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三、大莊嚴論經(1 / 3)

《大莊嚴論經》,原書十五卷,原題馬鳴著,十六國時後秦鳩摩羅什譯。他們二人都很有名。馬鳴是古代印度著名的佛教詩人、哲學家、論師。傳說他說法時“諸有聽者,莫不開悟”,連馬匹也“垂淚聽法,無念食想”,因為馬解其音,所以稱作“馬鳴”。有一部很有名的敘述佛的生平的長詩,叫《佛所行讚》,就是馬鳴的作品。鳩摩羅什是中國佛教史上的譯經大師,父親是印度入,本人出生在中國新疆。後秦姚興迎他到長安,待以國師之禮。他在長安譯出大量佛經,譯文正確流暢,譯經的數量和水平都遠遠超過前人,“眾心愜服,莫不欣讚”。《大莊嚴論經》原書共有八十九個故事,以種種因緣譬喻,也就是故事勸喻世人,宣傳佛教的道理。我們這裏選譯了八個故事。

難陀王

我昔曾聞:有一國王,名曰難陀。是時此王聚積珍寶,願至後世,嘿自思惟:“我今當集一國珍寶,使外無餘。”貪聚財故,以自己女,置淫女淫女:即妓女。樓上,敕詩人言:“若有人齎寶來求女者,其人並寶,將至我邊!”如是集斂,一國錢寶,悉皆蕩盡,聚於王庫。

時有寡婦,唯有一子,心甚敬愛。而其此子,見於王女,儀容瑰瑋,姿貌非凡,心甚耽著。家無財物,無以自通。遂至結病,身體贏瘦,氣息微輟。母問子言:“何患乃爾?”

子具以狀,啟白於母:“我若不得與彼交往,定死不疑。”

母語子言:“國內所有一切錢寶,盡無遺餘,何處得寶?”複更思惟:“汝父死時,口中有一金錢。汝若發塚,可得彼錢,以用自通。”

即隨母言,往發父塚,開口取錢。既得錢已,至王女邊。爾時王女遣送此人並所與錢以示於王。王見之已,語此人言:“國中金寶,一切蕩盡,除我庫中。汝於何處得是錢來?汝於今者必得伏藏。”

種種拷楚,征得錢處。此人白王:“我實不得地中伏藏。我母示我,亡父死時,置錢口中。我發塚取,故得是錢。”

時王遣人往檢虛實。使人既到,果見死父口中錢處,然後方信。王聞是已,而自思忖:“我先聚集一切寶物,望持此寶,至於後世。彼父一錢尚不能得齎持而去,況複多也?”

今譯

我過去曾聽說過這樣件事:有一個國王,名叫難陀。這國王拚命聚歙財寶,希望把財寶帶到他的後世去,心裏想:“我要把一國的珍寶都收集到我這兒來,不能讓外麵有一點剩餘。”因為貪戀財寶,他把自己的女兒放在淫女樓上,吩咐她身邊侍候她的人說:“要是有人帶著財寶來求我的女兒,把這個人連同他帶的財寶一起送到我這兒來!”他用這樣的辦法聚歙財寶,全國沒有一個地方還有金錢寶物,所有的金錢寶物都進了國王的倉庫。

那時有一個寡婦,隻有一個兒子,心裏很是疼愛。這兒子看見國王的女兒姿色美麗,容貌非凡,很是動心。但是他家裏沒有錢財,沒法結交國王的女兒。為了這事,他生起病來,身體瘦弱,氣息奄奄。他母親問他:“你害了什麼病,病成這麼個模樣?”

兒子把事情告訴了母親,說:“我要是不能和國王的女兒交往,必死無疑。”

母親對兒子說:“可是國內所有一切金錢寶物,一無剩餘,到哪裏去弄到寶物呢?”母親又想了一陣,說:“你父親死的時候,口裏含得有一枚金錢。你要是把墳墓挖開,可以得到那枚錢,自己用那錢去結交國王的女兒。”

兒子照著母親的話,就去挖開父親的墳,從口裏取出那枚金錢。他有了錢後,來到國王的女兒那兒。這時國王的女兒便把他連同那枚金錢送去見國王。國王見了,說:“國內所有的金錢寶物,除了我的倉庫中,都蕩然無存。你在哪裏弄到的這枚金錢?你今天一定是發現了地下的窖藏了吧。”

