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六度集經(3 / 3)

國王要殺掉術士。小龍對國王說:“我因為上輩子的行為,現在應該受這些報應,不要殺他,又結下以後的仇怨。請大王照著他的要求,布施給他吧。這樣慈善,才可以成佛。”

國王就依其它國家的先例,照著術士的要求,賜給術士各種東西。術士得到這些值錢的東西,高興地離開了。他在另一個國家遇上強盜,被強盜砍成肉醬,財物被搶劫一空。

龍王母子告別抑迦達王,說:“大王要是想念我們,叫我們的名字,我們就來。請大王保重!”

國王和臣民百姓把它們送到水邊,舉國的人都很傷心,沒一個不頓足。

佛告訴比丘們說:“槃達龍王就是我。抑迦達國王就是阿難。小龍的母親就是我的母親。她的弟弟就是鹙鷺子。小龍的妹妹就是青蓮花除饉女。那降龍的術士就是調達。”

瞎子摸象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舍衛國:印度古國,都城名舍衛,以城名為國名。在今印度北方邦。祗樹給孤獨園。眾比丘以食持應器應器:此處指僧人討飯用的缽。入城求食,而日未中,心俱念言:“入城甚早,我曹寧可俱到異學梵誌異學梵誌:佛教稱佛教以外的思想學說為異學;焚誌指婆羅門。講堂坐須臾乎?”僉然曰:“可。”即俱之彼,與諸梵誌更相勞來,便就座坐。

是時梵誌自共爭經,生結不解,轉相怨謗。

“我知是法法:指學說的根本道理。汝知何法?”

“我所知合於道,汝所知不合道!”

“我道法可施行,汝道法難可親!”

“當前說,說著後;當後說,反前說。多法說非。與重擔不能舉,為汝說義不能解。”

“汝空知,汝極無所有,汝迫複何?”

對以舌戟,轉相中害,被一毒報以三。諸比丘聞子曹惡言如是,亦不善子曹言,不證子曹正,各起坐到舍衛求食。

食竟,藏應器,還到祗樹,為佛作禮,悉坐一麵,如事說之:“念是曹梵誌,其學自苦,何時當解?”

佛告比丘言:“是曹異學,非一世癡冥。比丘!過去久遠,是閻浮提地閻浮提地:即閻浮提洲。古代印度傳說世界分為四大洲,閻浮提洲即其一。印度在此洲上。有王,名曰鏡麵,諷佛要經,智如恒沙。臣民多不誦,帶鎖小書,信螢灼之明,疑日月之遠見。目瞽人以為喻,欲使彼舍行潦遊巨海矣,敕使者:“今行國界,取生盲者,皆將詣宮門。”

“臣受命行,悉將國界無眼人到宮所,白言:‘已得諸無眼者,今在殿下。’王曰:‘將去,以象示之。’

臣奉王命,引彼瞽人,將之象所,牽手示之。中有持象足者,持尾者,持尾本者,持腹者,持脅者,持背者,持耳者,持頭者,持牙者,持鼻者。瞽人於象所爭之紛紛,各謂已真彼非。使者牽還,將詣王所。王問之曰:‘汝曹見象乎?’

對言:‘我曹俱見。’

王曰:‘象何類乎?’

持足者對言:‘明王,象如漆筒。’

持尾者言:‘如掃帚。’

持尾本者言:‘如杖。’

持腹者言:‘如鼓。’

持脅者言:‘如壁。’

持背者言:‘如高機。’

持耳者言:‘如簸箕。’

持頭者言:‘如魁。’

持牙者言:‘如角。’

持鼻者對言:‘明王,象如大索。’

複於王前共訟言:‘大王,象真如我言!’

鏡麵王大笑之曰:‘菩乎!瞽乎!爾猶不見佛經者矣!’便說偈言偈言:佛經原立往往散文與詩相間,偈言就是詩句。‘今為無眼曹,空諍自謂諦,睹一雲餘非,坐千象相怨。’”

今譯

我是這樣聽說來的:有一個時候,佛住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比丘們拿著缽進城討飯,這時時間還沒到中午,比丘們心裏想:“進城時間還早,我們是不是到異學梵誌們的講堂裏去坐一會?”大家都說:“可以。”於是比丘們都來到梵誌的講堂,和梵誌們寒暄後,就坐了下來。

這時梵誌們正在爭論經書,大家都不明白經書的意思,說不清楚,便互相詆毀起來。

一個說:“我知道這個法,你知道什麼法?”

