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愚經》全稱《賢愚因緣經》,原書十三卷,北魏時涼州僧人慧覺等譯。“賢”指賢人、賢聖;“愚”指愚人。書名的意思就是:關於賢聖凡愚的種種因緣故事。原書共有六十九品,每品有一個或幾個故事,我們這裏選譯了九個。“長者檀若世質”譴責了背信棄義的商人和徇私枉法的長者檀若世質。“兒媳婦毗舍利”讚揚了婦女的聰明能幹。“檀彌離”不禁使我們聯想起《世說新語》中王愷與石祟炫富鬥豪的場麵。“太子迦良那伽梨”講的兩兄弟一起入海采寶,哥哥被弟弟陷害的曲折遭遇。“檀膩”講一個聰明的國王怎樣斷案,其中有個情節與《聖經》中所羅門王斷案的故事略有些相似。我國元代李行道的雜劇《包侍製智勘灰闌記》中的一個主要故事情節看來也是從這裏來的。“屍毗王救鴿”和“王子摩訶薩埵”宗教宣傳的味道比較濃,但因為這是兩個在佛經中多次出現的故事,流傳很廣,佛教壁畫中常常可以看到,所以我們也把它們選譯在這裏。
屍毗王救鴿
過去久遠,何僧祇劫阿僧祗劫:梵文音譯詞,意思是“無數劫”,形容很久很久以前。於閻浮提,作大國王,名曰屍毗。王所住城號提婆拔提,豐樂無極。時屍毗王主閻浮提八萬四千諸小國土,六萬山川,八千億聚落。王有二萬夫人婇女,五百太子,一萬大臣。行大慈悲,矜及一切。
時天帝釋天帝釋:印度神話中的天老爺。又稱“因陀羅”。五德離身,其命將終,愁憒不樂。毗首羯摩毗首羯摩:印度神話中的工匠之神,天帝釋的大臣。見其如是,即前白言:“何為慷慨,麵有愁色?”
帝釋報言:“吾將終矣,死證已現。如今世間,佛法已滅,亦複無有諸大菩薩,我心不知何所歸依,是以愁耳。”
毗首羯摩白天帝言:“今閻浮提有大國王,行菩薩道,名曰屍毗,誌固精進,必成佛道。宜往投歸,必能複護,解救危厄。”
天帝複白:“若是菩薩,當先試之,為到誠不。汝化為鴿,我變作鷹,急迫汝後,相逐俱詣彼大王坐所,便求擁護。從此試之,足知真偽。”
毗首羯摩複答天帝:“菩薩大人,不宜加苦,正應供養,不須以此難事逼也。”
爾時帝釋便說偈言:
“我亦非惡心,如賓金應試,以此試菩薩,知為至誠不。”
說是偈已,毗首羯摩自化為鴿,帝釋作鷹,急追鴿後,臨欲捉食。時鴿惶怖,飛趣大王,入王腋下,歸命於王。鷹尋後至,立於殿前,語大王言:“今此鴿者,是我之食,來在王邊。宜速還我,我饑甚急。”
屍毗王言:“吾本誓願,當度一切。此來依我,終不與汝。”
鷹複言曰:“大王今者雲度一切,若斷我食,命不得濟。如我之類,非一切耶?”
王時報言:“若與餘肉,汝能食不?”
鷹即言曰:“唯得新殺熱肉,我乃食之。”
王複念曰:“今求新殺熱肉者,害一救一,於理無益。”內自思惟,惟除我身,其餘有命,皆自護惜。即取利刀,自割股肉,持用與鷹,貿此鴿命。
鷹報王日:“王為施主,等視一切。我雖小鳥,理無偏枉。若欲以肉貿此鴿者,宜稱使停。”
王敕左右,疾取稱來,以鉤鉤中,兩頭施盤,即時取鴿,安著一頭,所割身肉,以著一頭。割股肉盡,故輕於鴿。複割兩臂兩脅。身肉都盡,故不等鴿。爾時大王舉身自起,欲上稱盤,氣力不接,失跨墮地,悶無所覺,良久乃穌。自責其心:“我從久遠,為汝所困,輪回三界三界:佛教把世界劃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個部分,稱為“三界”,認為處在其中便不能脫離生死輪回。酸毒備嚐,未曾為福。今是精進立行之時,非懈怠時也!”