國王用了種種刑法,拷打這寡婦的兒子,要問清楚他得到錢的地方。寡婦的兒子回答國王說;“我真的不是從地下的窖藏中得到這枚金錢的。我母親告訴我,先父死的時候,放過一枚金錢在他口中。我挖開墳墓,由此得到的這枚錢。”

難陀王派了人去檢查真假。使人去了,果然看見了死人父親口中放錢的地方,這才相信了。難陀王聽了使人的報告,心裏暗自想道:“我先前聚集一切寶物,想的是把這些財寶帶到後世。可是那個死人父親一枚錢尚且都帶不走,何況我這樣多的財寶呢?”

三歸依

我昔曾聞:有一比丘,常被盜賊。一日之中,堅閉門戶,賊複來至,扣門而喚。比丘答言:“我見汝時,極大驚怖。汝可內手於彼向中,當與汝物!”

賊即內手置於向中。比丘以繩係之於柱。比丘執杖,開門打之。打一下已,語言:“歸依歸依:歸順依附,即信仰。佛教有三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此故事以此設語,極詼諧。佛!”

賊以畏故,即便隨語:“歸依於佛!”

複打二下,語言:“歸依法!”

賊畏死故。複言:“歸依法!”

第三打時,複語之言:“歸依僧!”

賊時畏故,言:“歸依僧!”

即自思惟:“今此道人,有幾歸依?若多有者,必更不見此閻浮提,必當命終。”爾時比丘即放令去。

以被打故,身體疼痛,久而得起。即求出家。有人問言:“汝先作賊,造諸惡行,以何事故出家修道?”

答彼人言:“我亦觀察佛法之利,然後出家。我於今日遇善知識善知識:佛教徒稱能對自己有所教益的朋友為善知識。以杖打我三下,唯有少許命在不絕。如來世尊如來世尊:即如來佛。實一切智者。若教弟子四歸依者,我命即絕。佛或遠見斯事,教出比丘,打賊三下,使我不死。是故世尊唯說三歸,不說四歸。佛憫我敢,說三歸依,不說四歸。”即說偈言:

“決定一切智,以憐憫我故,

是以說三歸,不說有第四。

若當第四者,我則無歸依,

我今可憐憫,身命於彼盡,

我見佛世尊,遠睹如斯事,

生於未曾有,是故舍賊心。

有因粗事解,或因細事悟。

粗者悟粗事,細者解細事。

由我心粗故,因粗事解悟。

我解斯事故,是以求出家。”

今譯

我過去曾聽說過這樣件事:有一位比丘,常常被賊偷。一天,他關緊了門戶,賊又來了,賊敲著門,叫喚開門。比丘答應賊道:“我一看見你,心裏就害怕得厲害。你把手伸進來吧,我把東西給你!”

於是賊便把手伸了進來。比丘用一根繩子把賊的手拴在柱上,然後拿上棍子,開了門打賊。打完一下,便說道:“歸依佛!”

賊因為害怕,隻得跟著說道:“歸依佛!”

再打第二下,比丘又說道:“歸依法!”

賊因為怕死,又跟著說:“歸依法!”

打第三下的時候,比丘又說道:“歸依僧!”

賊心裏害怕,跟著說:“歸依僧!”

賊心裏想:“這個比丘,到底有幾個歸依?要是有許多個,我必定再見不著這閻浮提洲,必定沒命了。”這時比丘就把他放了。

賊挨了這頓打,身體疼痛,好久才起得床。於是他就請求出家。有人問他:“你先前作賊,幹了種種壞事,為什麼緣故現在要出家修道呢?”

他回答那人說:“我也是看到了佛法的好處,然後才出家的。我今天遇上一位好朋友,他用木棍打了我三下,我隻有一絲命兒不絕。如來佛的智慧真是包羅一切。若是他教弟子四歸依的話,我就沒命了。佛恐怕是早就預見到這事,教出來的比丘,打賊隻打三下,我才沒死。所以佛隻說三歸依,不說四歸依。佛因為憐憫我。說了三歸依,不說四歸依。”於是他說偈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