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第一年,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國家、民族及川航發展既處於“黃金發展期”,也到了“矛盾凸現期”,是一個“發展轉型關鍵期”。麵對這一時期,我們耽誤不得、疏忽不得,怠慢不得,更失誤不得。我們必須有高度的曆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寬廣的戰略眼光和睿智的韜略。川航20年走過怎樣的路?對今後發展有什麼啟示?川航未來的路怎麼走?靠什麼去麵對更加激烈的競爭?靠什麼立於不敗之地且百戰百勝?靠什麼做優做強做富?我們在思考,在探索,在尋找,現在答案有了,這就是“以精品文化創新,以人才為本競飛”!
藍新國回顧川航成立20年的曆史,對各個發展階段作了客觀分析和新的劃分:
1986年至1990年,第7個五年規劃,稱之為“起飛階段”。專家學者稱:“世界上沒有一家航空公司的發展起步,像川航這樣令人不可思議和寒酸……”這就是“先天不良”,但川航硬是逆風起飛了。這5年的企業文化精神叫“艱苦奮鬥”。數據:運營4架運七飛機,座位數200個,運輸總周轉量0.09億噸公裏,運送旅客28萬人次,貨郵運輸0.11萬噸,收入0.26億元,總資產0.9億元。
1991年至1995年,第8個五年規劃,稱之為“展翅階段”。從支線到幹線,從省內到省外,從起步到跑步,川航展翅了。但是機型落後,負債嚴重,使剛起飛的川航有著沉重的翅膀,並由此帶來一係列結構上的惡性循環,這就是“後天不足”,但是川航畢竟“展翅”了。這五年的企業文化精神叫“敢為人先”。數據:運營9架飛機,座位966個,運輸總周轉量3.17億噸公裏,運送旅客315萬人次,貨郵運輸4.77萬噸,收入13.86億元,總資產9.6億元。
1996年至2000年,第9個五年規劃,稱之為“奮飛階段”。從1996年開始弘揚“川航精神”,進行八大結構性調整,期間盡管遭遇“亞洲金融危機”和“運力過剩”的挑戰,但卻夯實了基礎,激發了創造力和戰鬥力,使公司走出了困境甚至是絕境,川航真的是“奮飛”了。這五年的企業文化精神叫“百折不撓,眾誌成城”。數據:運營11架飛機,座位1408個,運輸總周轉量8.45億噸公裏,運送旅客623萬人次,貨郵運輸16.83萬噸,收入52.83億元,總資產35.4億元。
2001年至2005年,第10個五年規劃,稱之為“騰飛階段”。盡管有“非典肆虐”、“9.11恐怖事件”,“中美衝突”、“海灣戰爭”,特別是航油價格飛漲,人力資源嚴重不足,民航大重組等影響,但川航美麗文化贏得人心和市場,實現“快速、健康、和諧、突破”發展,五年共贏利近2.55億元,各項指標翻了一番,川航真的是“騰飛”了。這五年的企業文化精神叫“改革開拓,美麗和諧”。數據:運營27架飛機,座位3610個,運輸總周轉量20.56億噸公裏,運送旅客1408萬人次,貨郵運輸31.47萬噸,收入107.92億元,總資產68億元。
4個五年規劃近20年,川航精神演繹成“美麗川航”文化,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巨大的財富,巨大的核心競爭能力。川航是成功的,業績是輝煌的。從“七五”至“十五”,川航飛機增加5.75倍,座位增加17倍,運輸總周轉量增加229倍,旅客運輸增加49倍,貨郵運輸量增加285倍,收入增加411倍,總資產增加75倍。
總結20年,我們提煉出的企業文化核心內涵是:“咬定青山,自強不息,真善美愛,做優做強。”川航如何在今後五年再創輝煌?這是一個重大課題。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我們把“十一五”叫做“競飛階段”,企業文化目標是“鑄造精品文化質量型航空公司,以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取勝”。
“時尚”成為川航追求的更高目標
2006年2月8日,川航成立企業文化建設戰略管理委員會,下設領導班子幹部文化、安全管理文化、營銷管理文化、空勤人員管理文化、工程支援保障文化、客戶服務經濟文化、效益成本控製文化、行為規範道德文化8個專項領導小組,旨在對川航文化進行深入調研,完善“模塊文化”,尋求提升新路。
2007年,川航將“美麗”再次升華,響亮地提出“時尚川航”新概念。
什麼是時尚?藍新國解釋,時尚是一種藝術,一種態度,一種生活方式。盡管定義有別,但感受卻大體相同。不凡韻味和獨特個性,能帶給人們愉悅的心情,能保持企業文化的鮮活和生命力,保持企業昂揚向上的激情。他將美麗和時尚比喻為川航銀鷹的雙翼。
《中國民航報》曾刊登藍新國的專訪文章。訪談中,他對“時尚”的理解似乎更加美麗時尚:
時尚不是時髦,時尚是時代的崇尚。他講了兩個深有感觸的故事:在瑞典考察公務機項目時,對方是家族企業,擁有全球最大的船隊,其企業理念為“開拓、社會責任和環保”。為此,他們曾耗費重金改造船隻,目的是將運輸船的汙染減至最小。在泰國有一家企業,用人標準是責任心第一,才能第二。兩個企業有著同樣特點,那就是“德”。 川航文化是中華民族曆史文化與傳統美德的集中表現,說川航言必稱“美”,盡管有褒有貶,但“美麗”已成為川航發展的動力源泉,成為全體員工奮鬥的目標、動力和標準。
在一般人眼裏,時尚不外乎是行業主題,其實,時尚潮流不僅是引領生活的潮流,而應該是時代潮流。逆潮流而動叫逆流,順潮流而動才叫“時尚”。“時尚”