另一個說:“我知道的合乎道,你知道的不合乎道!”

“我的道法可以施行,你的道法難叫人相信!”

“該在前麵說的,你在後麵說;該在後麵說的,你反而在前麵說。你說這麼多,都是錯的。給你重擔你提不起來,給你講道理你明白不了。”

“你什麼都不懂,你毫無道理,你究竟要幹什麼?”

梵誌們舌槍唇箭,互相攻擊,誰被別人刻薄一句,便要還他三句。比丘們聽梵誌們話說得這樣惡毒,也不明白梵誌們的意思,不知道誰是對的,各自起來,到舍衛國城裏要飯去了。

比丘們吃完飯,收好缽,回到祗樹給孤獨園,向佛行禮後,坐成一排,把這件事告訴了佛,說:“這些梵誌們,他們自己學得很刻苦,可什麼時候能學懂呀?”

佛告訴比丘們說:“這些異學梵誌,不隻是這一輩子才這樣無知的。比丘們呀!很久很久以前,在這閻浮提洲有一位國王,名字叫做鏡麵。鏡麵王諷誦佛的經典,他的智慧多得象恒河裏的沙子一樣。可是他的臣民多數都不誦讀佛經,卻相信一些毫無價值的書,就象相信螢火蟲的亮光,卻懷疑日月巨大的光明一樣。鏡麵王看見瞎子,想用瞎子作比喻教育大家,讓大家舍棄路邊的小水窪,而到大海裏去,就命令手下的人:‘你們現在出去,在國中找一些天生的瞎子,都帶到宮門前來。’”

“臣下得到命令,立即出去,把國內的瞎眼人都帶到王宮,報告鏡麵王說:‘我們已經把各種瞎眼的人都找來了,現在在大殿下麵等侯。’鏡麵王說:‘帶他們去,把大象牽出來,指給他們。’

臣下們照著鏡麵王的命令,把那些瞎眼人引到大象跟前,牽著他們的手,把大象指示給他們。瞎子們有的摸著了大象的腳,有的摸著了大象的尾巴梢,有的摸著了大象的尾巴,有的摸著了大象的肚皮,有的摸著了大象的脅,有的摸著了大象的背,有的摸著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著了大象的頭,有的摸著了大象的牙,有的摸著了大象的鼻。瞎子們就在大象旁邊紛紛爭論起來,每個人都說自己見到的是真正的大象,別人都錯了。使人把瞎子們牽回到鏡麵王麵前,鏡麵王問瞎子:‘你們看到大象了嗎?’

瞎子們回答說:‘我們都看到了。’

鏡麵王又問:‘大象象什麼樣呢?’

摸著象腳的瞎子,回答說:‘大王聖明,大象象一隻裝漆的竹筒。’

摸著象尾巴梢的瞎子說:‘大象象一把掃帚。’

摸著象尾巴的瞎子說:‘大象象一根手杖。’

摸著象肚皮的瞎子說:‘大象象一麵鼓。’

摸著象脅的瞎子說:‘大象象一堵牆。’

摸著象背的瞎子說:‘大象象一隻很高的凳。’

摸著象耳朵的瞎子說:‘大象象一隻簸箕。’

摸著象頭的瞎子說:‘大象象一隻大臼。’

摸著象牙的瞎子說:‘大象象一隻角。’

摸著象鼻子的瞎子對鏡麵王說:‘大王聖明,大象象一根粗繩子。’

瞎子們又在國王麵前爭論起來,都說:‘大王,大象真的象我說的那樣!’

鏡麵王大笑,說道:‘瞎子們哪!瞎子們!你們還沒聽說過佛經吧!’於是他便說一偈言:瞎眼人爭論,自謂得真諦,見一說餘非,為一象爭執。”

補履翁

昔者菩薩為大國王,名曰察微。……王以閑自由私門出,粗衣自行,就補履翁,戲曰:“率土之人,孰者樂乎?”

翁曰:“唯王者樂耳。”

曰:“厥樂雲何?”

翁曰:“百官虔奉,兆民貢獻,願即從心,斯非樂乎?”

