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佛經和佛經故事——代前言(2 / 3)

佛經故事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還有自己的特點。佛教在印度的產生,作為一種社會曆史現象,有消極的一麵,也有積極的一麵。這同樣反映在佛教的文學作品裏。佛教宣傳“輪回”,就是說一個人死了,下一世會再投胎;宣傳“因果報應”,就是說一個人做了一件事,不論是好是壞,以後或早或遲都會得到好報或惡報;宣傳沒有原則的“忍”;瞧不起婦女。這些都是消極落後的。但是佛教也反對婆羅門教(印度的一種比佛教產生更早,具有正統地位的宗教)的祭祀,反對婆羅門教把人分成各種等級,不平等的種姓製度,反對戰爭,提倡和平、友愛、慈善。這些又是它積極的一麵。這兩種思想傾向,在佛經故事裏隨處可見。

佛經故事多數都不長。它們常常這樣開頭:什麼什麼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什麼什麼地方,為哪些哪些人說法。他開始講宗教的道理,不時地引用一些譬喻。這譬喻大多就是故事。故事娓娓敘完,聽眾們皆大歡喜,釋迦牟尼點出他譬喻的對象,又回到原來的題目上,於是大家都明白了他的意思。雖然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及其中的故事不一定真是釋迦牟尼親口聽說,但這種說法的形式大概是當年的事實。佛教徒們為了宣傳宗教,在當時收集、改編和創作各種各樣的故事,再把這些故事按照這種形式組織起來,是認真經營、費了一番功夫的。小說家沈從文先生讀過一些佛經故事後說:“這些帶有教訓意味的故事,篇幅不多,卻常在短短篇章中,能組織極其動人的情節。主題所在,用近世眼光看來,與時代潮流未必相合。但故事取材,上自帝王,下及蟲豸,故事布置,常常恣縱不可比方。隻據支配材料的手段組織故事的格局而言,實在也可以作為談‘大眾文學’、‘童話教育文學’以及‘幽默文學’者參考。”(《月下小景·題記》)沈先生的評論應該說是公允的。

(二)

佛教傳入我國的時間,一般認為是在西漢末,東漢初。幾乎和佛教傳入中國的同時,佛經也傳進了中國,傳說漢明帝因為夢見了佛,派人裂西方求經,使者回來,用白馬馱來了佛像和佛經,還請來了印度的僧人,明帝因此特地在洛陽修建了那座現在很有名的白馬寺。來華的印度僧人娩住在白馬寺裏,譯經,傳教。這種傳說雖不一定可靠,但至至少說明中國翻譯佛經的曆史幾乎和佛教傳入中國的曆史一樣早。

可靠的記載是,從東漢末年起,許多外國僧人——印度的和那時稱作“西域”的其它各國的——來到了中國,或者憑著記億,或者憑著帶來的文本,翻譯出大量的佛經。他們譯經時有中國人作助手。後來,佛教在中國傳播漸廣,中國人也有自己譯經的。參加譯經的不僅有中外的僧人;也有好些不是僧人,而是對佛教有興趣的中國學者、文學家。翻譯的水平也漸漸提高起來。再到後來,不少中國佛教徒就不辭艱辛,舍生忘死,跋涉萬裏,親自到“西天”——現在的印度去學習和研究佛教,攜回經典,翻譯成漢文。這時翻譯的佛經就更多,質量也更高了。我們都知道“唐僧取經”的故事,那位唐僧唐玄奘在曆史上原是一個真實的、了不起的人物。

這種佛經翻譯事業,從東漢時開始,到了唐代,達到極盛,又一直延續到宋代,宋代以後才基本停止了。但在這同時,我們的一個兄弟民族,藏族,他們用自已的語言翻譯佛經的工作卻方興未艾。

這樣算來,佛經的漢譯工作,前前後後進行了將近一千年。在這一千年的時間裏,無數的中外高僧大德,孜孜矻矻通力合作,翻譯了許許多多經典。他們的成績是驚人的。舉例來說,有一種南宋末年雕刻的佛經叢書,一般稱作《磧砂藏》,收經就有一千五百多部,六千三百多卷(裏麵有少部分是中國僧人自己的著述)。而這部叢書沒有收的,翻譯了卻沒有保存下來的佛經還很多很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這樣長的時間內,以這樣大的規模,把另一個國家、另一種文化的典籍翻譯成自己的語言,形成新的一整套典籍,這種事,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是少見的,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

我們中國人以前知道的佛經和佛經故事,主要靠的就是這些翻譯家們努力工作的結果。

(三)

佛經的漢譯是中國古代文化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曆史上有些什麼影響和意義呢?

首先,佛經翻譯和佛教這種宗教本身在中國的發展緊密相連。佛經翻譯促進了佛教的發展,佛教成為一種勢力和影響很大的宗教。但更重要的是,佛教文化是我們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接觸的外國文化,它使當時的中國人大開了“眼界”。由於佛教的傳播,我們不僅知道了一種新的宗教,也了解到了印度的哲學、邏輯、語言學、文學、藝術、天文學、醫學等科學,從而大大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刺激了我們自己文化的發展。這恐怕是比佛教本身更有意義的一件事。就這方麵來說,佛經的翻譯有著很大的功績。

我們這裏隻簡單提一下文學方麵的情況。佛經在中國翻譯出來後,佛教文學對中國文學發生的影響就十分突出。

秦漢以來,我國就流行神仙傳說,到了南北朝時代,出現了一種專門寫鬼神和怪物的文學作品,叫做“誌怪小說”。這些誌怪小說很明顯受到當時大量翻譯的佛經的影響,其中有的故事幾乎完全就是從佛經裏搬來的。到了後來,這種文體進一步發展,在內容範圍上更加擴大,就成為唐代的“傳奇”。我們從中仍然可以看到佛教文學的影響。這些情況,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一書裏早就指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