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寶藏經》,十卷,北魏時酉域僧人吉迦夜與曇曜合譯。原書共有一百二十一個故事,其實係雜揉諸經各因緣故事而成。我們這裏選譯了十個故事。其中“棄老國”故事中講“稱象”的一節對我們並不陌生。我們念小學時就熟悉的“曹衝稱象”的故事和它一模一樣。陳寅恪先生認為,這是陳壽撰寫《三國誌》時采印度故事入書的一個明證(《寒柳堂集·三國誌曹衝華佗傳與佛教故事》)。這說明佛教故事在當時影響的廣遠。其它的故事也饒有情趣。
棄老國
過去久遠,有國名棄老。彼國土中,有老人者,皆遠驅棄。有一大臣,其父年老,依如國法,應在驅遺。大臣孝順,心所不忍,乃深掘地,作一密屋,置父著中,隨時孝養。
爾時天神,捉持二蛇,著王殿上,而作是言:“若別雌雄,汝國得安。若不別者,汝身及國,七日之後,悉當複滅!”王聞是已,心懷懊惱,即與群臣,參議斯事。各自陳謝,稱不能別。即募國界,誰能別者,厚加爵賞。大臣歸家,往問其父。父答子言:“此事易別。以細軟物,停蛇著上,其躁擾者,當知是雄,住不動者,當知是雌。”即如其言,果別雄雌。
天神複問言:“誰於睡者,名之為覺?誰於覺者,名之為睡?’王與群臣,複不能辯。複募國界,無能解者。大臣問父:“此是何言?”父言:“此名學人,於諸凡夫,名為覺者,於諸羅漢羅漢:佛教修行的位之一。據說已不受生死輪回。名之為睡。”即如其言以答。
天神又複問言:“此大白象,有幾斤兩?”群臣共議,無能知者。亦募國內,複不能知。大臣問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即以此智以答。
天神又複問言:“以一掬水,多於大海,誰能知之?”群臣共議,又不能解。又遍募問,都無知者。大臣問父:“此是何語?”父言:“此語易解。若有人能信心清淨,以一掬水,施於佛僧及以父母困厄病人,以此功德,數千萬劫,受福無窮。海水極多,不過一劫。推此言之,一掬之水,百千萬倍,多於大海。”即以此言,用答天神。
天神複化作餓人,連骸拄骨,而來問言;“世頗有人饑窮瘦苦劇於我不?”群臣思量,複不能答。臣複以狀,往問於父,父即答吉:“世間有人,慳貪嫉妒,不信三寶三寶:佛、法、僧。佛教徒認為這三樣東西是佛教之寶。不能供養父母師長,將來之世,墮餓鬼中,百千萬歲不聞水穀之名,身如太山,腹如大穀,咽如細針,發如錐刀,纏身至腳,舉動之時,支節火然。如此之人,劇汝饑苦,百千萬倍。”即以斯言,用答天神。
天神又複化作一人,手腳扭械,項複著鎖,身中火出,舉體煉爛,而又問言:“世頗有人,苦劇我不?”群臣率爾無知答者。大臣複問其父,父即答言:“世間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師長,叛於夫主,誹謗三尊,將來之世,墮於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如是眾苦,無量無邊,不可計數。以此方之,劇汝困苦,百千萬倍。”即如其言,以答天神。
天神又化作一女人,端政環瑋,逾於世人,而又問言:“世間頗有端政之人,如我者不?”君臣默然,無觸答者。臣複問父,父時答言:“世間有人,信敬三寶,孝順父母,好施忍辱,精進持戒,得生天上,端政殊特,過於汝身,百千萬倍。以此方之,如瞎獼猴。”又以此言,以答天神。
