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五、賢愚經1(3 / 3)

時此估客長者,複與餘賈,續複入海。獲大珍寶,安隱吉還。心自念言:‘彼長者子,前雖見我,不從我債。我舉錢時,此人幼稚,或能不憶。或以我前窮,故不債耶?今當試之。’

即嚴好馬,眾寶服飾,寶衣乘馬入市。長者子見服乘如是,心念:‘此入似還有財,當試從債。’即遣人語言:‘汝負我錢,今可見償。’答言:‘可爾,當思宜了。’

估客自念:‘所舉頓大,重生累息,無由可畢。當作一策。乃可了耳。’即持一寶珠,到平事婦所,白言:‘夫人,我本從屍羅世質舉少錢財,其子來從我債。今上一珠,價直十萬。若從我債,可囑平事莫為明人。’

其婦答言:‘長者誠信,必不肯爾。為當試語。’即受其珠。

平事暮歸,即便具白。長者答言:‘何有是事?以我忠信不妄語故,故王立我為國平事。若一妄言,此事不可。’

明,估客來。具告情狀,即還其珠。時估客子,更上一珠,價直二十萬,複往白言:‘願使囑及。此既小事,但作一言,得三十萬。彼若得勝,雖複侄兒,無一錢分。此理可通。’

爾時女人,貪愛寶珠,即分受之。暮更白夫:‘昨日所白,事亦可通中,願必在意。’

長者答言:‘絕無此裏。我以可信,得為平事。若一妄語,現在當為在所不信,後世當受無量劫苦。’

爾時長者,有一男兒,猶未能行。其婦泣曰:‘我今與汝,共為夫妻,若有死事,猶望不違。囑此小事,直作一言,而不相從,我用活為?若不見隨,我先殺兒,然後自殺!’

長者聞此,譬如人噎,既不得咽,亦不得吐,自念:‘我唯有此一子,若其當死,財無所付。若從是語,今則不為人所信用,將來當受無量苦惱。’迫蹴不已,即便可之。其婦歡喜,語估客言:‘長者已許。’

估客聞之,欣悅還家,嚴一大象。眾生莊校,著大寶衣,乘像入市。長者子見,心喜念言:‘是人必富,服乘乃爾。我得財矣。’即往語曰:‘薩薄當知,先所負錢,今宜見償。’

估客驚言:‘我都不憶,何時負君?若相負者,明人是誰?’

長者子言:‘若幹日月,我父及我,手付汝錢,平事為我明人。何緣言不?’

估客子言:‘我今不念。苟有事實,當還相償。’

尋共相將,至平事所。長者子言:‘此人往日親從我你舉若幹錢,伯為明人,我時亦見,事為爾不?’

答言:‘不知。’

其侄驚曰:‘伯父爾時,審不見聞,不作是語,此事可爾,不以手足,指是財耶?’

答言:‘不爾。’

侄子恚曰:‘以伯忠良,王令平事,國人信用。我親弟子,非法猶爾,況於外人,枉者豈少?此之虛實,後世自知!’”

佛告長者:“欲知爾時平事長者,今曼慈毗梨,無有耳目,渾沌者是。由於爾時一妄語故,墮大地獄,多受苦毒,從地獄出,五百世中常受渾沌之身。由於爾時好布施故,常生豪富,得為財主。”

今譯

我是這樣聽來的:有一個時候,佛住在舍衛國祇陀精舍,給比丘們說法。那時舍衛國裏有一位大長者,家裏財富無量,有金銀七寶、象馬牛羊、男奴女婢,倉庫裏的財物都堆滿了。他沒有兒子,隻有五個女兒,都生得相貌端正,十分聰明。他的妻子又懷了孕,可是他卻死了。那時舍衛國有條法律,誰要是死了,家裏又沒有兒子,所有的財產就要收歸官府。於是國王派了大臣,把這位長者的財產都登記成冊,馬上要收歸官有。長者的女兒們心裏想:“我們母親懷了孕,不知道會生男還是生女。如果還是生個女兒,財產應該歸國王。如果生個兒子,那就該是這財產的主人。”這樣想了後,女兒們就前去見國王,對國王說:“我們父親死了,因為沒有兒子,所以財產應該歸大王。但是我們母親現在懷了孕,是男是女,還得等生下來才知道。要是生下女兒,沒收財產不遲。要是生個男兒,就該是財產的主人。”

