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三、大莊嚴論經(2 / 3)

“如來佛世尊,因為憐憫我,

所以說三歸,不說有第四。

因為有三有,而說三歸依。

若是有第四,我就無歸依。

我今真可憐,於此便沒命。

我見佛世尊,遠見這般事,

生於未曾有,因此舍賊心。

或因粗事解,或因細事悟。

粗人悟粗事,細人解細事。

因為我心粗,由粗事解悟。

因為我解悟,所以求出家。”

吉相

我昔曾聞:有一比丘,詣檀越檀越,施主,見前《雜譬喻經》比丘與鬼中注。家。時彼檀越,既嚼楊枝嚼楊枝:古代印度的一種衛生習慣,嚼楊枝或其它樹枝漱口。以用漱口,又取牛黃,用塗其額,捉所吹貝,戴於頂上,捉毗勒果,以手擎舉,以著額上,用為恭敬。比丘見已,而問之言:“汝以何故,作如是事?”

檀越答言:“我作吉相。”

比丘問言:“汝作吉相,有何福利?”

檀越答言:“是大功德。汝今試看,所雲吉相,能使應死者不死,應鞭係者皆得解脫。”

比丘微笑而作是言:“吉相若爾,極為善哉。如是吉相,為何從來?為出何處?”

檀越答言:“此牛黃者,乃出於牛心肺之間。”

比丘問言:“若牛黃者能為吉事,雲何彼牛而為人等繩拘穿鼻,耕駕乘騎,鞭撻錐刺,種種撾打,饑渴疲乏,耕駕不息?”

檀越答言:“實有是事。”

比丘問言:“彼牛有黃,尚不自救,受苦如是,雲何乃能令汝吉耶?”即說偈言:

“牛黃全在心,不能自救護。況汝磨少許,以塗額皮上?雲何能擁護,汝宜善觀察!”

時彼檀越思惟良久,默不能答。比丘又問:“此名何物,白如雪團?為從何出?以水浸漬,吹乃出聲。”

檀越答言:“名為貝,因海而生。”

比丘問言:“汝言貝者,從海中出,置舍陸地,日暴苦惱,經久乃死?”

檀越答言:“實爾。”

比丘語言:“此不為吉。”即說偈言:

“彼蟲貝俱生,晝夜在貝中,及其蟲死時,貝不能救護。況今汝暫捉,而能為吉事?善哉如此事,汝今應分別!汝今何故爾,行於癡道路?”

爾時檀越低頭默然,思不能答。比丘念言:“彼檀越者,意似欲悟,我今當問。”告檀越言:“世人名為如歡喜丸歡喜丸:一種食品。見前《百喻經》“五百歡喜丸”中注。者,為是何物?”

檀越答言:“名毗勒果。”

比丘告言:“毗勒果者,是樹上果,人采取時,以石打之,與枝俱墮。由是果故,樹與枝葉俱共毀落,為爾不耶?”

檀越答言:“實爾。”

比丘語言;“若其爾者,雲何汝捉便望得吉?”即說偈言:

“此果依樹生,不能自全護。有人撲取時,枝葉隨殞落。又采用作薪,幹則用然火。彼不能自救,雲何能護汝?”

今譯

我過去曾聽說過這樣件事:有一位比丘,到施主家去。恰好這位施主剛嚼了楊枝,用楊枝漱口,又把牛黃塗在額上,把吹貝戴在頭頂上,用手高高舉起毗勒果,放在額頂,表示敬意。比丘見了,問這位施主道:“你為什麼原因,要這樣做?”

施主回答說:“我這是吉利的象征。”

比丘又問:“你有這種吉利的象征,能得到什麼好處?”

施主答道:“這是大功德。你瞧,我們說的吉利,能叫該死的不死,該挨鞭打,該遭繩係的都得到解脫。

比丘微笑道:“這吉利的象征要是能這樣,那真是太好了。請問這些吉利的象征為何而來?從哪裏來?”