種種責己,自強起立,得上稱盤,心中歡喜,自以為善,是時天地六種震動,諸天宮殿皆悉傾搖。乃至色界諸天同時來下,於虛空中見於菩薩行於難行,傷壞軀體,心期大法,不顧身命。各共啼哭,淚如盛雨。又雨天華,而以供養。爾時帝釋還複本形,住在王前,語大王曰:“今作如是難及之行,欲求何等?汝今欲求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印度傳說中人間最偉大的帝王。帝釋,梵王,三界之中,欲求何等?”
菩薩答言:“我所求者,不期三界尊榮之樂。所作福報,欲求佛道。”
天帝複言:“汝今壞身,乃徹骨髓,寧有悔恨意耶?”王言:“無也。”
天帝複曰:“雖言無悔,誰能知之?我觀汝身戰掉不停,言氣斷絕。言無悔恨,以何為證?”
王即立誓:“我從始來,乃至於今,無有悔恨大如毛發。我所求願,必當果獲。至誠不虛如我言者,今吾身體即當平複!”
作誓已訖,身便平複,位勝於前。天及世人,歎未曾有,歡喜踴躍,不能自勝。
屍毗王者,今佛身是也。世尊往昔為於眾生不顧身命,乃至如是。
今譯
很久很久以前,在閻浮提洲,有一位名叫屍毗的大國王。他住在一座叫做提婆拔提的城裏,城裏的人無限富裕快樂。屍毗王主管著閻浮提洲八萬四千個小國,六萬處山川,八千億個村莊。他有二萬位夫人婇女,五百位太子,一萬大臣。他非常慈悲,憐憫一切眾生。
那時,天帝釋五德離身。生命將盡,因此心裏悶悶不樂。毗首羯摩看見天帝釋這樣,便上前問道:“你為什麼感慨歎氣,麵有愁色?”
天帝釋回答道:“我的生命將盡,死亡的征兆已經出現了。現今世界上佛法已經消滅,也再沒有大菩薩們,我的心不知道歸依於誰,所以發愁。”
毗首羯摩對天帝釋說:“閻浮提洲現在有一位大國王,實踐菩薩的行為,他名叫屍毗,意誌堅強,精進不懈,將來必定能成佛。你應該去投歸他。他一定能保護你,解救你的危難。”
天帝釋又說:“他若是位菩薩,我們應當先試一試是不是真的。你變作一隻鴿子,我變作一隻鷹,我在後麵緊緊追趕你,一起飛到那位大王的座位跟前,你去求他保護。這樣一試,就可以知道他的真假。”
毗首羯摩對天帝釋說:“對菩薩大人,不該加苦於他,我們應該供養,不要用這種事去難為逼迫他。”
這時天帝釋便說偈言道:
“我本無惡心,如火試真金;以此試菩薩,真假始分明。”
天帝釋說完偈言,毗首揭摩就變作一隻鴿子,天帝釋就變作一隻鷹,緊緊追在鴿的後麵,要捉住鴿吃掉。鴿子驚慌害怕,飛到屍毗大王跟前,鑽進他的腋下,求他保護。鷹跟著飛來,停在大殿前,對屍毗大王說,”這隻鴿子現在是我的食物,飛到了大王的身邊。大王趕快還我,我現在餓得厲害。”
屍毗王說:“我發過誓,要救度一切眾生。這隻鴿子來求我保護,我不能把它給你。”
鷹又說道:“大王今天說要救度一切眾生,要是斷絕了我口中的食物,我也活不了。難道象我這樣的鳥類就不屬於一切眾生了?”
屍毗王回答說:“要是給你另外的肉,你能吃不?”鷹回答說:“隻有新殺的熱肉,我才吃。”
屍毗王心裏想:“我若是給它找新殺的熱肉,救了這一個,又得害死另一個。這沒有好處。”他想來想去,覺得其餘有生命的動物都愛惜自己的生命,隻有自己身上的肉才能給鷹。屍毗王便拿出利刀,割下自己腿上的一塊肉,遞給鷹,用這塊肉換鴿的命。
鷹又對屍毗王說:“大王是施主,對一切眾生都平等看。我雖然是隻小鳥,也不應該有偏心。大王要是想用這肉來換這隻鴿,應該用秤稱量,使肉和鴿相等。”
屍毗王便命令左右的人馬上把秤拿來,用鐵鉤鉤在中間,兩頭掛上盤子,將鴿放在一頭的盤裏,又將身上到下的肉放在另一頭的盤裏.可是他腿上的肉都割盡了,肉還是比鴿輕.又割兩臂兩脅上的肉。身上的肉割完了,肉還是沒有鴿那樣重。屍毗大王便站起身來,要爬上秤盤,氣力不濟,失足倒在地上,沒有知覺,好久才蘇醒過來。他責備自己道:“我很久以來,就為你所困,在三界中輪回,嚐盡了種種痛苦,沒有做過有福德的事。今天正是應該努力的時候,千萬不能懈怠!”
