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經》,原書五卷,西晉時僧入竺法護譯。“生”即“本生,”《生經》講的是佛和佛的弟子們的種種本生故事。所謂本生,就是指佛的前生。故事裏講,佛前生是個菩薩,或是個國王,或是個婆羅門,或是商人,或是象,是鹿、是猴等等,總之,是個好人,做了許多善事。這些故事就叫做本生故事。故事裏的惡人或者其它反麵形象則是佛的敵人,其它的重要人物往往是佛的弟子、信徒、妻子、兒子等等。在巴利文佛經裏,有一部專門講本生故事的書,就叫做《本生經》,共收了五百四十七個故事(其中有重複),很有名。類似的講佛本生故事的漢譯佛經比較分散,有十幾部,每部包括的故事從幾個、幾十個直到一百多個。《生經》隻是其中一部。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出來,這些本生故事原先大多是流傳於古代印度人民中間的寓言、傳說和故事,它們本來是民間文學,隻是後來被佛教徒經過改造後,才被收進了佛經,成為宣傳佛教思想的工具。因為這些故事本是來自人民,所以它們雖被不同程度地加工改造,很多仍然在思想上帶有鮮明的人民性,反映了人民善良的願望和豐富的想象力,充滿藝術的魅力,受到人民的歡迎。我們看佛教的壁畫常常以本生故事為題材,就可以知道這些故事是很有些宣傳效果的。
我所鳥
乃往過去無數世時,有大香山,生無央數蓽撥蓽撥:一種藤本植物,果實可入藥。諸藥及胡椒樹。蓽撥樹上,時有一鳥,名曰我所,止頓其中。假使春月藥果熟時,人皆采取,服食療疾,時我所鳥喚呼悲鳴:“此果我所,汝等勿取!我心不欲令人采之!”
雖叫喚呼,眾人續取,不聽其聲。彼鳥薄福,愁憂叫呼聲不休絕,緣是命過。
今譯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大香山,山裏長著無數的蓽撥樹、胡椒樹以及其它各種藥草。蓽撥樹上常常停著一種鳥,名叫我所鳥。要是春天藥果成熟的時候,許多人都來采摘藥果,用這些藥果治病,這時我所鳥總是悲傷地叫喚:“這果是我所有啊,你們不要采摘!我心裏不願意誰來采摘嗬!”
它雖然這樣叫喊,人們還是照舊采摘,一點不理會它。這鳥命薄,憂傷地叫呀叫,聲聲不絕,最後終於因此哀叫而死。
木人
時第二工巧者第二工巧者:原書這裏分別講了五個兄弟的故事,這是第二個。轉行至他國。應時國王喜諸技術,即以材木作機關木人。形貌端正,生人無異,衣服顏色,黠慧無比,能工歌舞,舉動如人。辭言:“我子生若幹年。”國中恭敬,多所饋遺。國王聞之,命使作技。王及夫人升閣而觀。作伎歌舞,若幹方便,跪拜進止,勝於生人。王及夫人歡喜無量。便角眨眼色視夫人。王遙見之,心懷忿怒,促敕侍者,斬其頭來:“何以眨眼視吾夫人?”謂有惡意色視不疑。
其交啼泣,淚出數行,長跪請命:“吾有一子,甚重愛之。坐起進退,以解憂思。愚意不及,有是失耳。假使殺者,我共當死。唯以加哀,原其罪!”
時王恚甚,不肯聽之。複白王言:“若不活者,願自手殺,勿使餘人。”
王便可之。則拔一肩榍,機關解落,碎散在地。王乃驚愕:“吾身雲何嗔於材木?”
此人工巧,天下無雙。作此機關,三百六十節,勝於生人。即以賞賜億萬兩金。即持金出,與諸兄弟,令飲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