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過去幾天以後,國王的女兒每天白天都要出宮去,晚上才回來。太子覺得很奇怪,問妻子說:“你說過你和我已經共同結為夫婦,可是你晨去暮歸,心不在我身上,莫非是另有想法,所以如此?”國王的女兒因此發誓說:“我現在隻有一條心,夫妻互相敬愛,我連頭發絲這樣大的一點異心也沒有。要是我說的是實話,那就讓你的一隻眼睛完好如故!”她的誓言剛一說完,太子的一隻眼睛就立即平複如故。國王女兒又問太子:“你的父母在哪個國家?”太子對妻子說:“你聽說過寶鎧大王的名字沒有?”妻子回答聽說過。“那就是我父親。寶鎧大王有個太子迦良那伽梨,你又聽說過沒有?”妻子回答聽說過。“那就是我。”妻子很驚奇地問:“那你為什麼落到這樣悲慘的地步?”於是太子把事情的前後經過告訴了妻子。妻子深為感歎,對太子說:“波婆伽梨存心害你,從古至今,沒聽說過這樣惡毒的事。你要是抓住了他,會怎樣處治他?”太子回答說:“波婆伽梨雖然害了我,但是我對他永遠沒有怨恨。”妻子又說:“你說這話,難叫人相信。他把你害得這樣慘,你怎麼會不怨恨他?”迦良那伽梨因此發誓說:“我對波婆伽梨,沒有頭發絲這樣大的一點兒怨恨心。要是我說的是真話,沒有騙人,就讓我的這一隻眼睛平複如初!”他的誓言剛說完,另一隻眼睛馬上變得明亮。
妻子看見丈夫的兩隻眼睛都變得完好明亮,那端正英俊的模樣,以前從沒見過,高興得不得了,趕緊去報告她父親:“寶鎧大王的太子迦良那伽梨,父王認識嗎?”國王回答說認識。王女馬上說:“父王願意見他嗎?”國王問:“他現在在哪裏?”王女說:“我丈夫就是他。”國王笑了,說:“這女子怕是傻瘋了,神誌錯亂。迦良那迦梨太子到大海裏去,還未回來。你看見那瞎眼要飯的,就說那是迦良那伽梨太子。”女兒又說:“請父王去看一看吧!”
國王去一看,果然是迦良那伽梨太子,頓時覺得又慚愧又害怕,嚇得毛發都豎了起來,趕緊拍著肚子向太子賠不是,說:“我實在不知道你就是迦良那伽梨大子,請太子原諒我的過錯!”於是他悄悄地把太子帶到邊界上一個地方,宣告說:“寶鎧大王的太子迦良那伽梨從大海裏回來了。”又準備好儀仗,駕上大象和車馬,親自和大臣們一起去迎接太子。國王把太子接回國中,大宴賓客,打扮好女兒,才說要把女兒許配給太子。
這個時候,那隻大雁帶著書信已經回到迦良那伽梨的國家。寶鎧大王看見大雁,解下信一讀,才知道了太子還在的消息,又知道了太子所遭受的種種辛酸事。寶鎧王和夫人又悲又喜。王宮內外,沒一個人不悲傷,不懊惱,不氣憤。寶鎧王命令把波婆伽梨用枷鎖起來,關進監牢。又發出詔書,責問梨師跋陀國王:“太子在你們國家受苦,為什麼一聲不吭,不來告訴我們?書到之日,命令你們立刻用大象和馬,好好將太子送來。若是事情有什麼差錯,我要親自前來問罪。”
使人帶著寶鎧王的詔書,直接來到梨師跋陀國。梨師跋陀國王恭恭敬敬地拜讀了詔書。這時太子對梨師跋陀王說:“那位牧牛人對我有大恩。我現在很想念他,想見他一麵。你可派一位使人,去把他為我叫來。”梨師跋陀王立刻把那位牧牛人召來。太子對梨師跋陀王說:“我的眼睛被刺瞎後,就是靠這個人供養侍候我,象我的親生父母一樣。大王若是有好心,請替我報答他。”梨師跋陀王很高興,立刻賞賜給那牧牛人上等的衣服,還有象馬車乘,田園舍宅、金銀寶物、男奴女婢,再加上他管的那些牛,都一並給了他。牧牛人喜出望外,從此終身富貴,得到安樂。