天神又以一真檀木,方直正等,又複問言:“何者是頭?”君臣智力無能答者。臣又問父,父答言:“易知。擲著水中,根者必沈,尾者必舉。”即以其言,用答天神。
天神又以二白馬,形色無異,而複問言:“誰母誰子?”君臣亦複無能答者。複問其父,父答言:“與草令食,若是母者,必推草與子。”
如是所問,悉皆答之。天神歡喜,大遺國王珍奇財寶,而語王言:“汝今國土,我當擁護,令諸外敵,不能侵害。”王聞是已,極大踴悅,而問臣言:“為是自知?有人教汝?賴汝才智,國土獲安。既得珍寶,又許擁護,是汝之力。”臣答王言:“非臣之智。願施無畏,乃敢具陳。”王言:“設汝今有萬死之罪,猶尚不問,況小罪過。”臣白王言:“國有製令,不聽養老。臣有老父,不忍遺棄。冒犯王法,藏著地中。臣來應答,盡是父智,非臣之力。唯願大王,一切國土,還聽養老。”
王即歎美,心生喜悅,奉養臣父,尊以為師:“濟我國家,一切人命。如此利益,非我所知。”即便宣令,普告天下:“不聽棄老,仰令孝養。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當加大罪。”
今譯
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棄老的國家。在那個國家裏,凡是老人,都得驅逐出國,拋棄到很遠的地方。有一位大臣,他的父親已經年老了,依照國法,應該被驅逐。可是這位大臣是個孝順的兒子,不忍心把他的父親驅逐出國,就在家裏深深地挖了一個地洞,做成一間小屋,秘密地把父親安置在裏麵,隨時奉養侍候,盡他的孝心。
那時有一位天神,來到棄老國。手裏捉著兩條蛇,放在國王的大殿上,對國王說:“要是你能分別出哪條是雄蛇,哪條是雌蛇,你的國家就能得到安寧。要是分不出來,七天以後,你自己和你的國家全都會毀滅!”國王聽了這話,心裏很煩惱,就和大臣們商量這事怎麼辦。大臣們都說沒法識別。國王隻好在國內到處召募能分別蛇雌雄的人:誰要能分出這兩條蛇的雌雄,就有厚賞。這位大臣回家,將這事問他父親。父親回答兒子說:“這事很容易。讓蛇停在細軟的東西上,,看見那個煩燥不安的,就知道是雄蛇,停住不動的,就知道是雌蛇。”大臣照著他父親的話,果然分別出了蛇的雌雄。
天神又問國王:“哪種睡著了的人,可以稱為覺?哪種覺悟了的人,可以稱為睡?”國王和大臣們又不能回答。國王又在國內到處尋找能回答這問題的人,還是沒有人能解答。大臣問他父親:“這是什麼意思?”父親說:“這指的是學道的人。對於凡夫們來說,就稱之為覺;對於羅漢們來說,就稱之為睡。”大臣照這樣回答了天神。
天神又問道:“這一頭大白象,有幾斤幾兩?”大臣們一起商議,沒有誰知道。在國內到處求募,還是沒有知道的人。大臣問他父親,父親說,“把象放在船上,把船放在大池裏,在水齊船的地方畫一個記號,看深淺多少,還用這隻船,稱量好石頭,放在船中,水沒到原來畫記號那地方,就知道了象的斤兩。”大臣就用這話回答了天神。
天神又問:“有一捧水,比大海還多。誰能知道這是什麼?”群臣們聚在一起商議,又不能解答。到處詢問,還是沒有知道的人。大臣又問他父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父親說:“這句話好理解。要是誰能夠做到信心清淨,用一捧水,布施給信佛的僧人、父母,困難的人以及病人,憑這功德,就能在數千萬劫中,受福無窮。海水雖然極多,不過隻能存在一劫。從這個意思上講,一捧水比大海多百千萬倍。”大臣用這話回答了天神。
