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1 / 2)

《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原書一卷,失譯人名,譯出時間在東晉或東晉以前。從內容看,可能是編譯的。天尊即佛的尊稱。阿育王是公元前印度一位有名的國王。全書也都是一些小故事。因為第一個故事是關於阿育王的,所以書名如此。

寶斧

昔有窮寒孤獨老公,無以自業,遇市得一斧,是眾寶之英,而不識之,持行斫杖賣之,以供微命。用斧欲盡,見外國治生大賈客,名曰薩薄。見斧識之,便問老公:“賣此斧不?”

老公言:“我仰此斧斫杖生活,不賣也。”

薩薄複言:“與公絹百匹,何以不賣?”

公謂調己,亦不應和。薩薄複言:“何以不見應和?與公二百匹!”

公便悵然不樂。薩薄複言:“嫌少當益,公何以不樂?與公五百匹!”

公便大啼哭言:“我不恨絹少,我愚癡。此斧長尺半,斫地已盡,餘有五寸,猶得五百匹。是以為恨耳!”

薩薄複言:“勿複遺恨,今與公千匹!”

即便破券持去。此斧眾寶之英耳。薩薄不問多少,以斧著上,薪火燒之,盡成貴寶。

今譯

從前有一個老人,窮困孤獨,生活很艱難,一次買到了一把斧子,這斧子是所有寶物最好的寶物,可是他不知道,用這把斧子砍樹幹做手杖,賣掉手杖,勉強維持生活。斧子用得久了,也就快磨損完了。這時他遇上一位外國的大商人,人稱薩薄。薩薄看見這把斧子,知道這是寶斧,便問老人:“您賣這斧嗎?”

老人回答說:“我靠這斧砍手杖生活,不賣。”

薩薄又說:“給您老人家一百匹絹,您賣嗎?”

老人以為他在和自己開玩笑,不答理他。薩薄又說:“您為什麼不答話呀?我給您二百匹絹!”

老人悵然,不高興。薩薄又說:“您要嫌少,我就再添,老人家您為什麼不高興呢?我給您五百匹絹吧!”

老人大哭,說:“我不恨絹少,隻恨我愚蠢。這斧本來有一尺半長,用來砍手杖,快磨盡了。現在剩五寸長,還可以換五百匹絹。因此我後悔得很!”

薩薄說:“您別後悔了,我現在給您一千匹絹!”

薩薄於是買了這斧去。這斧是眾寶之英。薩薄不管這斧還剩多長,將斧放在柴火上,燒後就成了貴重的寶貝。

穀神

昔有大長者,財富無量,窖穀千斛,後出之,不見穀,見一小兒,可年三歲,亦不知語。長者亦不知字名何物。舉門前大道邊,陌上行人儻有識者。舍東有一車來,乘駕黃牛,人著黃衣,從人皆黃,遇見小兒,便言:“穀賊何以坐此?”

是兒五穀之神,語長者:“持鍬斧來,我語君一盆金處。適始行過者是金神。順陌西去,得道南回,行二百步,道西當有朽故樹,其下有盆,有十斛金,君往掘取,可以還君穀直。”

長者即隨小兒教,得此治家,足成大富。

今譯

從前有一位大長者,財富無數,在地窖裏藏下千斛穀子,後來打開窖口,穀子不見了,隻看見一個小兒,大約有三歲模樣,好象不會說話。長者也不知道他的名字。長者叫人在門前大路邊上抱著他,希望路上的行人會有認識他的。這時屋子東邊有一輛車走過來,駕車人駕著黃牛,穿著黃衣,跟隨的人也都穿黃衣,從門前經過,看見小兒,便叫道:“穀賊為何坐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