梨師跋陀王把事情經過告訴了寶鎧王的使者,說:“太子在我們這裏,我們原來實在是不知道。他所遭遇的種種辛酸事,想起來很委屈。但他現在眼睛已經得到光明,娶了我的小女作妻子。我們要好好備下行裝,小臣要親自護送他們前來。”梨師跋陀主當即命令準備行裝。五百隻白象,都用金銀裝飾,非常漂亮。又選了五百個人,專門侍候太子。又命令選取五百個侍女,要選象貌最端正,才能又巧妙的,裝戴上種種寶物。再用五百輛車,也裝飾上寶物,非常漂亮,陪送他的女兒。國王自己和大臣們乘車騎馬,車馬成百上千,一起送太子和王女回國。跳舞的,唱歌的,圍繞在隊伍的前後,稱讚慶祝,一行人上了路。
寶鎧王的使者先回到寶鎧王那裏。寶鎧王讀了梨師跋陀王的信,大為高興,馬上通知屬下各小國的國王都來集會。寶鎧王準備好象馬,帶著群臣百官,夫人婇女,前呼後擁,親自到邊界上去迎接太子。
太子到了,遠遠地望見父王,立刻下車步行,向父母行禮,問候父母。父母也從車上下來,互相擁抱。分別這麼久的兒子,時時想念,如今一旦相見,真是又悲又喜。各小國國王及大臣百姓,看見這場景,也說不出的高興。太子和父母淡了幾句話,大家就駕車回城。大隊人馬一路上搥鍾鳴鼓,唱歌跳舞,歡天喜地,稱讚叫好,前呼後擁,向城裏進發。
到了城門外麵,太子問寶鎧王:“波婆伽梨現在哪裏?”寶鎧王回答說:“這種惡人,天地難容。看見他我就受不了,已經把他關在監牢裏了。”太子對寶鎧王說:“現在還是該把他放出來。”寶鎧王回答說:“他的罪過深重,還沒來得及處理,怎麼能放他出來?”太子又說:“要是父王不放出波婆伽犁,我就不進城!”寶鎧王隻好下令放出波婆伽梨。波婆伽梨從監牢裏出來,來見太子,太子抱著他,安慰了他,然後才進城回到王宮裏。太子父母、各小國國王及大臣百姓、男女老少,都看見太子對待仇人這樣寬大,就象對待孩子一樣。雖然波婆伽梨刺瞎了他的眼睛,他對波婆伽梨卻連毛發這樣大一點兒怨恨也沒有,反而比過去更加愛護他。所有的人都一起讚美:這事真是奇特,天上人間,實在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與此相比!
太子回到宮裏,對波婆伽梨仍然和過去一樣親熱和慈愛,慢慢才問他寶珠現在哪裏。波婆伽梨回答太子說:“我來的時候藏在路邊的土中。”太子命令人去取,卻到處都找不到。太子親自和人一起去,一到那裏,便看到了。太子取到寶珠,回歸王宮,把五百寶珠分別贈送給五百諸王,每人一顆,自己隻留下了如意珠。他手裏拿上這顆如意珠,便要求他所願望的東西,說道:“假若這真是如意珠,那就讓我父母所坐的地方有七寶座,座上有七寶大蓋!”太子話剛說完,便照他說的一樣,出現一個七寶座。太子又拿上如意珠,再要求他所願望的東西:“讓我父母宮內的各個倉庫,以及各國國王所有的倉庫,上次布施空了的,都重新裝滿!”他拿著如意珠,朝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轉完一圈,所有各個倉庫,都重新裝滿了。太子又命令大臣們通知屬下各小國:七天以後,迦良那伽梨太子要讓天上落下七寶雨。這消息立刻傳到各國,大家都知道了。
七天以後,太子先用香湯洗浴身體,又叫人豎立起一麵大旗,把如意珠放在旗頂上,自己穿上新鮮幹淨的衣服,手裏捧著香爐,對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行禮,口裏說道:“假若這真是如意珠,便請從天落下人們所需要的一切東西!”太子的話一說完,四麵八方就湧起雲霧,一陣風吹來,把地上所有的髒東西都吹了去。然後又有一陣雨水落下來,掩住了地上的塵土。然後從天上就落下來各種各樣美味的飲食。然後又落下五穀。然後又落下衣服。然後開始落下七種寶物,堆滿地上。老百姓稱讚慶祝,把各種珍寶看得好象石塊瓦片一樣。這時太於向大家宣布:“你們都已得到供給衣食所需的一切東西,再也不缺少什麼。若是你們能知道感激這樣的恩情,就應當約束自己的思想、言語和行為,修行十種善道。”這時閻浮提洲所有一切人民都感念太子的無量布施,聽到太子的命令,便用心勉勵自己,奉行十善,不犯眾惡。命終以後,都轉生天上。