天神又變作一個饑餓的人,瘦骨嶙峋,問道:“世上有比我更饑餓更窮苦的人嗎?”群臣們思量,又不能回答。大臣把事情告訴了他父親,父親回答:“世間有的人,貪婪嫉妒,不信三寶,不供養父母師長,後來之世墮落到餓鬼中間,百千萬年都聽不到水和穀的名字,身體如大山,肚腹如深穀,咽喉卻如細針,頭發如刀錐,從頭纏到腳,身體一動,關節象火燒一樣。這種人的饑餓窮苦,比你曆害百千萬倍。”大臣就用這些話回答了天神。
天神又變作一個人,手上腳上戴著鐐銬,頸項上又掛著鐵鎖,身體中生出火焰,周身燒得焦爛,問道:“世上有人比我更痛苦嗎?”君臣全體上下,沒一人能夠回答。大臣又問他父親,父親教他回答:“世間有的人,不孝敬父母,傷害師長,背叛丈夫,誹謗三尊,將來之世墮落進地獄,地獄裏刀山劍樹,火車爐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這樣種種痛苦,無量無邊,不可計數。照這樣比較起來,那痛苦比你厲害百千萬倍。”大臣就照這樣回答了天神。
天神又變作一個女人,容貌端正,超過世上一般的人,又問道:“世上有容貌和我一樣端正的人嗎?”國王和大臣們都默然,沒有人能回答。大臣又問他父親,父親回答說:“世間有的人,敬信三寶,孝順父母,好施舍,能忍辱,精進不懈,守持戒律,將來之世轉生天上,容貌端正無比,勝過你百千萬倍。你要比起他來,就好象瞎眼獼猴。”大臣又用這些話回答了天神。
天神又拿出一根真檀木,形狀方正平直,問道:“這根木頭,哪是樹根的那頭?”國王和大臣們絞盡腦汁,也沒人能回答。大臣又問他父親,父親說:“這很容易就知道。把它扔在水裏,是樹根的那頭必定會往下沉,是樹梢的那頭必定會往上浮。”大臣用這話回答了天神。
天神又牽來兩匹白色的母馬,形狀顏色都沒有區別,問道:“這兩匹馬,哪匹是母,哪匹是子?”君臣們還是沒有人能回答。大臣又問他父親,父親回答說:“把草給馬吃,是母的那匹馬必定會把草讓給是子的那匹馬。”
這樣,天神所有的問題都一一回答了。天神十分高興,送給國王許許多多奇珍異寶,對國王說:“我要保護你的國家,不讓外敵來侵害。”國王聽了這話,十分高興,問這位大臣道:“你回答這些問題,是你自己知道的,還是有人教過你?這次靠了你的才智,我們的國家才獲得安寧。既得到許多珍寶,天神又答應保護我們,這都是你出的力呀。”大臣回答國王說:“這不是臣的智慧。請大王免臣無罪,臣才敢一一說明。國王說:“你今天就是有萬死之罪,我也不會責問你,何況小罪過。”於是大臣報告國王說:“國家過去有命令,不許奉養老人。臣家裏有老父親,不忍心遺棄,所以冒犯王法,把他藏在地下。臣以前那些應答,全是臣父親的智慧,並不是臣出的力。臣隻請求大王允許在國內所有的地方都奉養老人。”
國王心裏高興,稱讚了這位大臣,還親自奉養這位大臣的父親,尊他為老師,說道:“這事對我的國家和所有的人都有好處。這樣的好處,我以前簡直不知道。”國王當即還發布命令,宣告天下:“不許遺棄老人,兒孫們要孝養老人。若有不孝順父母,不尊敬師長的人,定要加以重重懲罰。”
鹿女
過去久遠,無量世時,雪山邊有一仙人仙人:印度古代傳說中的聖人,不是神,但也不是一般的人,常被說成有很大的法力與神通。名提婆延,是婆羅門種。婆羅門法,不生男女,不得生天。此婆羅門,常石上行小便。有精氣流墮石宕。有一雌鹿,來舐小便處,即便有娠。日月滿足,來詣仙人窟下,生一女子,華裹其身,從母胎出,端正殊妙。仙人知是己女,便取畜養。漸漸長大,既能行來,腳蹈地處,皆蓮花出。
