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2 / 2)

這個小兒其實是五穀之神,他對長者說:“你拿鐵鍬斧頭來,我告訴你有一盆金的地方。剛才從門前過去的是金神。順著這條路向西去,再轉向南,走二百步,路西有一株枯樹,樹下埋得有一個瓦盆,瓦盆中有十斛金子。你去挖出來,可以抵還你穀的價錢。”

長者就照著小兒的話,挖出了金子,用這些金子添置家業,更成為大富人。

買智慧

昔有國豐盛安樂,無所渴乏,便語大臣:“遣一可使之臣,至於他國,市吾所無者市來。”印遣一人,往至他國。益將珍寶,遍市肆觀看,無有餘物,盡是我國中所有耳。最後見一賢者,空坐肆上,便問之言:“不見君有所賣,何以空坐?”答言:“在此賣智慧耳。”

問言:“君智慧何像?賣索幾許?”答言:“吾智慧直五百兩金,前稱爾金,吾當與汝說之耳。”

遠人便自念:“我國中無賣智慧與人。”便秤五百兩金與其人,即與說智慧之言,二十字言:“長慮諦思惟,不當卒行怒。今日雖不用,會當有用時!”

於是受誦令利,各自還家。臣買得智慧之言,即便還國。道徑其家。夜入,月明。見婦床前有兩履,疑有異人,便生惡念。其婦卒得疾病,母往宿。視,長者敵說智慧之言未休。其母驚覺:“兒來歸邪!”

兒便走出戶,呼:“賤!賤!”母問其言:“雲何汝行?為得何物?何以呼‘賤’?”

兒言:“我母以婦,萬兩金猶不與人。正顧五百兩金,豈非賤耶!”

《天尊經》借以為喻,諺語一言之助,勝千金之益。

今譯

從前有一個國家,出產豐盛,人民安樂,什麼東西都不缺,國王便對大臣說:“你派遣一個能幹的人,到別的國家去,把我們國家裏沒有的東西買一些回來。”於是大臣派遣了一位使者,到別的國家去。這位使者帶上珍寶,在外國的市場上到處觀看,全是自己國家裏有的東西,沒有什麼不同的東西。他最後看見一位賢者,空手坐在市場上,便上前問道:“沒看見您賣什麼東西,您為什麼空手坐著呢?”賢者回答道:“我在這裏賣智慧。”

使者又問:“您賣的智慧象什麼個模樣?要賣多少錢呢?”賢者回答道:“我的智慧價值五百兩金子。你稱出你的金子,我就給你說。”

使者心裏想:“我們國家裏還沒有賣智慧給人的。”便稱了五百兩金子給這人,這人便給他說了智慧之言,共有二十個字:“遇事細考慮,不輕易發怒,今日雖不用,終當有用時!”

於是使者背誦熟這四句話,兩人便各自回家。使者買得了這四句智慧之言,也就回國了。路上經過他的家。夜裏,他走進屋,月光明亮,照進屋裏。他看見妻子的床前有兩雙鞋,懷疑屋裏有外人,心裏頓時便生起一陣惡念。其實那時他妻子突然生了病,他母親前去住在他家裏。他看見了老母親,心裏才明白了,口裏不住地念誦長者說的智慧之言。母親驚醒過來,叫他:“兒,你回來了!”

兒子走出門,口中連連呼道:“賤呀!賤呀!”母親問他:“兒呀,你為什麼出遠門了?得到了什麼東西?為什麼口呼‘賤呀,賤呀’的?”

兒子回答說:“我的母親,再加上妻子,一萬兩金子也不能給人。想想五百兩金子,豈不是很賤嗎!”

《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借此作比喻:一句諺語給人的幫助,比一千兩金子還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