檀膩
乃往過去,阿僧祗劫,有大國王,名阿婆羅提目佉,晉言端正,治以道化,不枉民物。時王國中,有婆羅門,名檀膩。家理空貧,食不充口。少有熟穀,不能治之。從他借牛,將往踐洽。踐穀已竟,驅牛還主。驅到他門,忘不囑付,於是還歸。牛主雖見,謂用未竟,複不收攝。二家相棄,遂失其牛。後往從索,言已還汝,共相詆謾。爾時牛主,將檀膩,詣王債牛。
適出到外,值見王家牧馬之人。時馬逸走,喚檀膩,為我遮馬。時檀膩,下手得石,持用擲之,值腳即折。馬吏複捉,亦共詣王。
次行到水,不知渡處。值一木工,口銜斫斤,褰衣垂越。時檀膩,問彼人曰,何處可渡,應聲答處,其口開已,斫斤墮水。求覓不得,複親捉之,共將詣王。
時檀膩,為諸債主,所見催逼,加複饑渴,便於道次,從沽酒家,乞少白酒,上床飲之。不意被下,有小兒臥,壓兒腹潰。爾時兒母,複捉不放:“汝之無道,枉殺我兒!”並共持著,將詣王宮。
到一牆邊,內自思惟:“我之不幸,眾過橫集。若至王所,儻能殺我。我今逃走,或可得脫。”作是念已,自跳躑牆,下有織公,墮上即死。時織工兒,複捉得之,便與眾人,共將詣王。
次複前行,見有一雉,住在樹上。遙問之曰:“汝檀膩。今欲郡去?”即以上緣,向雉說之。雉複報言:“汝到彼所,為我白王。我在餘樹,鳴聲不快。若在此樹,鳴聲哀好。何緣乃爾?汝若見王,為我問之。”
次見毒蛇,蛇複問之:“汝檀膩,今欲何至?”即以上事,具向蛇說。蛇複報言:“汝到王所,為我白王。我常晨朝,初出穴時,身體柔軟,無有眾痛。暮還入時,身粗強痛,礙孔難前。”
時檀膩,亦受其囑。複見母人,而問之言:“汝欲何趣?”複以上事,盡向說之。母人告曰:“汝到王所,為我白王,不知何棱,我向夫家,思交母舍。父母舍住,思念夫家。”
亦受其囑。時諸債主,鹹共圍守,將至王前。爾時牛主,前白王言:“此人借我牛去,我從索牛,不肯償我。”王問之曰:“何不還牛?”檀膩曰:“我實貧困,熟穀在田。彼有恩意,以牛借我。我用踐訖,驅還歸主,主亦見之。雖不口付,牛在其門,我空歸家。不知彼牛,竟雲何失。”
王語彼人:“卿等二人,俱為不是。由檀膩口不付,汝當截其舌。由卿見牛,不自收攝,當挑汝眼。”彼人白王:“請棄此牛,不樂剜眼截他舌也。”即聽和解。
馬吏複言:“彼之無道,折我馬腳。”王便為問檀膩言:“此王家馬,汝何以輒打折其腳?”跪白王言:“債主將我,從道而來。彼人喚我,令遮王馬。高奔叵禦,下手得石,捉而擲之,誤折馬腳,非故爾也。”
王語馬吏:“由汝喚他,當截汝舌。由彼打馬,當截其手。”馬吏白王言:“自當備馬,勿得行刑。”各共和解。
木工複前雲:“檀膩失我斫斤?”王即問言:“汝複何以失他斫斤?”跪白王言:“我問渡處,彼便答我,口中斫斤,失墮渠水,求覓不得,實不故爾。”
王語木工:“由喚汝故,當截其舌。擔物之法,禮當用手,由卿口銜,致使墮永,今當打汝前兩齒折。”木工聞是,前白王言:“寧棄斫斤,莫行此罰。”各共和解。
時酒家母,複牽白王。王問檀膩:“何以乃爾,枉殺他幾?”跪白王言:“債主逼我,加複饑渴,彼乞少酒,上床飲之,不意被下,有臥小兒。飲酒巳訖,兒已命終,非臣所樂。唯願大王,當見恕察。”
王告母人:“汝舍沽酒,眾客狠多。何以臥兒,置於坐處?覆令不現。汝今二人,俱有過罪。汝兒已死,以檀膩,與汝作婿。令還有兒,乃放使去。”爾時母人,便叩頭曰:“我兒已死,聽各和解。我不用此餓婆羅門作夫也。”於是各了,自得和解。
時織工兒,複前白王:“此人狂暴,躡殺我公。“王問言曰:“汝以何故,枉殺他父?”檀膩曰:“眾債逼我,我甚惶怖,跳牆逃走,偶墮其上,實非所樂。”
