唐俊同學學習的活動,通過舉行“學習唐俊,我該怎麼辦”大討論和“學習唐俊,孝敬老人,自強不息,勤奮成才”征文比賽等,掀起了向唐俊學習的熱潮,學生們普遍反映“唐俊讓我們在書本上學的那些道理鮮活起來、真實起來”。愛心如潮水般湧來,唐俊母女倆得到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和幫助。為方便唐俊照料養母,學校特地為她們母女倆在女生公寓安排了宿舍。

其實,在上初二時,唐俊就從鄰居那裏了解到了自己的身世:她一歲多被親生父母遺棄,是李玉英的丈夫把她抱回家,當成女兒撫養的。然而唐俊也從未就這個問題向李玉英求證,因為她怕問這個問題會傷害母女感情。

唐俊說:“我所做的,隻是回報母愛的很小一部分,沒想到竟然得到這麼多人的肯定和那麼多榮譽,我真的很高興。”而她的養母一方麵內疚自己讓她受累,一方麵為她獲得的榮譽而驕傲。如今,唐俊就要高中畢業了,唐俊說:“照顧母親,不管有多累,我也不會覺得苦。如果我能考上大學,我仍舊會背著母親去上學,並更好地照顧她,盡到做女兒的最根本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