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集經》,原書八卷,三國時來華的古康居國僧人康僧會編譯。僧會祖上是康居人,世居印度,父親因經商而到交趾(今越南北部)。他在公元247年到達建業(今南京),在建業譯經和宣傳佛教,是中國早期佛教史上比較有名的一位人物。“度”的意思是“到彼岸”,“六度”就是“六種到彼岸”。佛教認為,從生死此岸到達所謂涅槃彼岸可以有六種方法或途徑,信佛的人遵循這六種方法或途徑進行修習,最後就能成佛。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集經》即按照這六個方麵分類進行編排,用佛前生的故事來闡述有關的宗教理論。原書共有九十一個故事,這裏選譯了六個。我們熟悉的“瞎子摸象”的故事就是從這裏來的。“鱉魚與彌猴”的故事現在常常被改編為兒童故事。
鹿王
昔者菩薩,身為鹿王,厥體高大,身毛五色,蹄角奇雅。眾鹿伏從,數千為群。國王出獵,群鹿分散。投岩墮坑,蕩樹貫棘,摧破死傷,所殺不少。鹿王睹之,哽噎曰:“吾為眾長,宜當明慮,擇地而遊,苟為美草而翔於斯,凋殘群小,罪在我也!”
徑自入國。國人睹之,僉曰:“吾王有至仁之德,神鹿來翔。”以為國瑞,莫敢幹之。
乃到殿前,跪而雲曰:“小畜貪生,寄命國界。卒逢獵者,蟲類奔進。或生相失,或死狼藉。天仁愛物,實為可哀。願自相選,日供太官。乞知其數,不敢欺王。”
王甚奇曰:“太官所用,日不過一。不知汝等傷死甚多。若實如雲,吾誓不獵。”
鹿王退還,悉命群鹿,具以斯意示其禍福。群鹿伏聽,自相差次。應先行者每當就死,過辭其王。王為泣涕誨喻之曰:“睹世皆死,孰有免之?尋路念佛,仁教慈心。向彼人王,慎無怨矣。”
日日若茲。中有應行者而身重胎,曰:“死不敢避,乞須娩娠。”更取其次,欲以代之。其次頓首泣涕而曰:“必當就死,尚有一日一夜之生,斯須之命,時巨不恨!”
鹿王不忍枉其生命,明日遁眾,身詣太官。廚人識之,即以上聞。王問其故,辭答如上。王愴然為之流淚曰:“豈有畜獸懷天地之仁,殺身濟眾,履古人弘慈之行哉!吾為人君,日殺眾生之命,肥澤己體。吾好凶虐,尚豺狼之行乎?獸為斯仁,有奉天之德矣!”
王遣鹿去,還其本居。敕一國界:若有犯鹿者,與人同罰。自斯之後,王及群寮率化黎民,遵仁不殺,潤逮草木。國遂丈平。
今譯
從前,菩薩是一隻鹿王,體格高大,身上的毛有五種顏色,頭上的角和四蹄都生得非常漂亮。好幾千隻鹿跟隨在它後麵。國王出城打獵,群鹿四散奔逃,有的跳下岩去,有的掉進坑裏,有的掛在樹藤上,有的身體被荊棘刺穿,有摔死的,有摔傷的,還有不少的鹿被國王殺死。鹿王看見這種情景,嗚咽著說:“我是大家的首領,應該小心考慮,選擇遊玩的地方,現在因為貪圖一點好草輕易來到這裏,害了大家,這罪過在我身上!”
於是鹿王自己就直接走進城裏。城裏的人看到它,都說:“我們國王真有極仁慈的德行,神鹿都自己來了。”大家以為這是國家的祥瑞,沒一個人敢傷害鹿王。
鹿王走到國王的大殿前,跪下來,說道:“小畜貪生,寄居在大王的國界中。忽然遇上了打獵的人,獸類們奔走逃命。活著的逃散了,死了的亂躺一地。上天仁慈,愛惜眾生,這實在是件很可悲哀的事。我們現在願意自己互相推選,每天把鹿供獻給大王的禦廚房。請大王告訴我禦廚房每天需要的數目,我們不敢欺哄大王。”
國王覺得很奇怪,說道:“我的禦廚房每天不過隻需用一隻鹿。我不知道你們因此死傷這麼多。若是真的象你說的那樣,我發誓不再打獵了。”
鹿王回去,把這個意思告訴了群鹿,向它們說明禍福。群鹿聽從鹿王的話,自己排好先後次序。應該先去的鹿每次要去死的時候,都來向鹿王告別,鹿王總是哭泣著對這隻鹿說:“你看這世上的眾生都終有一死,誰能躲得掉?你要一路念佛,對那位人王不要有怨恨之心。”
這樣,每天都有一隻鹿被送到國王那裏去。一次,有一隻鹿輪著該去了,但卻懷上了小鹿。這隻鹿對鹿王說:“該我去死,我是不敢躲避的,隻求允許我生下小鹿後再去。”於是鹿王便叫下一隻鹿去,意思是讓下一隻鹿代替那隻懷孕的鹿。這下一隻鹿叩頭哭著說:“我當然要去死的,但我該活一天一夜,我要活到該死的時候去死,心裏才沒有悔恨!”