舍衛國那時的國王是波斯匿王,執法很公正,就答應了長者女兒們的要求。不久,她們的母親懷滿了月,生下一個孩子。這孩子周身渾渾沌沌,沒有耳朵,沒有眼睛,有口,但沒有舌,還沒有手和腳,但是卻有男根。取了個名字叫曼慈毗梨。

長者的女兒們把這事報告了波斯匿王,問該怎麼辦。波斯匿王聽了,心裏想:“要作財主,不是靠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手和腳,隻要是個男的,就能作財主。這個小孩有男根,就該繼承父親的財產。”於是波斯匿王對長者的女兒們說:“你父親的財產,歸你們的弟弟,我不沒收了。”

長者的大女兒那時嫁了人。她到了丈夫家,侍候丈夫非常謙卑恭謹,拂拭床褥,供設飲食,迎來送去,拜起問訊,就好象女婢侍候主人一樣。鄰近有位長者,看見她這樣,有些奇怪,就問她:“夫婦之道,家家都有,你為什麼獨獨要象這樣?”

大女兒回答說:“我父親有無數的家產,他一死,雖然有五個女兒,財產還是得歸國王。恰好這時我母親生了一個弟弟。我弟弟雖然沒有眼睛、耳朵、舌頭和手腳,但是有男根,就能當財主。所以說女兒雖多,卻不如男兒一個。所以我才這樣。”

長者聽了這話,覺得這事有些奇怪,就和這大女兒一起到佛那裏去,對佛說:“世尊,那位長者的兒子是因為什麼原因,沒有眼睛、耳朵、舌頭和手腳,投生到這富人家裏,作了財主?”

佛對長者說:“問得好:你們仔細聽著,好好地想,我告訴你們。”

長者說:“好!我們很高興聽。”

佛就說道:“從前,有兄弟二人,都是大長者。哥哥叫檀若世質,弟弟叫屍羅世質。哥哥從小就很誠實,又喜歡布施,常常救濟窮人,因此舉國的人都稱讚他。國王任命他作國裏的平事,凡是有人因為借錢借物發生了爭執,都由他裁定。那時這個國家的規矩,借錢借物不要文書,都到平事檀若世質那裏,讓他作證人。那時有一位商人,要入海經商,從弟弟屍羅世質那裏借了很多錢,作經商的用費。這位弟弟長者隻有一個兒子,年紀還幼小,就帶著他的兒子和他要借給那商人的錢,到了作平事的哥哥那兒,對哥哥說:‘哥哥,這位商人向我借錢,入海回來還我,應該還我多少多少。哥哥你是證人。我要是死了,你就作證,還給我兒子。’平事哥哥用手指著錢,就這樣答應了。

沒有多久,弟弟長者就去世了。那位商入乘船入海,遇上風浪,打壞了船。商人抓住一塊船板,才逃得性命,回了國。弟弟的兒子聽說這商人船沉了,空著雙手一個人回來,雖然看見了他,但心裏想:‘他雖然欠我的債,但現在窮得一無所有,怎麼能還我呢?等他有了錢,我再要他還。’

這位商人回來後,又與一些商人一起,重新入海。這一次獲得許多珍寶,平安地回來了。他心裏想:‘那位長者的兒子,上次雖然看見了我,沒向我討債。我向他父親借錢的時候,他還幼小,恐怕記不得這事了。或者是他上次以為我窮,所以沒要我還他錢?我應該試探他一下。’

商人備下一匹好馬,穿上好衣裳,衣裳上裝飾著各種珠寶,來到街市上。屍羅世質長者的兒子看見他騎著好馬,穿戴富貴的模樣,心裏想:‘這入好象還有錢,我應該去試一試,要他還我錢。’長者兒子就派人對商人說:‘你欠我的錢,現在可以還我了。’商人回答說:‘可以,我正想著還呢。’

