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四、雜寶藏經(3 / 3)

難陀王又說:“我現在想問一個問題,我是有常還是無常?請你照我問的意思回答。”那伽斯那反問道:“大王宮中菴婆羅樹上結的果子,是甜的還是酸的?”難陀王說:“我宮中沒有這種樹。你怎麼問我果酸果甜?”那伽斯那說:“我現在也是這樣。一切五蘊,既然都是無我,你怎麼問我是有常還是無常?”

難陀王又問:“在一切地獄裏,刀劍切開人的形體,分作許多處,但是人的命根還是存在,是不是有這回事?”那伽斯那回答說:“這好比女人,吃下餅肉瓜菜,飲食在肚子裏都被消化。但要是肚子裏懷上小孩,初受胎時、如同細微的塵土,為什麼卻越長越大,不會被消化?”難陀王說:“這是因為有業力。”那伽斯那回答說:“在那地獄中間,也是因為有業力,所以命根能夠存在。”

難陀王又問:“太陽在天上,隻有一個,為什麼夏天天氣特別熱,冬天天氣特別冷?夏天白天長,冬天白天短?”那迦斯那回答道:“須彌山有上下兩條道。夏天太陽走的是上道,路程遠,走得慢,照著金山,所以白天長而且天氣炎熱。冬天太陽走的是下道,路程近,走得快,照著大海水,所以白天短而且天氣寒冷。”

諂偽人

一切狡猾諂偽論處詐惑,外狀似直,內懷奸欺,是故智者,應察真偽。如往昔時,有婆羅門,其年既老,娉娶少婦。婦嫌夫老,傍淫不已。欲心既著,誑夫設會,請諸少壯婆羅門等。夫疑有奸,不肯延致。時彼少婦,設種種計,用惑其夫。老婆羅門前婦之子,墜於火中,爾時少婦,眼看使墜,而不捉取。婆羅門言:“兒今墜火,何故不捉?”婦即答言:“我自少來,唯近已夫,不曾捉他其餘男子,雲何卒欲令我捉此男子小兒?”

老婆羅門聞是語已,謂如其言,信明婦故,便於其家,而設大會,集婆羅門。爾時少婦,便共交通。老婆羅門聞是事已,心懷忿恨,即取寶物,盛裹衣裓,棄婦而去。

離舍既遠,於其路中,見一婆羅門,便共為伴。於其日暮,一處共宿。至明清旦,複共前行。離主人舍,漸漸欲遠,彼婆羅門語老婆羅門言:“於昨宿處,有一草葉,著我衣裳。我自少以來,無侵世物。葉著衣來,我甚為愧。欲還草葉,歸彼主人。爾並停住,待我往還。”

老婆羅門聞是語已,深信其言,倍生愛敬,許當住待。彼婆羅門,詐捉草葉,欲還主人,未遠之間,入一溝壑,偃腹而臥。良久乃還,雲以草葉還主人竟。老婆羅門信以為然,倍增愛重。老婆羅門時因便利,洗大小便,即以寶物而用寄之。此人尋後,齎其珍寶,便棄走去。老婆羅門見偷己物,歎惋彼人,又自感傷,憂愁懊惱,惆悵進路。

小複前行,憩一樹下,見一鸛雀,口中銜草銜草:表示和平友好。語諸鳥言:“我等應當共相憐湣,集會一處,而共住止。”爾時諸鳥,皆信其言,而來聚集。時此鸛雀,伺眾鳥等一切行後,就他巢窠,啄卵飲汁,殺他子食。諸鳥將至,更複銜草。眾鳥既還,見有此事,鹹皆瞋責。而此鸛雀,抵言我不。時諸鳥輩,知其諂欺,悉舍而去。

於此樹下,更經少時,見一外道外道:指不信仰佛教,信仰其它宗教的出家人。出家之人,身服納衣,安行徐步,“去去!眾生!”老婆羅門而問之言:“何以並行,口唱‘去去’?”外道言答:“我出家人,憐湣一切,畏傷蟲蟻,是故爾耳。”

時婆羅門,見其出家口吐此言,深生篤信,即時尋逐,往至其家。於其暮宿,語婆羅門:“我須閑靜,以自修心。爾止別屋,於彼而臥。”時婆羅門,熹聞行道,心懷慶悅。

至夜後分,但聞作樂歌舞之聲,便出看之,乃見出家外道住室有一地孔,中出婦女,與共交通。若女人舞,外道彈琴,若外道舞,女人彈琴。見此事已:而自念言:“天下萬物,不問人獸,無一可信者!”說偈言曰:

“不捉他男子,以草還主人,鸛雀詐銜草,外道畏傷蟲,如是諂偽語,都無可信者!”

