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具有互動性。一個人如果要想與人成為知心朋友,首先得敞開自己的胸懷。要講真話、實話,切忌遮遮掩掩、吞吞吐吐、令人懷疑,以你的真誠去換取別人的真誠。請記住:隻有真誠對待對方,才能贏得對方的信賴。
生活中的糊塗學
以誠待人,能夠獲得人們的信任,發現一個開放的心靈,經過努力得到一位用全部身心幫助自己的朋友。這就是用真誠換來真誠,如果人們在發展人際關係,與人打交道時,去除防備、猜疑的心理,代之以真誠同別人交往,那麼就能獲得出乎意料的好結果。
不要獨占榮譽不放
當我們進入公司工作的時候,我們麵臨的就是同事之間競爭。競爭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它可以讓你變得更優秀;另一種是你不適應這種競爭,最終被淘汰出局。對於一個剛參加工作的人來說,到一家公司也許對公司的一切都一無所知,這就需要你去發現,你去了解周圍的同事。同時,周圍的人們也在注視著你,這是肯定的,要想立足,首先就是要用競爭的姿態去適應工作環境。同時,不要因為競爭而喪失良好的印象,這也需要你去琢磨。
有個部門經理這一年的業績尤為突出,年底時,上司在表彰會上特別表揚了他,並在頒發獎金外,額外還給了他一個紅包。大會的主持人就此事,請他談談心裏的感受。
他麵對公司所有人說起了自己這一年來如何兢兢業業,如何積累知識,如何提高能力等等,可就是沒有提及一句感謝上司對他的信任和重用,還有同事及其下屬對他的幫助和合作之類的話。大會一結束,便一溜煙地跑了,也沒有邀請同事們慶祝一下。
雖然,表麵上大家都沒有說什麼,但從此他的上司就開始了有意的刁難,同事們也開始了有意疏遠,下屬們也變得懶散,以至經常頂撞他。
一段時間後,他曾經掛在臉上的春風得意笑容消失了,逐漸變成了孤家寡人。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與榮譽和成功聯係在一起,如果你無視別人,就很難在職場立足。因此,不要感歎部門經理上司、同事和下屬度量的狹小!其實造成最後這種局麵的根源還是在他自己。誰讓他忽略了別人的感受呢?其實每個人都認為別人的成功中總有自己功勞和苦勞的一份,而這個部門經理卻傻乎乎地獨自抱著榮耀不放,別人當然不會為他如此自私的做法而感到舒服了。
不妨再看看一個關於適應團隊合作的故事:
一家有影響力的公司招聘高層管理人員,有9名優秀應聘者經過初試,從上百人中脫穎而出,闖進了由公司老總親自把關的複試。老總看過這9個人的詳細資料和初試成績後相當滿意。但是,此次招聘隻能錄取3個人。所以,老總給這9個人出了最後一道試題。
老總把這9個人隨機分成甲、乙、丙三組,指定甲組的3個人去調查本市嬰兒用品市場,乙組的3個人調查婦女用品市場,丙組的3個人調查老年人用品市場。老總解釋說:“我們錄取的人是負責開發市場工作的,所以,你們必須對市場有敏銳的觀察力。讓大家調查這些行業,是想看看大家對一個新行業的適應能力。每個小組的成員務必全力以赴!”臨走前,老總補充道:“為避免大家盲目開展調查,我已經叫秘書準備了一份相關行業的資料,走的時候自己到秘書那裏去取!”
兩天後,9個人都把自己的市場分析報告送到了老總那裏。老總看完後,站起身來,走向丙組的3個人,分別與之一一握手,並祝賀道:“恭喜3位,你們已經被本公司錄取了!”老總看見大家疑惑的表情,嗬嗬一笑,說:“請大家打開我叫秘書給你們的資料,互相看看。”原來,每個人得到的資料都不一樣,各組的3個人得到的分別是本市嬰兒用品、婦女用品、老年人用品市場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分析。老總說:“丙組的3個人很聰明,互相借用了對方的資料,補全了自己的分析報告,做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調查報告。而甲、乙兩組的6個人卻分別行事,拋開隊友自己做自己的,調查結果自然有所偏差。我出這樣一個題目,其實最主要的目的,是想看看大家是否適應團隊的合作意識。甲、乙兩組失敗的原因在於,你們隻知單幹,隻按個人意識做事,沒有合作意識,忽視了隊友的存在!要知道,團隊合作精神才是現代員工獲得高績效的保障!”
生活中的糊塗學
在職業生涯中糊塗的智慧是當你的工作和事業有了成就時,千萬記得不要獨自享受。要讓自己擁有團隊意識,摒棄“自視清高”的作風,代之以“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團隊意識。注意到這一點,我相信你獲得的榮耀能夠助你更上一層,你的人際關係也將更進一步。
受點委屈,化解同事的怨氣
有時候在你還不知道緣由的時候,你發現有的同事對你滿肚子怨氣。這時的你可能一頭霧水,但對於這樣的同事你又不可能直接去問他(她),或者問了他(她)也不會告訴你,今後的相處真是難受啊。這種表麵上看來相安無事,實際上矛盾可能已達到沸點。你能感覺到這種狀態的存在,在兩個或更多同事之間存在一種無聲的緊張感。通常,為了顧全大局,大家會忽略這些小小的不快,但是有時候,這些無聲的矛盾很容易升溫並爆炸。
梁文是負責一個項目的組長。但是他的助手阿強似乎對他頗有意見,但是對於問題的起因,梁文並不是很清楚。阿強的職責應是幫助協調梁文的會議和培訓安排,可是梁文要阿強準備好發言材料時,阿強的態度卻不大好。在開會的時候,阿強也不配合,總是暗指梁文的工作能力不強,當梁文問他一個數據時,他說:“我已經給你提過幾次了,難道你都不記得了嗎?”這樣的情形出現幾次後,他倆的衝突終於爆發了。
小組裏另一位同事因病不能上班,他的工作必須由梁文分給別的同事,他平時負責的那部分職責是由阿強安排的,梁文希望阿強告訴他一下,可阿強卻沒好氣地說:“哦,難道你沒有參加會議嗎?”
事到如今兩人的矛盾是十分公開了,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以後相處都有麻煩。梁文和阿強還要繼續合作下去,可是要解決矛盾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直接找他?阿強好似已對梁文有了戒心,效果一定不會很好。或者繼續裝聾作啞,希望事態能夠好轉,還是私下裏和阿強對著幹,利用一些機會給他穿小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