鹿王不忍心叫這隻鹿去送命。第二天,它悄悄地離開了鹿群,來到國王的禦廚房。禦廚房的廚師認識它,立刻就報告了國王。國王問鹿王這是為什麼,鹿王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國王。國王傷心地流下眼淚,說道:“難道禽獸都能有天地仁慈之心,殺身濟眾,實踐古人慈善的行為!我是人的君王,卻每天殺死眾生的生命,來營養自己的身體。我難道性情凶殘,崇尚豺狼的行為?野獸能做出這等仁慈的事,真有作國王的德行了!”
國王讓鹿王回自己住的地方去。又下了命令:在國界以內,誰要是傷害了鹿,就與傷害了人一樣受罰。從此以後,國王和他的大臣們帶領教化百姓,百姓們遵從仁慈之道,不殺害眾生,連草木都得到了好處。國家因此十分太平。
鱉魚、蛇與狐狸
昔者菩薩為大理家,積財巨億,常奉三尊三尊:又稱“三寶”。佛教徒對佛、法、僧的合稱。慈向眾生。觀市睹鱉,心悼之焉,問價貴賤。鱉主知菩薩有普慈之德,尚濟眾生,財富難數,貴賤無違,答曰:“百萬。能取者善,不者吾當烹之。”
菩薩答曰:“大善。”即雇如值,持鱉歸家,澡護其傷,臨水放之。睹其遊去,悲喜誓曰:“太山餓鬼、眾生之類,世主牢獄,早獲兔難,身安命全,如爾今也!”稽首十方十方: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為十方。佛經上說這十個方向都有佛,稱為“十方諸佛”。叉手願曰:“眾生擾擾,其苦無量。吾當為天為地,為旱作潤,為漂作筏,饑食渴漿,寒衣熱涼,為病作醫,為冥作光。若有濁世顛倒之時,吾當於中作佛度彼眾生矣!”十方諸佛皆善其誓,讚曰:“善哉!必獲爾誌!”
鱉後夜來其門。怪門有聲,使出睹鱉,還如事雲。菩薩視之,整人語曰:“吾受重潤,身體獲全。無以答潤。蟲水居物,知水盈虛。洪水將至,必為巨害矣。願速嚴舟,臨時相迎。”
答曰:“大善。”明晨詣門如事啟王,王以菩薩宿有善名,信用其言,遷下處高。時至,鱉來曰:“洪水至,可速下載!尋吾所之,可獲無患。”
船尋其後。有蛇趣船。菩薩曰:“取之!”鱉雲:“大善。”又睹漂狐,曰:“取之!”鱉亦雲:“善。”又睹漂人,搏頰呼天:“哀濟吾命!”曰:“取之!”鱉曰:“慎無取也!凡人心偽,鮮有終信,背恩追勢,好為凶逆。”菩薩曰:“蟲類爾濟,人類吾賤,豈是仁哉?吾不忍也。”於是取之。鱉曰:“悔哉!”
遂之豐土,鱉辭曰:“恩畢請退。”答曰:“吾獲如來無所著至真正覺者,必當相度。”鱉曰:“大善。”鱉退,蛇狐各去。狐以穴為居,獲古人休藏紫磨名金紫磨名金:紫磨金,古代所謂上等黃金。百斤,喜曰:當以報彼恩矣。”馳還曰:“小蟲受潤,獲濟微命。蟲,穴居之物,求穴以自安,獲金百斤。斯穴非家、非家,非劫、非盜,吾精誠之所致。願以貢賢。”
菩薩深惟:“不取徒捐,無益於貧民。取以布施,眾生獲濟,不亦善乎?”尋而取之。漂人睹焉,曰:“分吾半矣!”
菩薩即以十斤惠之。漂人曰:“爾掘塚劫金,罪應奈何?不半分之,吾必告有司!”答曰:“貧民困乏,吾欲等施。爾欲轉之,不亦偏乎?”
