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緒論(上)(2 / 3)

詮釋學,從詞源上來看,至少包含三個要素:理解、解釋(含翻譯)和應用。傳統詮釋學把這三個要素稱為技巧,即理解的技巧、解釋的技巧和應用的技巧。所謂技巧,是一種需要特殊精神而造就的實踐能力。所以,對於詮釋一詞,我們要把握它四個方麵的含義:理解、解釋、應用和實踐能力。最後一個含義說明,它主要不是一種方法,而是一種實踐智慧。

1詮釋學與“對話與理解”

在詮釋學裏麵,人與人、人與物、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可以概括為對話與理解的關係。對話與理解問題被認為是現代詮釋學的中心話語:理解被認為是普遍的,而且以曆史間多元化主體的對話結構為基礎;理解過程就是理解者與理解對象之間的對話過程;對話是理解的最高層次;隻有在對話基礎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這種“理解”不僅關心真、善、美,還給人類提出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理解就是人的存在”。

以理解為中心的詮釋學消除了主客體嚴格的對立與分裂,認為理解不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和把握,而是一種關係、一個過程,是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的相互作用與交融。它使人們從主體對客體的認識轉向主體對主體的認識。這種本體論觀點為師生關係提供了如下啟示:1)關注師生關係本身就具有一種教育意義;2)學生是處於學習階段的個體,師生關係是這一階段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學生的發展意義重大;3)在人類呼喚價值回歸,渴望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處的時代,師生關係的對話與理解顯得尤為重要。

2詮釋學與外語教學

外語教學很多方麵是閱讀教學。閱讀教學要引用“文本”的概念。“文本”是詮釋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在詮釋學發展的不同階段,“文本”一詞所包孕的內涵並不完全相同。自狄爾泰之後,“文本”一詞不再僅僅指形諸文字的書麵材料,它還包括一切人的精神的“客觀化”物,而在海德格爾對“此在”進行生存論分析的基礎本體論裏,詮釋學的對象——“文本”已經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文本”,也不再是人的精神客觀化物的“文本”,而是人的“此在”本身。

閱讀教學的實質就是一種對話。因為要想讓課堂精彩,教師必須先和文本對話;要想讓課堂充滿活力,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要想讓課堂高潮迭起,教師必須與學生對話。所以閱讀教學的教學內容和目標歸根結底都必須依托於對話來完成。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但是,閱讀教學必須將“閱讀是讀者與作者(或文本)的對話”與“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區別開來。讀者與作者(或文本)的對話是通過對文本的不斷詮釋完成的。就本質而言,文本的意義不是作者事先確定好的,而是讀者不斷從中獲取新信息、新體驗以及新意義的結果。文本努力把我們拖進一個意義網絡,使我們處在一種詮釋學的意義建構之中,走向文本意義解釋之路。王嶽川現象學和解釋學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社,1999:236正因為如此,讀者對文本的詮釋過程就成了一種對話過程。文本向讀者開放自己、表達義,讀者解讀意義、反思自身,在不斷詮釋與被詮釋中,文本以其獨特的內涵不斷驗證、豐富讀者的認識,文本可以常讀常新就是這種反複對話的結果。“文本的‘所指’是一個意義世界的投射,讀者從文本中接受一個新的存在模式,擴大了自我反思的能力。”王嶽川現象學和解釋學文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21所以,師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在不斷豐富、超越文本意義;同時,師生自身也完成了自我理解、自我反思、意義追求與意義超越。

第二節本選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一、關於外語教學本真的研究

外語界對外語教學本真的認識,我們可以從外語教學研究的進展情況略見一斑。

1外語教學研究概況。

(1)外語教學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外語教學研究的目標,概括地說,就是要解決外語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內容主要有三個方麵:首先,外語教學本質特征問題,包括對語言本質的理解和對外語學習者個人以及各種可能影響外語教學的因素的研究,後者包括學習者生理、心理策略、社會因素、語言環境、教學環境等等。其次,外語教學目的、環境和實施手段等問題,其中實施手段包括教師培訓、課程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測試等等。第三,外語教學方法,既研究外語教學貫徹一般教育學和心理學原則,更研究符合外語學習規律的外語教學方法和手段,還研究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下實施外語課堂教學等問題。

(2)外語教學研究的層次論。

要認清外語教學研究,有必要理清外語教學理論的整個框架。國外有諸多關於語言教育理論模式的研究,其中,卓越的教學法專家斯特恩(SternHH)在1983年提出了“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總模式”。SternHHFundamentalConceptsofLanguage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在此基礎上,田式國將該模式修改為“外語教育學理論總模式”,包括的三個層次為:基礎層次、本體理論層次、實踐層次。田式國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而在《現代外語教學》一書中,外語教學研究又被劃分為本體論層次、實踐論層次和方法論層次,縮小了外語教學研究的範圍,更接近於我們傳統的認識水平。此劃分與外語教學研究的內容相對應:本體論層次研究的是語言和語言使用的本質問題;實踐論層次研究的是外語教學的具體實施,包括組織機構、教師培訓、教學大綱的製定等;方法論層次專門研究外語教學實踐中貫徹外語教學原則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在不同教學目的和不同特點的學習環境中具體教學方法的使用。