王語彼人:“二俱不是。卿父已死,以檀膩,與汝作公。”其人白王:“父已死了,我終不用此婆羅門以為父也。”聽各共解。”王便聽之。
時檀膩,身事都了,欣踴無量。故在王前,見二母人,共諍一兒,詣王相言。時王明黠,以智權計。語二母言:“今唯一兒,二母召之。聽汝二人,各挽一手,誰能得者,即是其兒。”其非母者,於兒無慈,盡力頓牽,不恐傷損。所生母者,於兒慈深,隨從愛護,不忍曳挽。王鑒真偽,語出力者:“實非汝子,強謀他兒。今於王前,道汝事實!”即向王首:“我審虛妄,枉名他兒。大王聰聖,幸恕虛過。”兒還其母,各爾放去。複有二人,共諍白,詣王紛紜。王複以智,如上斷之。
時擅膩,便白王言:“此諸債主,將我來時,於彼道邊,有一毒蛇,殷勤倩我,寄意白王,不知何故,從穴出時,柔軟便易,還入穴時,妨礙苦痛。我不自知,何緣有是。”王答之言:“所以然者,從穴出時,無有眾惱。心情和柔,身亦如是。蛇由在外,鳥獸諸事,觸嬈其身,瞋恚隆盛,身便粗大。是以入時,礙穴難前。卿可語之,若汝在外,持心不瞋,如初出時,則無此患。”
複白王言:“道見女人,倩我白王,我在夫家,念父母舍,若在父舍,複念夫家,不知所以,何緣乃爾?”王複答言:“卿可語之:由汝邪心,於父母舍,更畜傍婿。汝在夫家,念彼傍人。至彼小厭,還念正婿,是以爾耳。卿可語之:汝若持心,舍邪就正,則無此患。”
又白王言:“道邊樹上,見有一雉,倩我白王,我在餘樹,鳴聲不好,若在此樹,鳴聲哀和。不知其故,何緣如是?”王告彼人:“所以爾者,由彼樹下,有大釜金,是以於上,鳴聲哀好。餘處無金,是以住上,音聲不好。”
王告檀膩:“卿之多過,吾以釋汝。汝家貧窮,困苦理報,樹下釜金,應是我有,就用與汝,卿可掘取。”奉受王教,一一答報。掘取彼金,貿易田業。一切所須,皆無乏少,便為富人,盡世快樂。
今譯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大國王,名叫阿婆羅提目佉,意思是端正,他用正道治理國家,不委屈老百姓。這位國王的國中有一位婆羅門,名叫檀膩。檀膩家裏十分貧困,連飯都吃不飽。他種了很少一點稻穀,稻穀熱了,沒辦法收回來。他就從別人那兒借來一頭牛,前去踐穀。他踐完穀,又趕著這牛去歸還主人。牛趕到主人家的門口,他忘記了給主人囑咐一聲,就回家來了。主人雖然看見了牛,但以為檀膩還沒有使用完,也沒把牛收回家。兩個人都沒管牛,牛便丟失了。主人後來去向他要牛,他說已經還了,兩人因此互相責罵起來。於是牛主人將檀膩拉上,要去見國王,要檀膩賠償他的牛。
兩個人剛走出門,恰好遇上王家的牧馬人。一匹馬跑了,牧馬人喚檀膩,叫他攔住馬。檀膩順手撿起一塊石頭,向馬擲去,正擲在馬的腳上,折斷了馬腳。管馬人又抓住檀膩,也要帶他去見國王。
於是三個人一起往前走,到了一條河邊,不知道渡口在哪裏。這時恰好有一位木工,口裏銜著一把斧子,牽起衣裳,從河裏過去。檀膩問木工什麼地方可以過河,木工應聲回答,口一張,斧子掉進了水中。木工尋不到斧子,也抓住檀膩,要帶他去見國王。
這時檀膩被幾位債主逼迫,再加上又饑又渴,便在路邊一處酒家,討得一點白酒,然後坐上床喝酒。沒想到床上的被子下麵睡著一個小孩,一下壓死了這小孩。孩子的母親抓住檀膩不放,說:“你太沒道理,無緣無故殺死了我的兒子!”拉著他,也要到國王那裏去。
一行人走到一座牆邊,檀膩心裏想:“我真是倒黴,各種過失都集中到我身上來了。要是到了國王麵前,或者會殺掉我的。我現在就逃走,也許還能脫身。”檀膩這樣想過後,便從牆上跳了下去。牆下有一位織布公,檀膩正好落在他身上,壓死了他。織布公的兒子便抓住檀膩,和眾人一起,要共同去見國王。