今譯

一切狡猾,說假話,騙人的人,外表上看起來忠厚,內心裏卻懷著鬼胎,所以聰明人應該辨別真偽。比如從前有一位婆羅門,年紀很老了,卻娶了一個年青的媳婦。媳婦嫌丈夫年紀大,老在外麵偷人。她耽於情欲,就欺騙丈夫,叫她丈夫誤會,要請一些年青的婆羅門到家裏來。丈夫懷疑這中間有奸情,不肯去邀請。這少婦就想出種種辦法來欺騙她的丈夫。老婆羅門前妻的兒子掉在火裏,正好這少婦看見了,就讓他掉進火裏,卻不動手拉一下。老婆羅門問她說:“兒子掉到火裏去,你為什麼不拉他一下?”婦人回答說:“我從小以來,隻挨近自己的丈夫,從來沒有用手拉過其它的男子。你為什麼要叫我去拉這個男孩呢?”

老婆羅門聽了這話,以為她真的是這樣,就信任了她,便在自己家裏設下大會,邀集了一些年青婆羅門。少婦這時就和這些婆羅門私通。老婆羅門知道這件事後,心中又恨又氣取出家中的寶物,裹上衣服,離開婦人,就出門走了。

老婆羅門走了很遠,在路上遇見另一位婆羅門,兩個人就結伴同行。晚上,他們倆住在一起。第二天清早,又一起繼續趕路。他們離開借宿過的主人家,漸漸走得遠了,那位婆羅門忽然對老婆羅門說:“昨天晚上我們住的那位主人家裏的一片草葉沾在我衣裳上了。我從小以來,就沒有侵占過別人一點東西。這草葉沾在我的衣裳上,我很慚愧。我想將這片草葉還給那位主人。你在這兒先停下來等我一下,我歸還了這東西就來。”

老婆羅門聽了這話,信以為真,心裏對他十分敬愛,就答應了他。那婆羅門拿著一片草葉,假裝要去歸還主人,走沒多遠,就跳進一條溝裏,仰躺著休息。隔了好一陣,他才回來,說他已經把草葉還給主人了。老婆羅門信以為真,於是對他更加敬重。這時老婆羅門因為解了便,要去洗一洗,就把他的寶物交給那個波羅門照看一下。那波羅門等他一轉身,就拿上那些寶物,偷偷地走了。老婆羅門發現自己的東西被人偷了,十分感歎,覺得那人真虛偽,自個兒也很傷心,心中憂愁懊惱,隻得悶悶不樂地往前趕路。

走了一陣,他在一棵樹下休息,看見一隻鸛雀,口裏銜著一根草,對鳥兒們說:“我們應該互相疼愛,集合在一個地方,住在一起。”鳥兒們相信了鸛雀的話,都來集合。這時鸛雀等到鳥兒們集合去了,就跑到它們的窩裏,啄破鳥蛋,喝掉蛋汁,還啄死了小鳥。鳥兒們快回來時,它又銜上草。鳥兒回窩來,看見發生了這樣的事,都很生氣。這隻鸛雀隻是不認賬。鳥兒們這才知道鸛雀欺騙了它們,一下全飛走了。

老婆羅門停在這棵樹下,不一會兒,又看見一個外道出家的人,穿著件百納衣,一步一步地慢慢向前走,口裏唱著:“去去!眾生!”老婆羅門問他:“你為什麼一邊走路,口裏還一邊唱著‘去去’?”外道回答說:“我是出家人,憐憫一切眾生,走路害怕傷害了蟲子螞蟻,所以這樣。”

老婆羅門聽外道出家人這樣講,非常相信他的話,立刻就跟著他,到了他的家裏。到了晚上睡覺時,外道對老婆羅門說:“我必須安靜,以便修煉內心。你今晚就自己住另一間屋吧。”老婆羅門心想,這次真正見到了有德行的人,心裏十分高興。

到了後半夜,老婆羅門忽然聽到一陣陣歌舞聲,便出門去看是怎麼同事,才看見出家外道住的屋子裏有一個地道,地道中出來一個女人,和他私通。女人跳舞,外道就彈琴;外道跳舞,女人就彈琴。老婆羅門看見這事,心裏想:“天下萬物,不論是人是獸,真沒一個可以相信!”於是他念了一首偈言:

“不拉小男子,草葉還主人,鸛雀愛和平,外道畏傷蟲,如此虛偽語,全不可相信!”