漂人遂告有司。菩薩見拘,無所告訴,唯歸命三尊,悔過自責,慈願眾生早離八難八難:佛經中說見佛聞法有八種障難。不詳舉。莫有怨結,如吾今也。
蛇狐會曰:“奈斯事何?”蛇曰:“吾將濟之。”遂銜良藥,開關入獄。見菩薩狀,顏色有損,愴而心悲,謂菩薩言:“以藥自隨。吾將太子,其毒尤甚,莫能濟者。賢者以藥自聞,傳則愈矣。”
菩薩默然。蛇如所雲。太子命將殞,王令曰:“有能濟茲,封之相國,吾與參治。”菩薩上聞,傳之即愈。王喜問所由,囚人本來自陳。王悵然自咎曰:“吾暗甚哉!”即誅漂人,大赦其國,封為國相。
今譯
從前,菩薩是一位大財主,有上億的財產。他常奉事三寶,對眾生非常慈善。一次,他在市場上看見一隻鱉,心裏十分可憐這隻鱉,問賣多少錢。賣鱉的人知道菩薩心腸慈善,喜歡救濟眾生,家裏財富無數,買東西不在乎貴賤,就回答道:“賣一百萬。你要能買就好,不買我就自己燒來吃了。”
菩薩回答說:“好吧。”照著主人出的價付了一百萬錢,就提著鱉回到家裏,用水洗淨鱉身上的傷口,然後在水邊把它放了。看見鱉遊遠去,菩薩又悲又喜,心裏發誓道:“願太山餓鬼,眾生之類,國王牢獄中的人,早日免除苦難,身體和性命安全,如你今天一樣!”菩薩又向十方諸佛稽首行禮,叉手發願道:“眾生擾擾,其苦無量。我要成為天,成為地,成為旱天的雨,成為漂度者的筏,饑餓者的食,幹渴者的水,寒冷者的衣裳,炎熱者的涼風,成為疾病者的醫生,黑暗中的燈光。要是這汙濁的世界顛倒之時,我要作超度眾生的佛!”十方諸佛一起稱讚他的誓言道:“好呀!你必定能實現你的願望!”
後來,一天夜裏,鱉來啃菩薩的門。使人聽到門邊有聲音,很奇怪,開門一看,原來是一隻鱉,將事情報告了菩薩。菩薩見到鱉,鱉開口說出人話:“我受您極大的恩惠,生命才得到保全。我沒法報答您的恩情。住在水中的魚蟲,知道水漲水退。洪水快要來了,這是一場大災難。您快準備好船,到時候我來接您。”
菩薩回答說:“好。”第二天早上,菩薩把這件事報告了國王。因為菩薩過去一貫好行慈善,有好名聲,國王相信他說的話,就從低處遷移到了高處。到洪水來的那天,鱉來告訴菩薩說:“洪水來了,您快上船!跟著我來,您就沒事了。”
菩薩的船跟在鱉的後麵。有一條蛇向船遊過來。菩薩說:“救它上來吧!”鱉說:“好。”他們又看見一隻被水衝來的狐狸。菩薩說:“救它上來吧!”鱉又說:“好。”又看見一個被水衝來的人,向天大聲呼叫“救命!”菩薩說:“救他上來吧!”鱉說:“小心,別讓他上船來!人的心腸虛偽,很少有講信用的,忘恩負義,趨炎附勢,幹得出凶惡忤逆的事。”菩薩說:“獸類你都救,人類的生命我要是不看重,這難道說得上是仁慈?我不忍心不救這個人。”於是他把這人救上了船。鱉說:“您要後悔的!”
船行到高處,鱉告辭道:“我報答了您的恩情,我要回去了。”菩薩說:“我要是得到如來無上正覺,我一定來度化你。”鱉說:“那好。”鱉走了,蛇和狐狸也各自走了。
狐狸住在洞穴裏,一次,得到古人窖藏的有名的紫磨金一百斤,很高興,說道:“我可以報恩了。”狐狸趕緊來到菩薩麵前,說:“我受到您的恩惠,生命才獲救。我是野獸,住在洞穴裏,我尋找洞穴,作我的安身處,在洞穴裏得到金一百斤。這個洞穴不是人的墳墓,也不是誰的家,這金子不是搶的,也不是偷的,是因為我的誠心所致而發現的。我想把它獻給您。”
菩薩心裏想:“這金子要是我不要,也白白地浪費了,對窮人沒有好處。收下布施給大家,大家可以得些好處,不也是件好事嗎?”於是他收下了這金子。那個落水人看見了這件事,對菩薩說:“你分給我一半吧!”
菩薩分給他十斤。落水人說:“你挖掘人家的墳墓,盜竊金子,該當何罪?你不分我一半,我一定要報告官府!”菩薩回答說:“窮人們生活困難,我想平分給他們。你要想一人獨得這金子,不太過分了嗎?”
落水人就將這事報告了官府。菩薩被官府抓了起來,沒有地方可以申訴,隻是歸心三寶,悔過自責,隻願眾生早日脫離苦難,莫結仇怨,象自己現在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