不是“時髦”,不是“標新立異”,也不是“嘩眾取寵”,更不是“庸俗”。我認為可以簡單理解為“時代的崇尚”,理解為在事業、生活和社會發展中,對舊傳統中滯後、停滯、僵化,保守、封閉、愚昧、落後的挑戰。“時尚”應該是超前的、打破常規的、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拓進取的拚搏創新;是具有科學態度的敢想、敢說,敢幹、敢於勝利,不怕失敗,不怕譏諷,不怕中傷,不怕誤會,不怕委屈,摔倒重來的狀態。相反,那種墨守成規、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瞻前顧後、畏首畏尾的九斤老太、阿Q精神,決不是“時尚”。縱觀曆史,我認為最有影響力的是改革開放,是“三個代表”,是“科學發展觀”,是“和諧社會構建”。這一切都是突破,都是高瞻遠矚,都是引領潮流的順勢。 時尚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是對優秀文化的弘揚。
他把川航的“時尚”簡言為八個字:“領先一步,技高一籌。”
川航的“敢為人先”,說的是氣魄膽略,“八個字”說的是智慧戰略。美麗時尚,比翼齊飛,體現的是一種綜合素質,隻有不斷追求時尚,才能使美麗具有深刻內涵。擁有美麗,就能夠更好地享受時尚,創造時尚,進而使“時尚”具有永遠的生命力。作為個人,隻有對朋友有情,對生活熱愛,對事業有追求心,才能麵對各種挑戰不退縮,才會具備時尚的能力。作為企業,隻有繼承傳統文化,弘揚優秀文化,才能在不斷開拓中尋求突破。川航最有影響力的精神是“咬定青山,敢為天下先”,川航很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其實都是“時尚文學”。
講“時尚”要講繼承和創新。要居安思危,開闊視野,永不滿足,拚搏創新,不能“淺嚐輒止”,不做“井底之蛙”,不當“懦夫懶漢”,不要“孤陋寡聞”,不要“自命不凡,自命清高”,不要“怨天尤人,庸庸碌碌”,不要“華而不實,眼高手低”,更不要“自暴自棄,得過且過”。川航的“四為理念”和“四項原則”,其實都是“時尚”的結晶。
時尚是在優秀傳統意義上的創新、開拓、探索。川航人追求時尚絕不是模仿從眾,而是從時尚潮流中汲取精華,豐富自我,進而打造川航獨有的美麗。這種時尚,其實就是在創新中學習,在學習中創新,這樣的時尚會始終走在社會前沿。
“時尚”一詞在川航早已深入人心,盡管大家對它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時尚不會過時,時尚催人向上,時尚會讓川航更加美麗。
2010年2月9日,川航召開年度工作大會,藍新國作了題為《文化決定成敗》的講話。他指出:“勝敗到底取決於什麼?是人,是武器,是主觀,是客觀?是天意,是命運?是英雄,是大眾?是智慧,是權術?是強勢獨裁,是民主和諧?縱觀古今中外的曆史,都有很多驚心動魄、蕩氣回腸的經典史詩和篇章,也有許多史學家的正史、野史評判,但是不管怎麼說,成敗說到底還是取決於人!
他圍繞誠信是企業文化的核心,艱苦奮鬥是川航企業文化的精髓,以人為本團結和諧是川航企業文化的根本,創新和戰略智慧是川航企業文化的本質,社會責任是川航企業文化的使命,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是川航企業文化的關鍵等問題作了深刻生動的精彩闡述。這篇講話,成為川航人的經典學習篇目。
2012年1月16日,藍新國又在川航的一次大會上作了一個極富新意的講話。當他講到“咬定青山不放鬆”這句話時,在場所有人都會意地笑了,因為這句話是“川航精神”的精髓,激勵著川航20多年來像青鬆一樣挺拔頑強、執著常青!
藍新國講話的題目就叫“咬定青山不放鬆”。他說,“咬定青山”這句話,出自220年前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原文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詩中的每一句都非常有內涵,連貫起來寓意更深刻,更有品位,更發人深省。
對這首詩,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而不同理解會帶來不同的命運。川航把全詩要義概括成一句話,就是“夾縫生存,順其自然;事在人為,成事在天”。他說他第一次到安徽黃山時,發現一棵曆經百年的不老鬆居然長在石縫裏,根深深紮在堅固陡峭的山崖裂縫中,枝葉繁茂,鬱鬱蔥蔥,樹幹粗得兩三個人都抱不住,才真正理解了什麼叫“夾縫生存”。川航就是這樣的青鬆!如果要解讀,他推薦大家讀一下革命家陶鑄的名篇:《鬆樹的風格》。
川航發展到今天,應該思考、回顧、展望些什麼?他覺得有“四個咬定”:
一是咬定“安全第一,永恒主題”不放鬆。對航空運輸企業來說,抓好安全就把握住了管理的真諦。保證飛行安全有千萬條錦囊妙計,但最重要的是落實。
二是咬定“以人為本,十大關愛”不放鬆。“發展是硬道理,民生福祉也是硬道理。”堅持“員工利益為首”,永遠不能動搖,不能猶豫。“以人為本”是川航文化的核心內容,物質決定精神,精神對物質則能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形成強大的生產力。毛主席在延安時就寫過《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文章,其中講到“解決好老百姓的柴米油鹽問題,是我們幹部的第一等工作”。我們要繼續加強這個第一等的工作。要舍得花錢搞培訓,讓幹部員工長本事、開眼界、出智慧,這是最有效的投資。要提高幹部員工的幸福指數,減少疲勞指數,消滅憂患指數,增加愉悅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