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讀的是理科,多年來對文科心向往之。這回看《老八舍往事》,遺憾得以稍稍彌補:
假如當初我上中文係,大概就是這般經曆。當然偶爾亦覺得“不過如此”。譬如有一則日記雲:“上午在華師禮堂舉行蘇聯當代文學講座:
《評柯切托夫》。主講人是中央廣播事業局的佟柯。講座由華師中文係和武大外文係合辦。”據“城根”回複,所講計四個問題:
蘇聯文壇上所謂‘自由派’和‘保守派’的鬥爭;從柯切托夫的主要作品,特別是斯大林逝世後的作品,如1958年《青春常在》、1959年《葉爾紹夫兄弟》、1961年《州委書記》、1969年《你到底要什麼?》,看蘇聯社會是如何演變的;簡談柯切托夫和中國的關係;我們怎樣評價柯切托夫的創作和作品。授者“認為柯切托夫是能堅持社會主義創作方法的有才華的革命作家,堅貞不渝的反修戰士,在困難的條件下,為我們寫下了許多反映蘇聯社會現實的作品”,同時“也談到柯切托夫作品的曆史局限性及藝術方麵的不足”。這樣的課,大概不聽也罷。反觀自己,好歹認真學過一門科學,不算白費工夫。
書中還有一則日記:“上午考《文學概論》,兩道論述題,每題50分……次日,張老師通知班幹部,說有人的答卷和講義一字不差,有抄襲的可能,要違者自己去承認。”我看了也覺有趣,因為我們學醫,幾年裏都是一大本接一大本地背教科書,豈止“一字不差”,我有一位同學,現在應該是“學科帶頭人”了,當初我們倆比著默寫一整章《解剖學》,連標點符號都不帶錯的。
(原載於《南方周末》2010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