婆羅門婦

昔有婆羅門,其婦少壯,姿容豔美,欲情深重,誌存淫蕩,以有姑在,不得遂意,密作奸謀,欲傷害姑。詐為孝養,以惑夫意。朝夕恪懃,供給無乏。其夫歡喜,謂其婦言:“爾今供給,得為孝婦,我母投老,得爾之力。”婦答夫言:“今我世供,資養無幾。若得天供,是為願足。頗有妙法,可生天不?”夫答婦言:“婆羅門法,投崖赴火,五熱炙身。行如是事,使得生天。”婦答夫言:“若有是法,姑可生天,受自然供,何必孜孜,受世供養。”

作是語已,夫信其言,便於野田,作大火坑,多積薪柴,極令然熾,乃於坑上,而設大會。扶將老母,招集親黨,婆羅門眾,盡詣會所。鼓樂弦歌,盡歡竟日。賓客既散,獨共母住。夫婦將母,詣火坑所,推母投坑,不顧而走。

時火坑中,有一小磴,母墮磴上,竟不墜火。母尋出坑日已逼暗。按來時跡,欲還向家。路經叢林,所在陰黑,畏懼虎狼羅刹鬼羅刹鬼:見前《百喻經》“羅刹”中注。等,攀上卑樹以避所畏。會值賊人,多偷財寶,群黨相隨,在樹下息。老母畏懼,怖不敢動,不能自製,於樹上咳。賊聞咳聲,謂是惡鬼,舍棄財物,各皆散走。既至天明,老母泰然,無所畏懼,便即下樹,選取財寶,香瓔、珠璣、金釧、耳璫、真奇雜物,滿負向家。

夫婦見母,愕然驚懼,謂是起屍鬼,不敢來近。母即語言:“我死生天,多獲財寶。”而語婦言:“香瓔、珠璣、金釧、耳璫,是汝父母、姑姨、姊妹,用來與汝。由吾老弱,不能多負。語汝使來,恣意當與。”

婦聞姑語,欣然歡喜,求如姑法,投身火坑,而對夫言:“老姑今者,緣投火坑,得此財寶。由其力弱,不能多負。若我去者,必定多得。”夫如其言,為作火坑,投身燋爛,於即永沒。

爾時諸天,而說偈言:

“夫人於尊所,不應生惡意。如婦欲害姑,反自焚滅身。”

今譯

從前有一位婆羅門,他的妻子很年青,姿色豔麗,欲心深重,性情淫蕩,因為有婆母在,所以老是不能為所欲為,就暗地裏設下毒計,想要害她的婆母。她裝作很有孝心的樣子,欺騙她的丈夫。早上晚上,她小小心心地侍候供養她的婆母,使婆母從不覺得缺少什麼。丈夫很高興,對妻子說:“你侍候供養我母親,真是有孝心的媳婦。我母親年紀老了,全仗著有你。”妻子回答丈夫說:“我隻能在她在世時供養她,這也沒有多少可供養的。要是能得到天供養,願望才能滿足。你有沒有個好辦法,可以叫人轉生到天上?”丈夫回答說:“婆羅門的辦法是跳岩或者投火。要是這樣做了,就可以轉生到天上。”妻子說:“真有這樣的辦法,婆婆可以轉生天上,受自然的供養,那何必又勞神費力,受世間的供養?”