王曰:“審如爾雲矣。”即飲之以葡萄酒。厥醉無知。扛著宮中,謂元妃曰:“斯蹠翁雲王者樂矣。吾今戲之,衣以王服,令聽國政,眾無駭焉。”妃曰:“敬諾。”

其醒之日,侍妾佯曰:“大王酒醉,眾事猥積,宜在平省。”將出臨禦,百揆催其平事,蠓蠓瞢瞢,東西不照。國史記過,公臣切磋。虛坐終日,身都痟痛,食不為甘,日有瘦疵。宮女訛曰:“大王光華有損何為?”

答曰:“吾夢為補蹠翁,勞躬求食,甚為難雲,故為耳。”

眾靡不竊笑之也。從寢不寐,展轉反側,曰:“吾是補蹠翁耶?真天子乎?若是天子,肌膚何粗?本補蹠翁,緣處王宮?餘心荒矣,目晴亂乎?二處之身,不照孰真?”

元妃佯曰:“大王不悅。”具奉伎樂,飲以葡萄酒。重醇無知。複其舊服,送著粗床。酒醒即寤,睹其陋室賤衣如舊,百節皆痛,猶被杖楚。

數日之後,王又就之。翁曰:“前飲爾酒,湎眩無知,今始寤耳。夢處王位,平省眾官。國史記過,群僚切磋,內懷惶灼。百節之痛,被答不逾也。夢尚若斯,況真為王乎:往日之論,定為不然。”

王還宮內,與群臣講論斯事,笑者聒耳。

今譯

從前,菩薩是一個大國的國王,名叫察微。……一次,在空閑的日子裏,察微王穿著粗布衣服,從王宮的小門出去,走到一位補鞋的老頭兒麵前,開玩笑地問他說:“天下的人,是誰最快樂?”

老頭兒回答道:“隻有國王最快樂。”

察微王問:“他怎麼快樂呢?”

老頭兒回答道:“百官尊奉,萬民貢獻,想要做什麼,就能做什麼。這不是很快樂嗎?”

察微王說:“那倒如你講的。”他便請老頭兒喝葡萄酒。老頭兒醉得毫無知覺。察微王讓人把他扛進宮中,對王後說:“這個補鞋的老頭兒說作國王最快樂。我今天和他開個玩笑,讓他穿上國王的衣服,聽理政事。大家別驚奇。”王後說:“好。”

老頭兒酒醒過來,侍候的宮女假意上前說道:“大王喝酒醉了,各種事情積壓下許多,應該去辦事的地方了。”眾人把老頭兒帶到百官麵前,宰相催促他處理政事,他懵懵懂懂,東西不分。史官記下他的過失,大臣又提出意見。他整日坐著,身體痛,連飯都吃不香,就一天天瘦了下來。宮女假意問道:“大王為什麼麵色不好呀?”

老頭兒回答道:“我夢見我是一個補鞋的老頭兒,辛辛苦苦,想找碗飯吃,也很艱難,因此心中發愁。”

眾人莫不暗暗好笑。夜裏,老頭兒翻來倒去睡不著覺,說道:“我究竟是一個補鞋的老頭呢?還是一個真正的國王?要真是國王,皮膚怎麼這麼粗?要本是個補鞋的老頭,怎麼又會在這王宮裏?是我的心在亂想,還是眼睛看錯了?一身兩處,不知哪處是真的?”

王後假意說道:“大王的心情不愉快。”便吩咐擺出音樂舞蹈,讓老頭兒喝葡萄酒。老頭兒又醉得不知人事。大家給他穿上原來的衣服,把他送回到原來的破床上。老頭兒酒醒過來,看見自己的破爛屋子,還有身上的破舊衣服,都和原來一樣,周身關節疼痛,好象挨了打似的。

幾天之後,察微王又去看老頭兒。老頭兒說:“上次喝了你的酒,就醉得不曉人事,到現在才醒過來。我夢見我作了國王,和大臣們一起商議政事。史官記下了我的過失,大臣們又批評我,我心裏真是驚惶憂慮。周身關節疼痛,比挨了打還厲害。作夢都如此,不知道真正作了國王會怎麼樣!上次說的那些話錯了。”

察微王回到宮裏,和大臣們講起這事,大家笑聲震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