他反複責備自己,使勁站立起來,登上秤盤,十分高興,覺得自己做了善事。這時天地一下發出六種震動,天神們的宮殿全都搖動起來。色界的天神們同時下來,在天空中看見菩薩損傷自己的軀體,不顧性命,為獲得大法,做出了這樣難得的事。天神們紛紛哭泣起來,眼淚如同大雨。又從天上撒下天花,獻給屍毗大王。這時天帝釋回複原形,站在屍毗大王麵前,對屍毗王說:“你今天做出了這樣難得的事,你要想得到什麼?你想作轉輪聖王?還是作天帝釋?還是作梵王?三界之中,你想作什麼?”
屍毗王回答道:“我不希求三界中的尊榮。我做好事,獲得福報,是想成佛。”
天帝釋又說:“你損壞身體,痛徹骨髓,現在有悔恨的意思嗎?”
屍毗王回答道:“沒有。”
天帝釋說:“你說你不悔恨,誰知道是真是假?我看你全身顫抖不停,氣息斷絕,話都快說不出來了。說不後悔,用什麼證明?”
屍毗王便發誓道:“我從開始到現在,沒有一絲兒的悔恨。我要求的願望,必定會獲得果報。如果我的心意如我所說,誠實不虛,那就讓我的身體立刻平複如初!”
屍毗王話一說完,身體立刻平複,比以前更美好。天神們和凡人們歡喜踴躍,不能自勝,讚歎這從未有過的事。
屍毗王就是今天的佛身。佛過去為了眾生不顧身命,就是這樣的嗬。
王子摩訶薩攝
乃往久遠,阿僧祗劫,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曰摩訶羅檀那,秦言秦言:意思是漢澤。秦指十六國中的西秦或後秦,秦言即漢宣,時代不同,又可稱“晉言”、“唐言”等。大寶,典領小國,凡有五千。王有三子,其第一者名摩訶富那寧,次名摩訶薩婆,秦言大天,次名摩訶薩埵。此小子者,少小行慈,矜憫一切,猶如赤子。爾時大王、與諸群臣夫人太子,出外遊觀。時王疲懈,小住休息。其王三子,共遊林間,見有一虎,適乳二子,饑餓逼切,欲還食之。其王小子語二兄曰:“今此虎者,酸苦極理:羸瘦垂死,如複初乳,我觀其誌,欲自噉子。”
二兄答言:“如汝所雲。”
弟複問兄:“此虎今者,當複何食?”
二兄報曰:“若得新殺熱血肉者,乃可其意。”
又複問曰:“今頗有人,能辦斯事,救此生命,令得存不?”
二兄答言:“是為難事。”
時王小子內自思惟:“我於久遠生死之中,捐身無數。唐舍軀命,或為貪欲,或為瞋恚,或為愚癡,未曾為法法:指佛法。今遭福田福田:比喻行善積福如種田,將得收獲。此身何在?”設計已定,複共前行。前行未遠,白二兄言:“兄等且去。我有私緣,比爾隨後。”作是語已,疾從本經,至於虎所。投身虎前,餓虎口噤,不能得食。爾時太子,自取利木,刺身出血。虎得舐之,其口乃開,即噉身肉。
二兄待之,經久不還,尋跡推覓,憶其先心,必能至彼喂於餓虎。追到岸邊,見摩訶薩埵死在虎前,虎已食之,血肉塗漫。自撲墮地,氣絕而死,經於久時,乃還穌活,啼哭宛轉,迷憒悶絕,而複還穌。
夫人眠睡,夢有三鴿,共戲林野,鷹卒捉得其小者食。覺已驚怖,向王說之:“我聞諺語,鴿,子孫者也。今亡小鴿,我所愛兒,必有不祥。”即時遣人,四出求覓。夫久之間,二兒已到。父母問言:“我所愛子,今為何在?”
二兒哽噎,隔塞斷絕,不能出聲,經於久時,乃複出言:“虎已食之!”