但是這商人轉念又想:‘我借的這筆錢,數目不小,連本帶利,一下還還不清。我得想個計策,才了結得了。’商人就拿上一顆寶珠,到那位平事的妻子那兒,對平事妻子說:‘夫人,我早先從屍羅世質那裏借了一點錢,他兒子要向我討還。我送您一顆寶珠,價值十萬錢。要是他兒子來向我要債時,您囑咐平事不要給他作證人。’

平事的妻子說:‘我丈夫誠實,又講信用,必定不肯做這種事。我試一試給他說吧。’就收下了商人送的寶珠。

晚上,平事回家來,妻子把這事給平事說了。平事長者回答說:‘這事絕對不可以。因為我誠實,不說假話,國王才立我作國裏的平事。我要是一說假話,這就不行了。’

第二天,商人又來了。平事妻子把平事的話告訴了商人,把寶珠還給了他。商人又拿出一顆寶珠,價值二十萬錢,又到平事家裏,對平事妻子說:‘請您還是再給平事說一說吧。這是件小事,隻要他一句話,就可以得到三十萬錢。屍羅世質的兒子要是勝了,雖然是您們的侄兒,一個錢也不會分給您們。這道理能說得通。’

這女人貪心,喜愛這寶珠,就收下了寶珠。晚上,她又對丈夫說:‘昨天說的那事,是辦得通的,你一定記在心上。’

平事長者回答說:‘這事絕無道理。我就是因為大家相信我,才當了平事。要是說一句假話,這一輩子誰也不會再相信我了,下一輩子還得受無量的痛苦。’

長者有一個兒子,那時還不能走路。妻子哭著說道:‘我現在和你是夫妻,就是有要去死這樣大的事,還盼望你不會不聽從我。今天囑托你這麼一件小事,就說一句話,都不答應我,我還活著幹什麼?你不答應我,我先殺死這孩子,然後自殺!’

長者聽了這話,就好象喉嚨裏堵上了一團東西,咽不下去,也吐不出來,心裏想:‘我隻有這一個兒子,要是真的死了,我的家產給誰?要是聽了妻子的話,從此就沒人相信我了,將來還要受無量的苦惱。’他受不住逼迫,就答應了。妻子很高興,對商人說:‘行了,長者答應了。’

商人聽到這話,高興地回到家裏,準備好一頭大象,大象身上裝飾上各種寶物,自己穿上一件滿是珠寶的衣裳,騎著大象到街市上去。屍羅世質的兒子看見他,心裏很高興,想道:‘這人一定發了大財,騎著這樣好的大象,穿著這樣好的衣裳。我的錢也能要得回來了。’他便上前對這商人說:‘商主你還記得起,以前借我父親的錢,現在該還我了。’

商人做出很吃驚的樣子,說:‘我怎麼記不得了,什麼時候借過你父親的錢?要是借過,證人是誰?’

屍羅世質的兒子說:‘什麼什麼時候,我父親和我,親手把錢借給你的,平事就是我們的證人。你怎麼說沒這件事?’

商人說:‘這事我觀在記不起了。要是真有這事,我就還你錢。’

兩人一起來到平事長者那裏。屍羅世質的兒子說:‘這人以前親自從我父親那裏借了好多好多錢,伯父是證人,我當時也看到的,有這事吧?’

平事長者回答說:‘我不知道。’

侄兒大吃一驚,說:‘伯父當時不是親眼看見,親耳聽見這事的嗎?不是說這事可以的嗎?不是用手足指過這錢的嗎?’

平事回答說:‘不,沒這事。’

侄子非常生氣,說道:‘伯父,國王因為你誠實可信,叫你作平事,大家也信任你。我是你親弟弟的兒子,你都這樣徇私枉法,不知對外人更是怎樣,被你坑害的人難道還少?這事的真假,後世自然知道!’”