丈夫聽妻子這樣說,相信了她的話,便在野外挖了一個大火坑,坑裏堆積了許多木柴,把火點燃燒旺,就在坑上麵舉設大會。他扶著老母親,又邀請了親戚和許多婆羅門,一起來到大會舉行的地方。大家唱歌跳舞,從早到晚,盡情歡樂了一天。賓客散了後,隻留下了他們倆和母親。夫妻倆領著母親,來到火坑邊,將母親推下坑去,然後頭也不回地走了。

火坑裏有一級小梯坎,母親剛好掉在那梯坎上,竟然沒有掉進火中。等母親從坑裏爬出來,天色已經快黑了。母親照著來時的腳跡,打算回家。中途經過一座樹林,樹林裏十分黑暗,母親害怕虎、狼、羅刹鬼等,就爬上一棵矮樹,想躲避一下。恰好這時有一群強盜,偷了許多財寶,來到樹下歇氣。老母親膽小,嚇得動也不敢動,可是卻忍不住在樹上咳了一聲。強盜們聽到咳嗽聲,,以為是惡鬼,丟掉財物,各自逃走。到了天亮,母親膽子壯起來,沒什麼可害怕的了,便爬下樹,在財寶中選了一些香瓔珞、珍珠,金釧、耳璫以及其它各種珍奇物品,滿載回家。

婆羅門夫婦倆看見母親回來,又驚奇,又害怕,以為是起屍鬼,不敢走上前來。母親說:“我死了後,轉生到天上得到很多財寶。”又對媳婦說:“香瓔珞,珍珠、金釧、耳璫,是你父母、姑姨、姊妹帶給你的。可是因為我年老體弱,拿不了多少。他們讓我帶信給你,叫你自己去,你要多少就給多少。”

妻子聽了婆母這話,十分高興,決定照著婆母那樣,投,身火坑,對丈夫說:“婆婆就是因為投進火坑,得到了這些財寶。隻是因為她氣力太小,拿不了多少。要是我去,必定會得到許多。”丈夫照著她的話,準備好火坑,把她投了下去,她立刻就被燒死了。

這時天神們說偈言道:

“世人對長輩,不應生惡心。如婦欲害姑,反自焚滅身!”

烏鴉與貓頭鷹

昔有鳥梟,共相怨憎。烏待晝日,知梟無見,踏殺群梟,噉食其肉。梟便於夜,知烏眼暗,複啄群鳥,開穿其腸,亦複噉食。畏晝畏夜,無有竟已。

時群烏中。有一智烏,語眾烏言:“已為怨憎,不可救解,終相誅滅,勢不兩全。宜作方便,殄滅諸梟,然後我等,可得歡樂。若其不爾,終為所敗。”眾烏答言:“如汝所說,當作何方,得滅仇賊?”智烏答言:“爾等眾烏,但共啄我,拔我毛羽,啄破我頭,我當設計,要令殄滅。”

即如其言。憔悴形容,向梟穴外,而自悲鳴。梟聞聲已,便出語言:“今爾何故,破傷頭腦,毛羽毀落,來至我所?悲聲極苦,欲何所說?”烏語梟言:“眾烏仇我,不得生話。故來相投,以避怨惡。”

時梟憐湣,欲存養畜。眾梟皆言:“此是怨家,不可親近,何緣養畜,以長怨敵?”時梟答言:“今以困苦,來見投造,一身孤單,竟何能為?”

遂便畜養,給與殘肉。日月轉久,毛羽平複。烏詐歡喜,微作方計,銜幹樹枝,並諸草木,著梟穴中,似如報恩。梟語烏言:“何用是為?”烏即答言:“孔穴之中,純是冷石,用此草本,以禦風寒。”

梟以為爾,默然不答。而烏於是即求守孔穴,詐給使令,用報恩養。時會暴雪,寒氣猛盛,眾梟率爾來集孔中。烏得其便,尋生歡喜。銜牧牛火,用燒梟孔,眾梟一時於是殄滅。

爾時諸天說偈言曰:

“諸有宿嫌處,不應生體信。如烏詐托善,焚滅眾梟身!”