幾個人繼續往前走,看見一隻野雞,停在樹上。野雞遠遠地問檀膩:“擅膩,你今天要到哪裏去?”檀膩把前麵發生的事從頭到尾地告訴了野雞。野雞又說:“你到了國王跟前,請替我報告國王。我在其它樹上,叫起來聲音不暢快。若是在這棵樹上,叫起來聲音就哀婉好聽。這是為什麼?你要見到國王,請為我問一下這事。”
大家往前走,路上又見到一條毒蛇。毒蛇問檀膩:“檀膩,你今天要到哪裏去?”檀膩把前麵發生的事一一告訴了蛇。蛇又說:“你到了國王跟前,請替我報告國王。我常常在早晨出洞,剛出洞時,身體柔軟,不感覺疼痛。到了傍晚,我從外麵回來,身體就覺得祖澀疼痛,很難進洞。”
檀膩接受了蛇的囑托。他又碰見一位婦人,婦人問他:“你要到哪去?”檀膩又把以上的事全部告訴了這婦人。婦人說:“你到了國王跟前,請替我報告國王,不知道是為什麼原因,我在丈夫家裏時,就想念父母的家。住在父母家裏,又思念丈夫的家。”
檀膩又接受了這位婦人的囑托。幾位債主一起拉著檀膩,來到國王的麵前。牛主人首先上前對國王說:“這個人借去我的牛,我向他討還,他不肯還我。”國王問檀膩:“你為什麼不還他的牛?”檀膩回答說:“我確實是窮,稻穀熟在田裏。這位主人好心腸,把牛借給我。我用牛踐完穀後,就趕去歸還他,他是看見的。我口頭上雖然沒有交待,可是牛在他家門口,我空著手回的家。我不知道那頭牛是怎麼丟失了的。”
國王對二人說:“你們兩人都各有不是。你檀膩把牛還給主人,不親口交待一下,應該割掉你的舌頭。你呢,看見了你的牛,不自己收管好,應該挖掉你的眼睛。”牛主人對國王說:“我不要這頭牛了,我不願挖我的眼睛,也別割掉他的舌頭。”於是國王聽從兩人和解。
管馬的人又說:“這個人沒道理,折斷了我的馬的腳。”國王便問檀膩:“這是王家的馬,你為什麼要打折馬腳?”檀膩跪下對國王說:“債主拉著我,從路上走過來。這個人叫我,攔住王家的馬。馬幾跑得快,沒法攔住,我順手撿起石頭擲去,不小心打折了馬腳,實在不是有意的。”
國王於是對管馬的人說:“你叫他攔住馬,應該割掉你的舌頭。他用手擲石打馬,應該斬掉他的手。”管馬人對國王說:“我自己去準備一匹馬來賠償吧,大王不要使用刑罰了。”於是兩人也和解了。
木工又走上前說道:“檀膩弄丟了我的斧子。”國王問檀膩:“你為什麼弄丟了他的斧子?”檀膩跪下來回答國王說:“我打聽渡口在哪裏,他回答我,他口中銜著的斧子便掉進了河水中,沒法找到,這實在不是我故意的。”
國王對木工說:“他問你話,應該割掉他的舌頭。拿東西理應該用手,你卻用口銜,因此讓斧子掉進水中,今天應該打掉你的兩顆門牙。”木工一聽這樣,上前對國王說:“我寧肯不要斧子了,請大王莫要這樣處罰。”於是兩入也和解了。
酒家母又拉著檀膩向國王報告。國王問檀膩:“你為什麼無故要殺死她的兒子?”檀膩跪下,回答國王說:“債主們逼迫我,又加上饑渴,我向她討得一點兒白酒,上床喝酒,沒想到被子下麵睡著一個小兒。喝完酒,小兒已經死了,這不是我願意要這樣做。請大王明察,恕我無罪。”
國王對酒家母說:“你家裏賣酒,客人眾多。為什麼把睡著了的小兒放在坐的地方?還蓋上被子,讓人看不見。你們兩人今天都有罪過。你的兒於已經死了,那就讓檀膩給你作丈夫。等你又有了兒子,再放他走。”灑家母這時叩頭說:“我的兒子已經死了,讓我們各自和解。我可不要這個餓婆羅門作丈夫。”於是各自也和解了。
織工的兒子又上前報告國王:“這個人凶暴得很,踩死了我的爹。”國王問檀膩:“你為什麼要無故踩死他的父親?”檀膩說:“債主們都逼我,我心裏很恐慌,跳牆逃走,碰巧落在他父親身上,實在不是我有意這樣做。”
國王對他們說:“你們二人都有不是。你的父親已經死了,那就叫檀膩給你當爹吧。”織工的兒子對國王說:“我的父親已經死了,我無論如何也不要這個婆羅門當爹。我願意和解。”國王便答應了。