父母聞此,躃地悶絕,而無所覺,良久乃穌。即與二兒、夫人、婇女,馳奔至彼死屍之處。爾時餓虎食肉已盡,唯有骸骨狼藉在地。母扶其頭,父捉其手,哀號悶絕,絕而複穌,如是經久時。
摩訶薩埵命終之後,生兜率天兜率天:佛教所說的天界之一,彌勒佛住在這兒。即自生念:“我因何行,來受此報?”天眼徹視,遍觀五趣五趣:佛教所說的眾生生死輪回的五種境界,它們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天。見前死屍故在山間,父母悲掉,纏綿痛毒。憐其愚惑:“啼泣過甚,或能於此喪失身命,我今當往,諫喻彼意。”即從天下,往於空中,種種言辭,解諫父母。父母仰問:“汝是何神?願見告示。”
天尋報曰:“我是王子摩訶薩埵。我由舍身濟虎餓乏,生兜率天。大王當知,有法歸無,生必有終,惡墮地獄,為善生天。生死常塗,今者何獨沒於憂愁煩惱之海,不自覺悟,勤修眾善?”
父母報言:“汝行大慈,矜及一切,舍我取終。吾心念汝,荒塞寸絕,我苦難計。汝修大慈,那得如是!”
於時天人複以種種妙善偈句,報謝父母。父母於是小得惺悟。作七寶函,盛骨著中。葬埋畢訖,於上起塔。天即化去。王及大眾還自歸宮。
佛告阿難:“爾時大王摩訶羅檀那者,豈異人乎,今我父王閱頭檀是。時王夫人,我母摩訶摩耶是。爾時摩訶富那寧者,今彌勒是。第二太子摩訶提婆者,今婆修蜜多羅是。爾時太子摩訶薩埵豈異人乎,我身是也。”
今譯
很久很久以前,在這閻浮提洲,有一位大國王,名收摩訶檀那,意思是大寶,統領著五千個小國。這位國王有三個兒子:第一位王子名叫摩訶富那寧,第二位王子名叫摩訶提婆,意思是大天,第三位王子名叫摩訶薩埵。這小的一位王子從小就心地慈善,愛憐一切眾生,如同赤子。一次,大寶大王帶著群臣、夫人、王子一起出城遊玩。國王倦了,停下來休息。三位王子一起到樹林裏玩耍,看見一隻老虎,正在喂兩隻小虎吃奶,那老虎饑餓不堪,似乎連兩隻小老虎都要吃掉。小王子對兩位哥哥說:“這隻老虎很痛苦,瘦弱得快死了,又在喂奶,我看它好像要想吃掉它自己的兒子。”
兩位哥哥回答說:“是好象象你說的那樣。”
弟弟又問哥哥說:“這老虎現在應該吃點什麼?”
兩位哥哥說:“它要能得到新殺的熱血肉,才合它的意。”
弟弟又問:“救它的命,讓它活下去,這事有人能辦得到嗎?”
兩位哥哥回答說:“這可是件難做的事。”
小王子心裏想:“我前世生死輪回,這身體獻出過不知多少次。或者因為貪欲,或者因為怒,或者因為愚蠢,我舍棄過這軀體和生命,可從來還沒有為了法這樣做過。今天遇著這積福的機會,為什麼不把這身體獻出去?”考慮好後,他便和哥哥一起往前走。走不多遠,他對兩位哥哥說:“哥哥,你們先去。我有點事,跟著就來。”說完這話,就很快地從來的路回到老虎那兒。他投身虎前,可是那老虎餓得連口都張不開了,沒法吃東西。他便自己找來尖利的木頭,刺破身體,讓血流出來。老虎舐著血,口慢慢張開,才開始吃他身上的肉。
兩位哥哥等很久了,不見弟弟回來,順著腳跡往回尋找,又想起弟弟先前流露出的意思,想他必定是到餓虎那兒,喂餓虎去了。兩位哥哥追到那兒,看見摩訶薩埵死在老虎麵前,老虎已經把他吃了,滿地都是血肉。哥哥撲倒在地,傷心得昏了過去,隔了許久,才蘇醒過來,大聲哭泣,又昏過去,然後又醒過來。
這時國王的夫人在睡覺,夢見三隻鴿子,一起在樹林裏嬉戲,一隻老鷹突然捉住小的一隻鴿子吃掉了。夫人醒來,心裏覺得害怕,把這事告訴了國王,說:“我聽諺語講,鴿子就是兒孫。這小鴿子死了,我有愛兒必有不吉祥的事。”國王立刻派人四處尋找三個兒子。不一會兒,大的兩個兒子回來了,父親問他們道:“我心愛的小兒子現在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