婆羅門法,夜恒宿火。偶值一夜,火滅無有,走至他家,欲從乞火。他人見其跡,跡有蓮花,而便語言:“繞我舍七匝,我與汝火。”即繞七匝,得火還歸。
值烏提延王遊獵,見彼人舍,有七重蓮花,怪而問之:“爾舍所以有此蓮花?”即答王言:“山中梵誌女來乞火,彼女足下生此蓮花。尋其腳跡,到仙人所。王見是女,端正殊妙,語仙人言:“與我此女!”便即與之,而語王言:“當生五百王子。”
遂立為夫人,五百婇女中最為上首。王大夫人甚妒鹿女,而作是言:“王今愛重,若生五百子,倍當敬之。”其後不久,生五百卵,盛著篋中。時大夫人,捉五百麵段,以代卵處,即以此篋,封蓋記識,擲恒河中。王問夫人言:“為生何物?”答言:“純生麵段。王言:“仙人妄語!”即下夫人職,更不見王。
時薩耽菩王,在於下流,與諸婇女,遊戲河邊,見此篋來,而作是言:“此篋屬我。”諸婇女言:“王今取筐,我等當取篋中所有。”
遣人取篋。五百夫人,各與一卵。卵自開敷,中有童子,麵目端正。養育長大,各皆有大力士之力,豎五百力士幢。
烏提延王從薩耽菩王常索貢獻。薩耽菩王聞索貢獻,愁憂不樂。諸子白言:“何以愁惱?”王言:“今我處世,為他所淩。”
諸子問言:“為誰所淩?”王言:“烏提延王,而常隨我責貢獻。”
諸子白言:“一切閻浮提王,欲索貢獻,我等能使貢獻於王。王以何故與他貢獻?”
五百力士遂將軍眾,伐烏提延王。烏提延王恐怖而言:“一力士尚不可當,何況五百力士!”便募國內能卻此敵。又複思憶:“彼仙人者,或能解知,作諸方便。”往到仙人所,語仙人言:“國有大難,何由攘卻?”答言:“有怨敵耶?”
王言:“薩耽菩王有五百力士,皆將軍眾,欲來伐我。我今乃至無是力士,與彼作對。知何方計,得卻彼敵?”仙人答言:“汝可還求蓮花夫人,彼能卻敵。”
王言:“彼雲何能卻?”仙人答言:“此五百力士,皆是汝子,蓮花夫人之所生也。汝大夫人,心懷憎嫉,擲彼蓮花所生之子,著河水中。薩耽菩王於河水下頭,按得養育,使令長大王今以蓮花夫人乘大象上,著軍陣前,彼自然當服。”
即如仙人言,還來懺謝蓮花夫人。共懺謝已,莊嚴夫人,著好衣服,乘大白象,著軍陣前。五百力士舉弓欲射,手自然直,不得屈申,生大驚愕。仙人飛來,於虛空中語諸力士:“慎勿舉手!莫生惡心。若生惡心,皆墮地獄!此王及夫人,汝之父母!”
母即按乳,一乳作二百五十歧,皆入諸子口中。即向父母懺悔,自生慚愧,皆得辟支佛辟支佛:又譯作“獨覺佛”。佛教所謂“自覺不從他聞”而得道的佛。王亦自然開悟,亦得辟支佛。
今譯
很久很久以前,雪山邊有一位仙人,名叫提婆延,提婆延出身婆羅門種姓。照婆羅門的規矩,要是不生下孩子,就不得轉生天上。這位婆羅門常常在石頭上小便。他的精氣流墮到石坑裏。有一隻雌鹿來舐了小便的地方,便懷了孕。懷孕的日子一滿,雌鹿來到仙人的洞窟前,生下一個女孩,孩子周身有漂亮的花紋,一生下來,就長得端正美妙。仙人知道這是自己的女兒,便把她收養了下來。女孩漸漸長大,會走路了,每走一步,腳下都生出蓮花。
婆羅門的規矩,夜裏要一直燒著火。偶然有一天夜裏,仙人洞裏的火熄了,這女孩便到鄰近一家人那裏去討火種。那家主人看見了她的腳跡,腳跡上生有蓮花,便對她說:“你繞著我這屋走七圈,我就給你火。”女孩繞屋七圈,得到火,回家了。