這時檀膩各件事情都得到了結,非常高興。他在國王麵前看見兩位婦女,因為爭奪一個小孩,到國王這兒來評理。國王很聰明,想了一個計策,對兩位婦女說:“孩子隻有一個,你們倆都說是自己的。今天聽憑你們兩人各拉住孩子的一隻手,誰要能拉得過去,這小孩就是她的。”那個假的母親,對小孩並無慈愛之心,用盡了氣力拉,絲毫不害怕把孩子拉壞。那個真的生母,愛自己的孩子,盡量護著孩子,不忍心用力拉扯。國王因此分出了真假,對使勁拉的那個婦女說:“這不是你的孩子,你卻想強拉去。你今天在我麵前老實交待!”假母親隻得向國王坦白道:“我是說的假話,把人家的兒子說成是自己的。大王英明,請饒了我吧。”國王把孩子還給了母親,放她們走了。然後又有兩個人因為互爭一段白布,到國王跟前來評理。國王又很聰明地象前麵一樣作了判決。
檀膩這時對國王說:“債主們帶我到這裏來時,在大路邊有一條毒蛇,一定要我問大王,為什麼它從洞裏出來時,身體柔軟,很容易就出來了,返回洞穴的時候,卻感覺得有阻礙和苦痛。它自己不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國王回答說:“這是因為它從洞裏出來時,心裏沒有各種煩惱。心情和柔,身體也一樣和柔。蛇在洞外,飛鳥走獸挨著碰著它的身子,它便非常生氣,身體就變粗變大。因此回洞的時候就覺得洞裏有阻礙,難往前行。你可以告訴蛇,要是在洞外要和初出洞時一樣,心情安定,不要生氣,就不會有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了。”
檀膩又報告國王說:“我在路上遇見一個女人,她請我告訴大王,她在丈夫家裏,想念父母的家,在父母家裏,又想念丈夫的家,不知這是為什麼原因?”國王又回答說:“你可以告訴她:因為你心有邪念,在父母家你有另一個男人。你在丈夫家想念那個人。到了父母家,又有些討厭他,還是想念丈夫,所以如此。你可告訴她:你要是端正自己的思想,舍邪歸正,就沒這種毛病了。”
檀膩又報告國王說:“我在路邊的樹上看見一隻野雞,它請我問大王,它在其它樹上,叫的聲音不好聽,但要是在這棵樹上,叫的聲音就哀婉和諧。不知這是為什麼原因?”國王回答說:“這是因為在那棵樹下,有一隻大鍋,鍋裏裝遊了金子,所以站在那棵樹上叫的聲音哀婉好聽。其餘的地方沒有金子,所以站在上麵叫起來聲音就不好聽。”
國王告訴檀膩:“你的各種過失,我都為你開脫了。你家貧窮,十分困苦,樹下的那一鍋金子,本應該歸我所有,就給你吧,你可以去把它挖出來。”檀膩聽了國王的話,連連點頭答應。他挖出了那些金子,買置田產。從此什麼都不缺少,成為富人,快樂地過了一輩子。
檀彌離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竹園之中。時拘薩羅國中有一長者,字曇摩貫質,豪貴大富,無有子息。禱祀國中一切神祗,求索有子,精誠感神,婦即懷妊。日月期滿,生一男兒。軀體端嚴,世所稀有。召諸相師,占相吉凶。相師占之,知其有德,因為立字,名檀彌離。年既長大,其父命終。時波斯匿王即以父爵封之。受王封已,父時舍宅,變成七寶,諸庫藏中,悉皆盈滿,種種伹有。
時王子流離,被純熱病,至為因悴。諸醫處藥,須牛頭栴檀牛頭栴檀:一種檀香,非常珍貴。用塗其身,當得除愈。王即出令,唱語國中:“誰有牛頭栴檀,持詣王家市,當雇直與千兩金。”令語盡遍,無持來者。時有一人,啟白王曰:“拘薩羅國檀彌離長者,家內大有。”