(3)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

國內外近二十年來,外語教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了極大的發展:從外語教學培訓語言能力到交際能力的爭論;從主要傳授知識到主要培養能力的轉變;外語教學的目的從單純的語言目的到全麵發展的轉變;外語教學研究從主要研究“為何教”到主要研究“為何學”的轉變;從僅側重教語言到既教語言又教文化的發展;從了解教材、教法到外語教學大綱的設計和教材的編寫;從外語教學流派的介紹到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法體係的討論;從隻依賴考試到外語教學評價理論的研究。凡此種種,外語教學研究在不斷的發展中日趨完善和成熟。

2外語教學法。

外語教學研究中,討論最多的也許是教學法了。外語教學法指的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為指導,以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科學研究成果為依據,以外語教學實踐為基礎的,研究外語教學過程,探索和反映外語教學客觀規律的學科。

(1)外語教學法之主要流派。

西方的外語教學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但作為一種科學的方法體係加以研究並逐步形成各種教學法流派,卻是近百年來的事。一百多年來,外語教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產生了幾十種流派,他們在相互劇烈的競爭中相互促進,長期共存。

1)語法翻譯法(TheGrammerTranslation)最早產生於18世紀的歐洲,是以語法作為教學基礎,運用翻譯手段來教授外語的一種方法,其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能力,進行人文主義教育以及發展智力。其特點是:重視語法教學;充分利用本族語,以翻譯為學習的主要活動形式;重視讀寫,忽視聽說。其教學過程主要包括譯述課文大意,講解語言材料,切合原意的翻譯。翻譯法充分利用了母語,把翻譯作為掌握外語的手段,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對教師的教學水平要求較低。

2)直接法(TheDirectMethod)形成於19世紀中葉的西歐,它主張把目的語和它所表達的事物直接聯係起來,越過學生的母語,直接學習、理解和運用。由於它首先引用了相關學科的理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故被看做科學的外語教學法。其特點是完全用外語進行教學,建立外語和客觀世界的直接聯係,強調模仿,養成習慣,以歸納法教語法,在口語基礎上進行讀寫教學,其教學過程主要包括聽、說、讀、寫四步全麵訓練。

3)聽說法(TheAudioLingualApproach)風行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以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以句型為綱,以句型操練為中心,著重培養聽說能力和外語教學法體係。其主要特點是重視聽說,兼顧讀寫;強調變換操練,養成語言習慣,以句型為中心安排教材、講授知識、操練技能;注意進行語內和語外對比,教學重難點。其教學過程分為認識、模仿、重複、變換與選擇。

4)認知法(TheCognitiveApproach)又稱認知—符號法。形成於是20世紀60年代,是美國卡魯爾首先提出的。它是一種要求在外語教學中發揮學生智力、重視語言規則的認知作用,主張全麵培養聽說能力的外語教學法體係或學習理論。它是語法翻譯法的現代形式,是聽說法的對立麵。

5)交際法(TheCommunicationApproach)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西歐成員國,80年代初期傳入我國,對我國外語教學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交際法是以語言動能—意念項目為綱,培養交際能力的一種外語教學法體係。它以海姆斯的交際能力理論和韓禮德的係統功能理論為基礎。

6)自然途徑(TheNaturalApproach)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愛爾溫大學特雷爾和美國加州大學應用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為其指導思想。其特點是:教師盡量使用外語,擴大學生的自然語言輸入,提倡聽先於說,理解先於表達,讓學生在一種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2)中國自己的外語教學法。

所謂“中國的”指結合中國外語教學實際並由中國學者提出或首先提出的。在中國現當代比較有影響的教學法有:張士一教學法、林語堂教學法、辨證綜合法、華式結構功能法、外語立體教學法,情意—情景—知識—交際—調控五因素教學法、雙重活動教學法、外語立體突破教學法。以下重點介紹四種比較受關注的教學法。

1)辯證綜合法。由北京師範大學李庭薌教授構建,辯證和綜合是辯證綜合法的兩大教學觀點。辯證觀點包括:外語教學裏各項問題互相聯係但卻有主次之分;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外語教學要以量促質;學習外語,學是內因,教是外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綜合的觀點是在指導思想上囊括各家各派和各相關學科,博采眾長,兼收並蓄,形成一個綜合的體係。

2)華式結構功能法。其主要參與者按時間順序為張誌公、唐鈞、劉道義等。其教學觀點主要為:繼承和引用並舉,既從我國學生英語學習的實際出發,又吸取國外某些教學法的優點;注意中外文化的結合;重視我國的外語教學環境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按照教學目的確定教學內容和過程;全麵及綜合訓練,階段側重。其初中的教學模式明確分為複習、介紹、操作、練習、鞏固這五步,高中的教學模式是以單元為單位進行引入、呈現、實踐、產出的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