恰好那時烏提延王出外打獵,看見這家人住的房屋周圍有七重蓮花,很是奇怪,就問主人:“你這屋怎麼會有這些蓮花?”主人回答國王說:“山中有一位梵誌的女兒來討火,那女孩的腳下就生出這些蓮花。”烏提延王順著腳跡,到了仙人住的地方。他看見這女孩長得端正美妙,就對仙人說:“把這女孩給我吧!”仙人答應了,把鹿女給了烏提延王,對他說:“她會生下五百個王子的。”
烏提延王把這女子立為夫人,在五百婇女中,她的地位最高。可是王的大夫人很嫉妒鹿女,說道:“大王現聲都這樣喜歡她,若是她生了五百個兒子。那就必定加倍看重她了。”過了不久,鹿女果然生產了,可是生下的是五百顆卵,裝在一隻箱裏。大夫人用五百條麵截子,換了這五百顆卵,又把裝著卵的那隻箱子封上蓋好,扔進了恒河中中。烏提延王問大夫人:“鹿女生的是什麼?”大夫人回答說:“全是麵截子。”烏提延王說:“那仙人說話騙人!”於是立刻去掉鹿女夫人的身分,不準再見國王。
恰好那時恒河下遊有一位薩耽菩王,正與婇女們在河邊玩耍,看見這隻箱子順水流下來,就說:“這箱子歸我。”婇女們說:“大王得箱子,我們就得箱子中的東西。”
薩耽菩王叫人把箱子取來。他有五百夫人,就一位夫人給了一顆卵。卵自己破開了,中間有一個小孩,長得麵目端正。國王和夫人們把這五百小孩養育大。每一個孩子長大後都有大力士的氣力,就立起五百力士的大旗。
烏提延王常常向薩耽菩王索取貢獻。薩耽菩王一聽說烏提延王來索取貢獻,就悶悶不樂。兒子們就問國王:“父王為什麼發愁?”薩耽菩王說:“我在這世上,被別人欺負嗬。”
兒子們又問:“誰欺負您了?”薩耽菩王說:“是烏提延王,他常常向我索要貢獻。”
兒子們對薩耽菩王說:“這閻浮提中所有的國王,要想來索取貢獻,我們都能叫他反過來向父王進貢。父王為什麼還得貢獻給他?”
五百力士帶上軍馬,就要討伐烏提延王。烏提延王聽到這事,心裏害怕了:“一個大力士尚且不可抵擋,何況五百個大力士!”烏提延王便在國內到處尋找能夠抵禦敵人的人。他心裏又想起了那位仙人,他想:“這仙人或者能知道用什麼辦法對付那五百力士。”於是他來到仙人住的地方,對仙人說:“國家遇上了大難,您有什麼辦法消除這災難?”仙人說:“你是有怨敵了吧?”
烏提延王說:“薩耽菩王有五百個大力士,都帶上軍馬,要來討伐我。可是我現在沒有這樣的大力土可以對付他們。你知道有什麼辦法可以打退這些敵人嗎?”仙人回答說:“你還是回去請求蓮花夫人吧,她能夠叫敵人退卻。”
國王說:“她怎麼能叫敵人退卻?”仙人回答道:“這五百個大力士,都是你的兒子,是蓮花夫人生的。你那大夫人心裏嫉妒蓮花夫人,就把她生的兒子都扔到了河水中。薩耽菩王在河水下遊接到這些兒子,養育長大。大王現在讓蓮花夫人坐在大象上,然後到軍陣前去,那五百大力士自然會投降。”
烏提延王照著仙人的話,回到宮裏,向蓮花夫人道歉,然後讓蓮花夫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好,坐上大白象,來到兩軍陣前。五百大力士舉起弓,正要放箭,可是每人的手不由自主地就伸直了,彎屈不過來。大力士們十分驚愕。這時仙人從空中飛來,在空中對大力士們喊道:“力士們,小心別動手!莫要生出壞心。若生壞心,你們全會墮入地獄!這國王和夫人就是你們的父母!”
力士們的母親用手按一下兩個乳房,一個乳房噴出二百五十條乳汁,射入五百兒子的口中。五百大力士十分慚愧,立刻向父母懺悔,後來都得到辟支佛果。烏提延王也自然覺悟,也得到了辟支佛果。
摩坷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