時王聞之,乘車馬輿,躬自往求。到檀彌離長者門前,時守門人,即入白之:“波斯匿王,來在門外。”長者歡喜。即出奉迎,請王入宮。前見外門,純以白銀。門內有女,麵首端正,世無有雙,踞銀床,紡銀縷,小女十人,侍從左右。時王便問:“是汝婦耶?”答曰:“非也。是守門婢。”王續問之:“是小女輩,複用何為?”彌離答言:“通白消息。”
次入中門,純紺琉璃。門內有女,麵貌端嚴,複勝於上。左右侍從,轉倍前數。進入內門,純以黃金。門內有女,顏貌端正,轉勝上者,坐金床,紡金縷,左右侍人複倍上數。王亦問之:“此女人者,是卿婦耶?”答言:“非也。”
入到舍內,見琉璃地,清澈如水。屋間刻鏤種種獸形及水蟲像,風吹動之,影現地中,弈弈動搖。王見疑怖,謂是實水,而問之言:“餘更無地,殿前作池?”彌離答言:“此非水也,是紺琉璃。”即脫手指七寶環釧,擲置於地,徑到彼際,礙壁乃住。
王見歡喜,即共入內,升七寶殿。彌離夫人在其殿上,所坐之床,用紺琉璃。更有妙床,請王令坐。彌離夫人,眼即淚出。王問之言:“何以淚出,不相喜耶?”夫人答言:“王來大善。但王衣服,有微煙氣,令我淚出,非是相憎。”王便問言:“今汝家內,不然火耶?”答言:“不也。”王問曰:“以何煮食?”答曰:“飲食之時,百味飯食,自然在前。”王複問言:“冥暮之時,以何為明?”答言:“用摩尼珠。”即便閉戶及諸窗牖,出摩尼珠,明踰晝日。
時檀彌離,跪白王言:“大王何故勞屈尊神?”王告之曰:“我子流離,被病困,須牛頭栴檀,故來索之。”彌離歡喜,將入諸藏,指示其物。七寶珍奇,明淨曜日,栴檀積聚,不可稱計。而語王言:“須者取之。”時王答言:“我須二兩。”便折與之,多少正足。即使侍從,先送歸國。
今譯
我是這樣聽說來的:有一個時候,佛住在王舍城竹園中。那時拘薩羅國裏有一位長者,名叫曇摩貫質,他家裏非常富有,可是卻沒有兒子。他向國裏所有的神祈禱,求神賜給他兒子,誠意終於感動了神,他的妻子懷孕了。日子一到,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長得端正俊秀,世上少見。曇摩貫質請來相師為他看相。相師一看,知道這孩子具有福德,因此給他取名為檀彌離。檀彌離長大後,父親就去世了。國王波斯匿便把他父親的爵位封給了他。他受封後,父親的宅舍房屋變成七種寶物,各個倉庫都裝滿了種種物品。
這時波斯匿王的王子患了熱病,病得十分厲害。醫生開出藥方說,必須用牛頭栴檀塗抹全身,病就會好。波斯匿王便發出命令,通告全國:“誰有牛頭栴檀,拿來賣給國王,國王給他一千兩金子的價錢。”這命令傳遍全國,可是竟沒有人送來牛頭栴檀。這時有一個人報告波斯匿王說:“大王,拘薩羅國檀彌離長者家裏有很多牛頭栴檀。”
波斯匿王聽了這話,立刻坐上馬車,要親自去討牛頭栴檀。他到了檀彌離長者家的門前,守門人立即進屋向檀彌離報告道:“波斯匿王現在已經來到門外。”檀彌離長者一聽,十分高興,趕緊出門來迎接,請波斯匿王進屋。波斯匿王走進外門,看見外門完全是白銀所作,門內有一位女子,麵容端正,世上無雙,正坐在銀床上紡著銀線,身邊還有十個小女子侍候她。波斯匿王便問:“這是你的妻子嗎?”檀彌離回答道:“不是。是守門的女婢。”波斯匿王又問:“旁邊這些小女子是幹什麼的?”檀彌離回答道:“通報消息。”
波斯匿王跟著走進中門,中門完全是紺琉璃所作。門內有一位女子,麵貌端莊美麗,更超過前一個女子,左右的侍從也比前麵的更多。波斯匿王再走進內門,門完全是黃金所作,門內也有一位女子,容貌端正,又勝過前麵的那個,正坐在金床上,紡著金線,身邊侍候她的人比前麵的更多。波斯匿王又問檀彌離道:“這位女子是你的妻子吧?。檀彌離回答道:“不是。”
