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學習外語一個較普遍的情況是,他們對詞彙、語法都較熟悉,但卻不能把這些詞彙和語法融入語境、貫通文章之中。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沒有把自己融入外語文化世界當中。事實上,語言所表述的內容一定是與那種語言的整體背景,即那種語言所顯示的文化世界密切相關的,所以外語教學並不是把外語所表述的內容直接告訴學習者,而是要將學習者帶入那個整體性的外語世界中去。
文化差異會影響講話人和聽話人對語碼的選擇和理解。例如,中國人和美國人對“狗”的態度截然不同。在美國人心目中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是家庭中的一員,同子女一樣重要;而中國人常用狗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英語習語中有“Loveme,lovemydog”(愛我,也愛我的狗);漢語則是“愛屋及烏”。英語形容人膽子小的習語是“astimidashare”(膽小如兔);而在漢民族文化中老鼠是膽小的象征,兔卻是敏捷、迅速的象征。類似的情況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極為常見。
忽視文化差異會造成不和諧,甚至引起誤解和衝突。一個廣為流傳的笑語就印證了這個問題。一位中國外交官偕妻子到機場去接一位美國使者,當美國人誇獎中國外交官的妻子長得漂亮時,後者表示謙虛連連說道:“哪裏,哪裏。”而翻譯官卻翻譯成“Where?Where?”(在哪裏,在哪裏?)美國人感到大惑不解,但不得不做出反應,於是說道:“Everywhere!”(到處都是!)實際上,美國人期待這位中國人按照美國慣常的方式來回答:“Thankyou!”
曾經還有一位中國大學生在校園裏遇到她的一位外籍男教師,學生邀請老師到她的宿舍作客,說:“Cometomybedroomwhenyouarefree”這位外籍教師聽後表情很不自然,因為這位學生的語言出了錯。“bedroom”在英語國家是“臥室”的意思,而這位中國學生的思維仍停留在漢語模式裏,把臥室和宿舍混為一談,以致產生誤會。
3、外語教學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習得意識”。
語言的文化屬性決定了語言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理解、消化和融合不同文化的過程,決定了語言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有效實現不同文化交流的過程。這種科學的文化語言觀,要求外語教學在教授語言係統內部規律的同時,大量傳授所學語種的文化,培養學生強烈的“文化習得意識”,在掌握語言能力的同時,掌握文化能力。
從文化教學的角度講,“交際文化的重要性甚於知識文化。”胡文仲主編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2:45知識文化是基礎,是背景;交際文化是重點,是目的。因此,教師在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應把文化背景知識融入語言教學之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使學生了解文化差異,拓寬視野,提高交際能力。
但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外語教學不再是了解差異、研習文化的“伊甸園”,卻成了專司詞語背誦和句法傳授的“神殿”。外語教學的內容退化為“字、詞、句段、篇章”的學習,教學方法全靠死記硬背、題海戰術、押題猜題,致使本該生氣勃勃的語言學習變成了枯燥乏味的勞作,學生則處於“隻識語言,不識文化”的尷尬境地。
造成這種局麵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外語教師要加強語言理論和語言教學理論的學習,樹立全麵正確的語言觀之外,有關部門也應該努力創造條件,使教師能在正確的語言觀指導下從事教學,用文化語言觀去分析今天的外語教學,扭轉當前外語教學的純“工具化”傾向,增加語言教學的文化內涵,使文化教學和技能培養同步進行,使學生在有意識的語言習得中獲得必備的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
在外語教學中衝破狹隘的語言工具觀,樹立嶄新的文化語言觀,是十分必要的。張後塵(1999)指出:我國文化教育的定位應以文化知識為起點,文化意識為橋梁,文化理解為歸宿。這就要求外語教師精心組織課堂教學,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導入文化交際,其中主要包括:
(1)詞語使用場合的差異;
(2)詞語不同層麵的差別;
(3)詞語褒貶的差異;
(4)詞語特定文化信息的差異;
(5)詞語特定文化背景的差異;
(6)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語言結構差異;
(7)其他因價值觀念、心理因素、社會習俗等造成的差異。
適當、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學生拓展文化知識的輔助手段,因此,考慮以上差異在交際中可能產生的影響,教師可有計劃地組織有關外國文化知識的係列講座和專題討論,如文化基礎、社會製度、經濟製度、交際規範、家庭機構、價值觀念、飲食文化、宗教信仰、民族風俗、名勝古跡等等,通過組織學生多讀外語報刊、多聽外語廣播、多看原版影視等來廣泛接觸和逐步豐富文化背景知識,還可以通過外語沙龍、外語辯論、外語晚會以及各種比賽,如演講、表演、短劇、聽力、閱讀、寫作等,確保學生在多學外語、多用外語的實踐中學好外語、用好外語。
教師要把文化能力的培養滲透到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以及教學的全過程之中,充分發揮各專業課程在社會文化素質中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對誰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說什麼”。
理解一種外語等於進入那個外語文化世界,這是一條漫長之路;而教授一種外語等於將學習者帶進那個外語文化世界,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外語教學如果僅僅封閉於語言符號係統之內,或者說停留在語言知識和考試技能的訓練層麵上,把其他的外部負載全部丟掉,外語教學的成功、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則無從談起。
總之,本節闡述的文化語言觀是本研究的一個切入點,因為外語教學可以從中獲得很多啟示,比如:
(1)文化背景透視。語言之中有文化,語言也以文化為源。對語言現象背後的文化背景進行探究,從而了解其淵源,這可以稱為“文化背景透視”。這應該是外語教學采用最多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2)語言符號文化解讀。語言符號因其語言與文化的血肉相融性,天然地具有文化彙載的功能。外語教學可以把它運用於詞義、詞彙、文字的文化解讀上,以闡釋符號的文化意義。
(3)文化差異比較。通過比較漢語和其他外語在結構、語法和使用上的差異來分析產生差異的文化根源,以獲得對兩種語言更好的理解。
(4)學科交叉研究。立足外語教學,與其他學科多向交流,以獲得更廣闊的學術空間,給語言的文化分析帶來一些啟示。
我們相信,深刻理解語言和文化的外語教學將會更接近外語教學的本真,更能處理好中西文化的差異,外語教學也將真正步入佳境。
第二節外語教學與母語及文化的關係
一、外語教學與母語的關係
1、外語教學要以母語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