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初涉職場的糊塗方法(1 / 3)

每一個剛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都迫切希望自己在今後的事業上能夠有所建樹。雖然成功的果實是甜美而誘人的,但是收獲不能隻靠憑空設想。在職場中,每天都得周旋於上司、同事和下屬之間,要想做好上下疏通、左右打點、內外周旋,這些事情遠不是你想像的那麼容易。哪方麵處理不好、理不順,都會給你的職業生涯造成不小的障礙。因此,你必須學會職場糊塗學,掌握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方法。這對於你的事業和前程發展都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對於初涉職場的大學畢業生們,往往會被冠以“職場新生代”之名,這就像剛出生的嬰兒一般。在你進新公司的第一天,會有各色各樣的眼光浮動在你的周圍,數千個問題盤繞在腦裏揮之不去如何讓自己在新公司處於不敗之地呢?很簡單,記住以下幾點就可保你左右逢源,立於不敗之地!

甘於從平凡小事做起

比爾·蓋茨在被問及他心目中的最佳員工是什麼樣時,他強調了這樣一條:一個優秀的員工應該對自己的工作滿懷熱情,當他對客戶介紹本公司的產品時,應該有一種傳教士傳道般的狂熱!一句話,將你的職業當成一門事業來做,它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會立即將你工作中的一切不如意一掃而空。工作越幹越有勁,人越活越年輕,道路越走越寬廣,生活越來越美好。

新職員要有從平凡小事做起的糊塗精神。新職員進入公司之初,常常要從最低層幹起,其實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是誌向高遠的你可能會很失望,這是大錯而特錯的想法。要知道,每台機器的正常運轉,要依賴所有部件毫無故障地發揮作用。假如某個齒輪或螺絲釘突然失靈,整台機器都會連帶受損。新職員和企業的關係也是這樣,如果你缺席或怠工,對於整個工作的進步和效益必然會產生或大或小的不利影響,有時也可能會誤大事。公司不是慈善機構,既然支付薪金聘請你,自然認為你所承擔的工作別人無法替代,你的勞動成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公司新進了兩位員工,分別是剛畢業的碩士生和博士生。他們一位是劉先生,另一位是於先生。

在公司裏,他們的學曆是最高的,本以為到公司就會受到重用,進入重要崗位。可是安排下來的工作,令他們大失所望。他們仿佛成了雜務工,包括廁所衛生,補充辦公用品,等等。於是他們便開始私下埋怨。劉先生開始厭倦這份工作,常常打電話和留意招聘信息,隨時準備跳槽,工作扔到一邊,常常缺勤;於先生雖然心裏不痛快,卻仍然安心工作、任勞任怨,把它作為鍛煉自己的機會,相信總有一天會贏得認可。他還深入了解公司情況,學習業務知識,熟悉工作內容。

這樣工作五個月後,結果可想而知,於先生終於被調到重要崗位,結束了單調而討厭的工作。而劉先生還沒另外找到工作,卻已經被辭退。

在工作中,如果你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就不要忽略小事。古語雲:“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句話放在這裏可以從三個方麵來分析:一是大事是由眾多的小事積累而成的,忽略了小事就難成大事;二是由小事開始,逐漸長才幹、增智慧,日後才能幹大事,而眼高手低者,是永遠幹不成大事的;三是從幹小事中見精神、得認可,“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贏得人們信任了,才能給你幹大事的機會。

一個好高騖遠的人是很難成功的。我們隻有先接受了困難,才能最終做好自己的工作,你如果小事都做不好,何談大事?我們隻有睜大雙眼,才能看清每一份工作都具有獨特的挑戰性,工作並無高低貴賤之分,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任何時候都不要懼怕從小事做起,隻要認真做好了你手邊的工作,才能獲得最真實的勞動成果。

生活中的糊塗學

你要從日常工作中做起,養成一個甘於從平凡小事做起的工作態度。你就這樣想,我現在一無所有,認認真真去做好每一件事,你做得好不好,後麵都有眼睛去看著你,做得好有人表揚,做得不好,大家眼睛都能看到。如果你做每件事,都會想到該這樣去做,慢慢地養成了習慣,那你也就成功了。

拒絕拖延工作

拖延是一種很壞的工作習慣。由於惰性心理,今天得過且過,今天該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現在該打的電話等到一兩個小時後才打,這個月該完成的報表拖到下一月,這個季度該達到的進度要等到下一個季度等等。帶著這樣的念頭工作隻會感覺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能拖就拖的人心情總不愉快,總覺疲乏。因為應做而未做的工作不斷給他壓迫感。拖延者常感到時間壓力。拖延並不能省下時間和精力,剛好相反,它使你心力交瘁,疲於奔命。不僅於事無補,反而白白浪費了寶貴時間。

拖延的惡習還來自內心深處的恐懼感。首先,恐懼失敗。似乎凡事拖一下,就不會立刻麵對失敗了,而且還可以自我安慰:我會做成的,隻是現在還沒有準備好。同時,拖延能為失敗留下台階,拖到最後一刻,即使做不好,也有借口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能有如此表現已經是很不錯的了。其次,恐懼不如人。拖到最後,能不做便不做了,既消除了做不好低人一等的恐懼,還滿足了虛榮心,告訴別人,換成是我的話,做得肯定比他們好。

牛先生是一個辦事拖拉的員工。例如,在工作中牛先生常常積壓一大堆來信。如果第一封信中牽涉到一個棘手的問題,他就把它擱置一旁,找一封容易答複的信去處理,結果,沒過多久,他就積攢了滿滿的兩三包沒有答複的信。但是他覺得自己無法改變這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