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外語教學本真的應然研究(上)(3 / 3)

(1)從語言的共同性看。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用來交流思想的符號係統。盡管它具有任意性,但並非完全沒有規則製約。相反,語言的發展正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感受和認識不斷加深的反映,不管是母語還是外語,都必然要反映人類生存的物質世界以及人類共同的感性經驗,這些反映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規則,Ellis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229。導致一些語言的共同現象,這就是語言的共同性,或者說是普遍語法。FromkinVandRodmanRAnIntroductiontoLanguage[M]New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74:178。比如某些擬聲詞的相似性就證明了人類共同的感性經驗導致了某些語言的共同現象。Greenberg(1963)HockettCTheProblemofUniversalsinLanguage[A]InGreenbergJUniversalsofLanguage[C]Cambridge,Mass:TheMITPress,1963:355。研究發現各種語言的否定式一般比肯定式複雜,他還曾把世界上的語言分為賓語在動詞之前(占語言總數的44%)和動詞在賓語之前(占語言總數的35%)兩大類。這就表明每種語言都在某種程度上的某些方麵與其他語言具有合乎邏輯的共同性。隨著語言科學的發展,各種語言之間被揭示出來的共同點也越來越多。

(2)從語言與思維的關係看。在心理語言學中,思維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範疇,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思維對語言起著重要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感覺到的東西必然會反映到語言上,複雜的思維也會導致複雜的表達方式的原因。但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和語言環境,客觀的社會環境必然對人的思維能力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這使得他們的思維方式有所不同,運用語言來體現和組織生活經驗的語言編碼機製也有所不同。對於大多數外語學習者來說,語言學習的對象變了,但促使其思維產生和發展的母語環境和文化背景並沒有改變,因而無論是用母語(如英譯漢)還是用外語(如漢譯英)來表達思想時,必然會留下母語思維的痕跡。

(3)從語言的遷移看。母語對外語習得的影響一直是語言學界頗有爭議的一個問題,其中的核心問題就是母語遷移。所謂母語遷移,是在外語習得中所表現出來的母語對外語學習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好有壞,這種好壞的影響都可被稱為“語言遷移”。ZamelVTheComposingProcessofAdvancedESLStudents:SixCaseStudies[J]TESOLQuarterly,1983(17):165。這一概念最初由Lado提出,它與行為主義相聯係,成為“對比分析”假設論的基礎。ZamelVTheComposingProcessofAdvancedESLStudents:SixCaseStudies[J]TESOLQuarterly,1983(17):187。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們關注更多的是母語遷移對外語學習的負麵影響,甚至過分誇大母語導致的負遷移。

按照Ellis(1994)Ellis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301-306的觀點,母語作為一種已經獲得的極為穩定的知識和習慣,當它和目的語類似時,學生對這些“普遍”相似的東西會學得更快、更好,即母語可以加快目的語的學習進程。Corder(1978)CorderSLanguageDistanceandtheMagnitudeoftheLearningTask[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1978(12):209-218和Krashen(1981)KrashenS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SecondLanguage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146也把母語遷移看成是一種學習策略,肯定它在外語學習中的積極作用。McLaughlin(1978)McLaughlinB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inChildhood[M]NewYork:LawrenceFrlbaum,1978:238和Taylor(1975)TaylorBAdult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andTheirPedagogicalImplications[J]TESOLQuarterly,1975:391-399從認知的角度肯定了母語策略,認為母語的使用是一種很普遍的心理過程,是運用以前的知識來學習新知識。Wode(1993)Wode,HPsycholinguisticEineFuhrungindieLehr-undLernburkeitvonSprachen[M]Kiel:hueber,1993:100。從認知學理論的角度做了如下解釋:遷移不是一種機械現象,而是一個必要的發展階段,具有一定的建設性和係統性,與學習者的主觀判斷和選擇相關。這意味著學習者在擺脫母語的負麵影響之前,首先還是要利用母語來學習外語,這種利用具有促進作用。

既然不同語言之間有共性,那麼已經掌握了母語係統知識的外語學習者在學習外語時會不可避免地借用母語規則,因此我們也應積極促進母語的正效應。但是長期以來我國對母語負效應的重視程度遠遠大於它的正效應,甚至忽略了正效應的存在。鑒於我國目前的外語學習常常是在正式場合(學校)進行,課堂以外很少接觸外語,外語技能、外語思維習慣根本沒有時間、空間和條件上的充分保證,而母語又無時無刻不在外語學習者的思想和言行中執行著交際職能,因此在外語的“教”與“學”中,母語如何與目的語這個“外來戶”結成朋友,共同促進外語的學習,是外語“教”與“學”成效大小的關鍵之一。忽視或無視這一關鍵,外語的“教”與“學”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關於母語正效應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麵,至今沒有係統的答案,但至少有如下三個方麵:

1)在認知層麵上,表現在學習者對目的語言的理解過程中。學習語言的目的在於理解語言所要傳達的信息,否則,這種學習便沒有意義,而理解外語的基礎恰恰來自於母語知識、技能和經驗,它可以幫助學習者更有效地習得目的語。

2)在交際層麵上,表現在學習者對交際策略的使用中。Tarone(1977)Tarone,ZConsciousCommunicationStrategiesinInterlanguage[M],Oxford:Pergamon,1977:168把交際策略分為五類:轉述、借用、回避、求助、模仿及手勢語。尤其是前兩類,都要借用母語知識來組織語句和表達思想,這也是語言正遷移的一個功能,它使得學習者與他人的思想交流成為可能。

3)在學習方法上,表現在各語言間的相互影響中。從學習方法和技能的遷移來講,它不僅存在於各學科的學習中,也體現在各語言間的相互影響中。我們對母語的掌握是無意習得和有意學習相結合的產物。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每個人都會形成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技巧,若能正確引導,將它們應用到目的語的學習中,也會促使正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