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走進外站(3 / 3)

在與代理人的溝通過程中,昆明營業部發現:小代理的關注點主要是圍繞價格問題,比如返點;大代理關心得更多的是範圍問題,比如航線、常旅客、聯程銷售等。對此,他們實行代理人分級分類管理,建立QQ群,區分三類代理人:核心代理,二、三線代理和旅行社,投放不同的銷售政策,明確客戶群定位,均衡代理人發展,避免一家獨大。根據代理人資質的不同,他們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針對知名度不高實力不強的小代表,他們慎重選擇,扶持培育,既建立利益關聯,又有情感關聯和文化認同;針對涉及的領域比較廣的大代理,大區協助其完善服務環節,充實服務體係,幫助其提高在更廣闊的市場上的占有率。

分級分類管理之後,昆明營業部把眼睛盯在了提高服務意識上。一方麵,他們加大走訪頻率,使用顧問式和探訪式銷售技巧為所轄核心代理人提供谘詢增值服務,“現場辦公”解決他們的業務訴求。另一方麵,管控權收歸收益中心後,他們堅持對代理人的獎懲規則,嚴查座位虛耗,規避代理人利用結算便利製造市場混亂。

2009年,昆明—台北航線開通,國際地區航線的銷售成為昆明營業部的新課題。當時,昆明有資質赴台的旅行社隻有5家,且全被兄弟航空把持著。為改變這種狀況,他們主動登門拜訪尋求突破。一次,一家旅行社由於合作航空公司臨時調整計劃,被迫取消一個團。他們抓住這個機會與該旅行社聯係,並溝通公司相關部門協助保障,使其順利成行,該旅行社此後成為公司的忠實客戶。

拉薩營業部:高原掘金

與其他銷售區不同,拉薩航空運輸市場由於曆史原因,正規代理人相對較少,總數不超過10家。但拉薩又是個“票串串”的市場,大大小小加起來總數過百,市場份額超過50%,有著不容小視的市場控製力。

針對這一情況,拉薩營業部采取“抓大不放小”的策略。在到任整整兩年的營業部經理馮占凱帶領下,他們一方麵鞏固與正規代理人的合作關係,改變競爭對手的“要求式”管理方式,與代理人共同分析客戶構成,傾聽一線聲音,竭盡全力為實現“雙贏”出謀劃策,密切合作關係。另一方麵,逐步擴大在非正規代理人中的影響力和滲透力,培養自己的“線人”,既當好管理者,又做好服務員。

旅客姓名輸錯後如何處理,對“隨意飛”產品如何向客戶解釋……麵對代理人的各種問題,營業部都及時答疑,並將簡化後的文件精神傳達給他們。每次走訪代理人,營業部人員總會以“感謝你們對川航的支持”為開場白,又會以“川航的機票拜托了”為結束語,並與每個基層銷售員握手致謝。正如馮占凱所言:“與其說是管理,不如說是帶著代理人一起去踏市場的節拍。”

麵對客戶,營業部注重情感營銷,將推產品與交朋友合二為一。2012年2月,營業部特邀西藏瑞吉度假酒店營銷總監為市場業務員開展業務培訓,提高業務員的溝通能力,同時共享酒店的大客戶資源,拓展潛在客戶群。

王先生習慣坐靠窗的位置、張女士常在4—5月出行……對於客戶們的不同需求,營業部人員都十分了解。為了加深客戶對川航的了解,他們經常把公司雜誌跑大老遠送給客戶。

“旺季不愁賣,淡季愁也不賣。”這是拉薩航空市場的一大特點。對於公司收益的穩定增長來說,這種營銷峰穀現象成為困擾營業部的一大難題。為了促進淡季營銷,他們通過分析客源構成,把服務重點放在黨政軍客戶上,而這部分客源正是穩定的市場主力。他們采取“突破一點,以點帶麵”的營銷方式挖掘客戶。在他們每個工作人員的手機通訊錄裏,都存有眾多VIP信息。除了挖掘穩定客戶外,他們還積極走訪當地知名企業集團,努力擴大商旅客戶群。2011年3月,當市場業務員王篤行來到西藏銀監局推銷金卡時,一位領導竟對著王篤行說:“川航,我都等你們老久了。” 在此一年中,營業部就吸收尊貴卡客戶48個。2012年,他們又與西藏旅遊局和拉薩、山南、日喀則等地旅遊局合作,吸引旅遊客戶,在“冬遊西藏”上的突破著實為淡季促銷添了“一把火”。

“酒香也怕巷子深。”為了提高川航在當地的知名度,他們積極與西藏電視台、廣播電台、商報等當地主流媒體協調關係,使媒介環境不斷優化。

根據公司的年度目標任務,他們把2011年定義為“網絡收益年”,並提出了“網絡、服務、流程、技能” 四個關鍵詞作為指向。

拉薩營業部僅有四人,與其他航空公司相比可謂“手工作坊”,可就是這四人“小作坊”,卻攻下了拉薩市場三分之一的“江山”。2011年,拉薩航線運力增長39%,收入增長49%,票價水平顯著提升,離港收入比2009年翻了一番。如果將全年銷售額攤到每人身上,他們個個可謂身價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