波斯匿王這才走進內屋,看見琉璃作的地麵,清澈得跟水一樣。屋裏有雕刻的各種走獸和水中動物的形象,風吹物動,映在地麵上的形子也輕輕搖晃。波斯匿王心裏疑惑起來,以為這地麵的琉璃真的是水,便問檀彌離道:“你難道就沒有其餘的地方了,怎麼在屋裏的大殿前修起了水池?”檀彌離回答說:“這不是水,是紺琉璃。”隨手脫掉手上的七寶指環,往地上一扔,指環落在琉璃的地麵上,就停住了。
波斯匿王一見是這麼回事,十分高興,便與檀彌離一起跨進屋裏,登上七寶殿。檀彌離的夫人就在殿上,她所坐的床是紺琉璃所作。另外還有一張好床,請波斯匿王坐下。這時檀彌離夫人的眼睛流出淚水。波斯匿王問道:“你怎麼流眼淚了?是不高興我來嗎?”檀彌離夫人回答道:“大王到我家來,是大好的事情。隻是大王的衣服微微有一點煙氣,熏得我眼睛流出淚水,不是我不高興。”波斯匿王便問道:“你們家裏難道不生火?”檀彌離答道:“是不生火。”波斯匿王又問:“那你們用什麼煮飯?”檀彌離回答道:“到吃飯時,各種飲食自然.就在麵前了。”波斯匿王又問:“到了天黑時,你們用什麼照明?”檀彌離回管道:“用摩尼珠。”檀彌離便叫人關上各個門窗,取出摩尼珠,屋裏比白天還明亮。
檀彌離這時才跪下來對波斯匿王說:“大王今天為何勞神駕臨我們這裏?”波斯匿王回答說:“我的兒子生了病,十分沉重,需要牛頭栴檀治病,所以前來向你討要。”檀彌離很高興,帶著波斯匿王走進各個倉庫,指給波斯匿王看他庫裏的東西。倉庫裏有七種珍寶,明亮閃耀,就象太陽一樣,堆積的牛頭栴檀不計其數。檀彌離對波斯匿王說:“大王需要多少,就取多少。”波斯匿王答道:“我隻需要二兩。”檀彌離折下
一段,多少正好夠上二兩,給了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立刻命令侍從先行送回國中。
大鳥
乃往過去,無量之劫,波羅國有大長者,初生一子,端正無比。當於是時,其家有人,從海中來,齎一鳥卵,用奉長者。長者納受,經少時間,其卵便剖,出一鳥雛,毛羽光潤。長者愛之,與子使弄。漸漸長大,互相懷念。時長者子,騎鳥背上,鳥便擔飛,處處遊觀,情既滿厭,還歸其舍,日日如是。
經曆多時,其長者子,聞他國王作那羅戲那羅戲:印度大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有國王那羅的故事,稱為《那羅插話》。那羅戲即此故事。便乘斯鳥,往至彼間。來下觀看,鳥住樹上。偶見王女,情便染愛,其時遣信,謄說情狀。王女然可,便與共交。作事不密,為王所知。遣人推捕,尋時獲得,縛束其身,而當斬戮。長者予言:“諸君何為勞力殺我?聽我上樹,自投而死!”
諸人聽許,便起攀枝而上,乘騎其鳥,翔虛而去。因此鳥故,得延壽命。
今譯
很久很久以前,波羅國有一位大長者,生了一個兒子,相貌無比端正。這時他們家有一個人從大海中來,帶回一隻鳥蛋,送給這位長者。長者收下後沒多久,蛋殼就破開了,裏麵出來一隻羽毛光滑的小鳥。長者很喜歡這隻鳥,把它給兒子玩耍。兒子和鳥漸漸長大,互相之間很有感情。兒子常常騎在鳥的背上,鳥就馱著兒子飛上天空,到處遊觀,玩夠了再回家,天天都這樣。
過了好一些時候,長者的兒子聽說鄰國的國王在演那羅戲,便騎上這鳥,到了那國王演戲的地方。他從鳥背上下來看戲,鳥便停在樹上。他碰巧看見國王的女兒,心裏愛上了她,就悄悄地寫信給她,述說他怎樣愛她。國王的女兒答應了,兩個人便私通起來。可是事情做得不周密,被國王知道了。國王派人追捕,很快就捉住了他,把他捆了起來,準備砍頭。這時長者的兒子對抓住他的人說:“諸位何必花費氣力來殺死我呢?讓我上樹,自己跳下來摔死吧!”
眾人答應了。於是他就拉著樹枝爬上樹,騎上那隻大鳥,淩空而去。因為有這隻鳥,他逃脫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