施主回答說:“這牛黃是從牛心肺中間來的。”

比丘又問:“要是牛黃能帶來吉利,為什麼那牛卻被人用繩穿著鼻子,耕地駕車,被人騎乘,還要被人鞭打錐刺,遭受種種痛苦,饑渴疲乏,耕駕不息?”

施主回答說:“是有這事。”

比丘說:“牛有牛黃,尚且救不了它自己,受這樣的苦,又怎麼談得上能給你帶來吉利呢?”他於是說一偈言道:

“牛黃在牛心,不能救牛命。況你磨少許,塗在麵額上?談何能救護,你應細觀察!”

這位施主思考良久,默然不能回答。比丘又問道:“這是什麼東西,白得象一團雪?從哪裏來的?用水浸一下,吹起來就會出聲。

施主回答道:“這叫做貝,生在大海裏。”

比丘問:“你是說貝出自海中,被拋在陸地上,太陽暴曬,經過好久才死的?”

施主答道:“是這樣的。”

比丘說:“這就不吉利。”於是他又說一偈言道:

“蟲與貝俱生,晝夜在貝裏,及其蟲死時,貝不能救濟。今你戴頭上,豈能得吉利?善哉如此事,你今應分析!你今因何故,竟如此愚癡?”

施主默然,低頭思考,不能回答。比丘心裏想:“這位施主思想似乎有些覺悟了,我現在再問他一下。”他便對施主說:“一般人說的如同歡喜丸一樣好吃的是什麼東西?”

施主回答道:“是毗勒果。”

比丘對施主說:“毗勒果生在樹上,人要采摘,就用石頭打,果和樹枝一起掉下來。樹和樹枝樹葉為了這個果實都遭了殃,是這樣的嗎?”

施主答道:“是這樣的。”

比丘說:“要是這樣,說什麼你舉起毗勒果,就希望能得到吉利呢?”他於是再說一偈言道:

“此果長樹上,不能自保全。有人采摘時,枝葉俱遭難。還有人砍樹,樹幹作柴燃。自救尚不能,談何救你難?”

換水

我昔曾聞:有一老母,背負酥缸,在路中行,見庵摩勒樹庵摩勒樹:庵摩勒,即“餘甘子”。初食時味稍酸澀,後轉甜,故名。即食其果。食已患渴,尋時赴井,乞水欲飲。時汲水者即便與水。以先食庵摩勒果之勢力故,謂水甜美,味如石蜜。語彼人言:“我以酥缸,易汝缸水。”

爾時汲水人即隨其言,與一缸水。老母得已,負還歸家。既至其舍,先所食庵摩勒勢力已盡,取而飲之,唯有水味,更無異味。即聚親屬,鹹令嚐之,皆言:“是水有朽敗爛繩汁泥臭穢,極為可惡。汝今何故持來至此?”

既聞斯語,自取飲嚐,深生悔恨:“我何以故,乃以好酥貿此臭水!”

今譯

我從前聽說過這樣件事:有一個老太婆,背著一瓶酥油,在路上走,看見一棵庵摩勒樹,就吃了幾顆庵摩勒果。她吃了以後感覺嘴裏有些渴,立刻就到井邊討水喝。這時井邊有一個人正在打水,便給了她一些水。她喝下水,因為剛才吃了庵摩勒果,甜味還留在口裏,覺得這水甜美得象石蜜。於是,她便對打水入說:“我用這瓶酥油換你這瓶水。”

打水人照她的意思,給了她一瓶水,換了她的酥油。老太婆背著這瓶水回到家裏。到了家,她取出水來喝,因為這時她口裏原先吃的庵摩勒果的甜味已經完全沒有了,她隻感覺到水的味道,沒有其它味道。她叫了家裏的人來,讓他們都嚐一嚐。大家都說:“這水隻有一股爛繩泥土的味,又臭又髒,太惡心了。你今天怎麼把這樣的水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