佛告訴長者說:“你要知道,那個作平事的長者,就是現在沒有耳朵和眼睛,混混沌沌的曼慈毗梨。由於他那時說了一句假話,就墮進大地獄,受許多痛苦,從地獄出來,在五百世中常轉生為渾沌之身。因為他那時喜好布施,又常常轉生在有錢人家裏,得為財主。”

兒媳婦毗舍離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爾時波斯匿王有一大臣,名梨耆彌。家居大富。生七男兒,為其娶妻,已至於六。殘第七子,當為求婦。自思惟言:“吾年衰邁,唯餘一兒,為之納婦,要令殊勝。”時此長者,有一親厚婆羅門。來共相見,因議語曰:“今我欲為小兒求婚,未能知處。卿自昔來,遊行諸國,今欲煩君,為我推覓。若見有女端政賢智,性命相宜,適我子意,乃當求之。”

時婆羅門,即便然可。遍行看覓,到特叉屍利國特叉屍利國:古國。在古代印度西北部。見五百童女,群行遊戲,采取好花,用作拂飾。此婆羅門,隨逐觀之。轉複前行,當度少水,諸女子輩,皆脫革屣,中有一女,而獨不脫,並屣入水。轉複前行,續更有河,眾女褰衣,爾乃入水,唯此一女,獨並衣入。前行林間,諸女各各上樹采花,時此一女,自不上樹,從他索之,得花甚多。時婆羅門,問此女言:“我有少疑,欲得相問。”

其女答曰:“有疑便問。”

婆羅門言:“向者諸女,當入水時,盡脫革屣,汝獨不脫,有何意故?”

時女答言:“汝癡何甚?所以作屣,正用護腳。陸地之事,眼有所見,荊棘瓦石,可得避之。水底隱匿,眼所不睹。儻有棘刺及諸毒蟲,傷害人腳,是以不脫。”

時婆羅門,複更問言:“以何事故,並衣入水?”

時女答言:“女人之身,相有好惡。褰衣入水,為人所見。相好則可,不好嗤笑。以是事故,而不褰之。”

時婆羅門,複更問言:“以何緣故,獨不上樹?”

女便答言:“若當上樹,樹枝儻所,危害人身。以是事故,而不上耳。”

此女即是波斯匿王弟曇摩訶羨女也。羨昔因罪,逃奔波國,便於其土,安家納娶,而生斯女,字毗舍離。時婆羅門,聞女所說,知必賢能,而問女言:“汝父母在不?”女答曰:“在。”

遂逐到門,求共相見。女入白父:“外有婆羅門,欲見大人。”

時曇摩訶羨,便出見之。問訊巳竟,而語之言:“向者女子,是君女不?”

答言:“是也。”

“為有主未?”

答言:“未也。”

婆羅門言:“舍衛國中,有一大臣,字梨耆彌,君識之不?”

答言:“舊識。”

婆羅門言:“是梨耆彌最下小兒,端政聰明,欲求君女,共為婚姻,可得爾不?”

曇摩訶羨言:“彼是豪姓,本與匹偶。苟其欲得,情在無違。”

已蒙許可,便共克日。爾時有伴,往舍衛國。時婆羅門,即作書疏,與梨耆彌,陳說事狀。長者聞已,辦具聘物,車馬騎乘,往特叉屍利國。浙近欲到,先遣使往。時曇摩訶羨,善加敬待,即設賓會,以女妻之。

諸事畢竟,當還舍衛。時此女母,於眾人前,囑其女言:“自今以後,常著好衣,恒食美食,日日照鏡,莫令斷絕。”

女即長跪,奉受教敕。梨耆彌聞,陰用為恨:“人生一世,苦樂無定,好衣美食,如何得常?恒照明鏡,斯亦非理。”雖有此念,難不問之。

客主相辭,於是別去。大小徒侶,進路歸國。於道中間,有一客舍,四麵垂軒,極為清涼。其先到者,在下休息。兒婦後至,啟白公言:“此不可住,速出向外!”

公不違之,出向露處。左右數人,不肯出去。時有象馬,身體搔癢,以身揩柱,屋即崩壞,鎮殺下人。時梨耆彌,作是念言:“我今脫死,由是兒婦。”敬遇之心,倍益隆厚。

即便駕乘,進路而歸。到一大澗,草茂水美。眾人息駕,澗側而住。兒婦後封,便語之言:“住此不快,速出岸上!”

即用其言,遠澗休息。須臾之間,便有雲起,震雷降雨,滂沛而下,溢澗流來。時梨耆彌,複重念曰:“吾等今日,再脫於死。由此兒婦,得全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