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羊羔體”生出的質疑,貌似媒體對魯獎評選結果所製造的一個冤案,其實互為因果:
媒體因為評獎結果,找到了獲獎作者的博客,按照吸引眼球的傳媒邏輯,自行發掘出了“羊羔體”。“羊羔體”雖不屬於評獎詩集內容,畢竟出自同一獲獎作者。它們以各自的方式,展示了新詩美學在不同情境和題材激發下,所表現出的不同極限。那些質疑的聲音,與其說是在質疑“羊羔體”和其作者,還不如說是站在當代,重新考量漢語新詩前七十年美學傳承、它的表達功效,以及它們所指引的評獎標準。這些質疑,與前幾年某些無良學人炮製“庸詩榜”、惡搞當代詩歌的動機,有著本質的不同。後者是利用教育機構所持有的公共資源和權力,牟取私利、報複批評者。對“羊羔體”的質疑,則分明潛藏了對前七十年傳統新詩美學的不滿足。甚至那些圍繞在“羊羔體”質疑話題外圍的、對“官員獲獎”的敏感,都有著“維護文學評獎單純性”的善良初衷,某種程度上講,它們反映了廣大公眾繼為足球界成功打黑進行歡呼之後,把廉政訴求進一步投向精神領域的美好願景。
“官員可不可以獲文學獎”本來就是個偽命題。因為文學獎隻能是獎給作家的,像魯獎這樣的“準國家級文學獎”(畢竟還沒有被正式宣布為“國家文學獎”或“文學華表獎”之類的名目),在體製內可能有著相當於(甚至還可能是高於)行政獎的待遇,但它畢竟不能等同於行政獎,更不是以魯迅命名的“公務員寫作獎”。所以文學讀者真正關心的,還是獲獎作品的文字是否具備了足夠的深度與難度。當然,一旦出現了高級別的公務員作者獲獎,人們出現擔心也是必然反應。所以國外高級別在任公務員,為了避免誤會,基本不參加專業文學獎的評選,法國已故總統密特朗就是這樣。密特朗愛寫小說,有一陣子每周都安排固定時間跟圖爾尼埃這樣的文學大師級朋友聊小說和寫作。
美國前總統卡特十幾歲寫詩,直到卸任總統後才出了第一本詩集。我曾從報道裏輾轉讀過一些:“她常常微笑,鳥兒們/感到不再需要唱歌,或者/我也許沒聽見它們的歌聲。……當她的害羞消失、頭發變白,/她的微笑依然使鳥兒忘記歌唱/也依然使我忘記聽見鳥兒的呢喃。”(《蕾切爾》);“我們在和平時代殺人,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卻聲稱一些人已經喪失了權利生存。”(《我們用話語學會仇恨》)卡特寫得不比車延高差,不過出於對他老人家和我本人專業的雙重尊重,我還是決定不買他那本名叫《總是估算及其他詩篇》的詩集。
本屆魯獎的頒獎辭媒體沒有公布,所以不知道網上四處轉載的車延高獲獎評語中那句——“難得一個堅硬的市紀委書記有如此柔軟的詩心”是否真的。如果是編造的,那車延高應該算受害者;如果真是評委所寫,那也就別怪那些質疑的人了——因為你們給了大夥充分的理由!這樣的評語實在太不專業,更有違作為“評委”的職業道德和莊重。
“大獎”可以避開爭議嗎?
雖然我們處在一個無限娛樂化的“眼球經濟”時代,可一個文學獎老引發爭議,畢竟不是什麼令人欣慰的效果,而作為一個已經評了五屆的準國家級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似乎跟形形色色的遺憾、質疑、傳言聯係得有點過於頻繁。
首先是獲獎者人數過於龐大,有些獲獎者的身份又遊刃於評委和得獎者之間。“世界上有這樣的文學獎嗎?一個獎三四十個人獲獎,不是非常可笑嗎?”“前四屆魯迅文學獎中,幾乎每屆都會有評委獲獎,而到了2007年的第四屆魯迅文學獎,竟然同時有四位作家,既是評委又是獲獎者……”(香港《中國評論月刊網絡版》)
其次是入圍作品的質量,以及入圍作者的遴選——“我對獲魯迅文學獎的小說是失望的。”“故事老舊貧乏,有些小說相當於高中作文的水平;結構鬆弛,中國小說家對短篇小說的容量認知不全麵,其實一個短篇有時候比一個長篇的思想信息容量還大;敘事雷同,普遍呈老人化;語言渾濁,明顯的不節製和拖遝,不幹淨,多餘描寫太多;跑題,意義的匱乏,沒有形而上的思考。時下中國作家不知道怎麼把故事進一步推進,更不會把意義推進。”(評論家傅翔,《南方都市報》2007年10月26日《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揭曉獲獎小說受質疑》)
“(理論評論獎)第一屆是左派包攬天下,無論評委組還是獲獎者,還是獲得提名者,左派占據絕對優勢,第二屆在左派的領袖人物陳湧獲得第一名之後,左派陣營人馬在理論評論獎項上的使命基本完成,理論評論獎的角逐開始超越意識形態,魯迅文學獎理論評論隻剩下純粹的名利,左中右各個既得利益集團開始密切合作……第三屆成為文壇各既得利益集團競合的盛宴。”(《魯迅文學獎,魯迅和中國文學的敵人——第三屆魯迅文學獎理論評論獎的觀察》,作者蕭夏林)
因為本屆魯獎生猛地摒棄了翻譯作品,筆者特意留意了一下入圍名單,覺得像劉瑞洪翻譯的《理所當然》(埃利蒂斯原著),張文宇和黃向榮翻譯的《萬有引力之虹》(托馬斯·品欽原著),鍾誌清翻譯的《愛與黑暗的故事》(阿摩司·奧茲原著)這樣在讀書界引起關注的名著,是不是真就到了應該被摒棄的地步?究竟是評委們真在“堅持寧缺毋濫”,還是根本就沒有讀過?!
同理上溯——像王建開、陳慶勳翻譯的《天使望故鄉》(托馬斯·沃爾夫原著,上海譯文2009年出版),中央編譯出版社組織多人翻譯的《劍橋美國文學史》(多卷本,較近的第八卷出版於2008年),劉積源、祁天秀翻譯的《你不能再回家》(托馬斯·沃爾夫原著,敦煌文藝2008年版),朱建迅、李曉芳翻譯的《糾正》(喬納森?弗蘭岑原著,譯林2008年版),胡南平翻譯的《榮譽之劍》(伊夫林·沃原著,譯林社2008年版),楊德友翻譯的《關於來洛尼亞王國的十三個童話故事》(柯拉柯夫斯基著,三聯書店2007年版)、宋瑛堂翻譯的《近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