今譯

從前有一群烏鴉和一群貓頭鷹,兩群鳥結下了怨仇。白天,烏鴉知道貓頭鷹眼睛看不見,就衝進貓頭鷹群中,殺死貓頭鷹,吃它們的肉。到了夜裏,貓頭鷹知道烏鴉跟睛看不見,又啄死烏鴉,開胸破腹,吃它們的肚腸。這樣,一個怕白天,一個怕夜晚,竟然沒有個終結。

烏鴉群裏有一隻聰明的烏鴉,對烏鴉們說:“我們和貓頭鷹,已經結成了怨敵,沒法和解,最早不是我們消滅它們,就是它們消滅我們,勢不兩全。我們應該想一個辦法,消滅貓頭鷹,然後我們才可以得到歡樂。如果不這樣,我們最後會被它們打敗的。”烏鴉們說:“照你這樣說,有什麼辦法,能消滅我們的仇敵呢?”這隻聰明的烏鴉說:“你們各位烏鴉,一起來啄我,拔掉我的羽毛,啄破我的頭,我就會想出辦法,叫敵人滅亡。”

烏鴉們於是就照著它說的做了。這隻烏鴉形容憔悴、飛到一隻貓頭鷹的巢穴外邊,自個兒哀聲叫喚。貓頭鷹聽到烏,鴉的叫聲,出來問它:“你今天頭破血流,羽毛也掉了,跑到我們這兒來,是為什麼?你叫得這麼淒慘,想說些什麼?”烏鴉對貓頭鷹說:“烏鴉們都恨我,我沒法活下去了。為了躲避仇人們,我隻好來投奔你。”

這隻貓頭鷹可憐它,想把它收留下來。其它的貓頭鷹說:“這是我們的仇敵,不可親近。你怎麼能收留它,幫助我們的仇敵呢?”這隻貓頭鷹回答說:“它現在遭遇到困難,才來投奔我,它孤單一身,能幹得了什麼?”

於是這貓頭鷹就留下了這隻烏鴉,每天給它一些剩肉吃。日子一長,烏鴉的羽毛漸漸長複原了。烏鴉裝作很高興,悄悄打起主意,從外麵銜來一些幹樹枝和各種幹草,放在貓頭鷹的巢裏,好象是要報答貓頭鷹的恩情。貓頭鷹問烏鴉:“這幹樹枝和草拿來作什麼?”烏鴉回答說:“這巢穴裏全是冰冷的石頭,這些草木可以用來抵禦風寒。”

貓頭鷹沒說話,以為真是這樣。於是烏鴉又要求留在巢穴裏,假說要侍候貓頭鷹,報答它的恩情。一天,天下大雪,寒氣猛烈貓頭鷹們都集合在巢穴裏。烏鴉一看機會到了,非常高興。它從牧牛人那裏銜來火種,燒著了貓頭鷹的巢穴,這群貓頭鷹一下全被燒死了。

這時天神們說偈言道:

“所有的怨敵,不應該相信。如烏鴉狡詐,燒死貓頭鷹!”

婢女與羊

昔有一婢,稟性廉謹。常為主人,曲炒麥豆。時主人家,有一羯羝,伺空逐便,噉食麥豆。鬥量折損,為主所瞋。信已不取,皆由羊噉。緣是之故,婢常因嫌,每以杖捶,用打羯羝。羝亦含怒,未觝觸婢。如此相犯,前後非一。

婢因一日,空手取火。羊見無杖,直來觸婢。婢緣急故,用所取火,著羊脊上。羊得火熱,所在觸突,焚燒村人。延及山野。於時山中五百獼猴,火來熾盛,不及避走,即皆一時被火燒死。

諸天見已,而說偈言:

“嗔恚鬥諍問,不應於中止。羝羊共婢鬥,村人獼猴死。”

今譯

從前有一個女婢,為人廉潔謹慎。她常常為主人炒麥豆。主人家有一隻公羊,一有機會就偷吃麥豆。麥豆的數量少了,主人就責怪她。她得不到主人的信任,完全是因為這隻羊偷吃了麥豆。因為恨這隻公羊,女婢常常用棍子打它。公羊心裏也冒火,就用角來抵這女婢。一羊一人,兩個互相爭鬥,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一天,女婢空著手去取火。公羊看見她手裏沒有棍子,便直衝衝地用角來抵女婢。女婢一急,把手裏剛取到的火放在羊背上。羊被火燒得背上發熱,橫衝直撞。大火燒著了整個村子燒死了村裏的人,又漫延到山上。當時山中有五百獼猴,火勢來得猛烈,獼猴來不及躲避,一下子也全被大火燒死了。

天神們看見這件事,說偈言道:

“兩相爭鬥問,不應於中止。公羊與婢鬥,村人獼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