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外語教學本真的應然研究(下)(1 / 3)

2、外語教學要促進兩種語言的良性互動。

母語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語言,拋開母語進行外語教學既不現實,也不可能。但是,母語和外語也不是對立的。母語是外語學習最基礎的認知係統,通過對比和對照,母語可以促進外語學習。母語與外語在知識結構、意義等方麵具有可對比性,在拚音、構詞、造句、表義及思維等方麵具有可對照性。外語教學要激發學生通過對比和對照,發現不同規律,體會不同的文化價值,進而促成兩種語言和諧、良性的互動關係。

比如,中英文語言思維習慣的轉換就可以通過對比和對照來獲得。看下麵兩個句子:

在舞台上(1)唱的(2)那個人(3)曾是(4)21年前(5)

讓產品一夜之間紅遍全國的(6)燕舞牌雙卡收錄機電視廣告的(7)

“燕舞小子”。(8)

Theperson(1)whoissinging(2)beforethelights(3)

was(4)theYANWUboy(8)ofYANWUproductsTVadvertising(7)

thatspreadedthebrandcountrywideovernight(6)

twentyoneyearsago(5)

第二個句子將英語元素與漢語元素對應的號碼標在下邊。漢語的排列順序是:(1)(2)(3)(4)(5)(6)(7)(8),英語的排列順序為(3)(2)(1)(4)(8)(7)(6)(5)。

我們先從這兩個句子入手來看中英文思維習慣的不同。一個句子的語言元素可以分為兩類:本質元素和非本質元素。本質元素構成句子的中心語義,非本質元素則是對中心語義的修飾,包括中心語義所處的環境、條件、狀態、時間等。

上述中文例句實際上是由三個本質元素組成的——“那個人”,“曾是”,“燕舞小子”。而其他均為非本質元素,都是用來說明,是哪個人,是做廣告的“燕舞小子”,以及廣告的效果怎樣與廣告時間等,這些非本質元素豐富了中心語義。需要注意的是非本質元素和本質元素的排列順序問題。在中文中,非本質元素往往放在本質元素之前。如在本質元素“那個人”之前加了兩個非本質元素:“演唱的”和“在舞台上”,同樣在“燕舞小子”之前加了“燕舞牌雙卡收錄機電視廣告的”、“讓產品一夜之間紅遍全國的”和“21年前”三個非本質元素。換句話說,中文往往是對本質元素存在的環境、條件、狀態等做了充分的鋪墊修飾後才將本質元素吐露出來。

在舞台上演唱的那個人曾是21年前讓產品一夜之間紅遍全國的燕舞牌雙卡收錄機電視廣告的“燕舞小子”。

這種習慣於先接收鋪墊、後接收本質從而形成對一句話的映象的過程,是中文的語言思維方式。

那麼,英語又是如何排列各語言元素的呢?還以上句為例。

Thepersonwhoissingingbeforethelights

wastheYANWUboyofYANWUproductsTVadvertising

thatspreadedthebrandcountrywideovernight

twentyoneyearsago

比較中英文例句可以看出,英文習慣將本質先拋出來,然後再對本質的形象一點點進行填充,中文的鋪墊物變成了英文的填充物。按元素編號來排,中文的(1)(2)(3)和(5)(6)(7)(8)變成英文的(3)(2)(1)和(8)(7)(6)(5),這種有趣的位置轉換恰恰說明了中英文思維習慣的不同。

這種不同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就好比做一件泥塑作品時,英語本族人總是先將泥塑人物的骨架(本質)立起來,然後填上泥巴,再添上油彩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而中國人的做法則相反。

在英文中,可以從許多方麵找到英語本族人“泥塑家”的影子。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信封上書寫地址,中國人寫成:中國湖南省長沙市韶山南路498號。這個地址的核心是498號,是將信投到498號,而其他是對498號所在地理位置的層層說明。中國人將這些說明一層層鋪墊在前,而英語本族人則填充在後:No498SouthShaoshanRoad,Changsha,Hunan,China。

可見,中國人善於事先鋪墊,而英語本族人善於事後填充。所以中國人學英語就應有意識地將事先鋪墊的思維習慣改為事後填充的思維習慣。當我們聽到或讀到一句英語時,隨著這句話本質部分後麵填充物的不斷增加,大腦應隨之自然地使一個形象豐滿起來,而不要再將填充物移到本質元素之前作為鋪墊後才去理解這句話。

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僅表現在句子、段落,也表現在語篇結構上。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是“迂回、螺旋式”的,由淺入深,最後說重點。有一位美國漢學家把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方式稱為“畫龍點睛”。外國人尤其是美國人的思維方式一般比較直接,是“線性”的。中國人在論述一個論點時,往往說了一大堆原因、論據,最後才點題,外國人則直接用一個主題句切中要點,再用其他如下定義、舉例子等方法進行論證。

母語是一個國家本土文化的集中載體。令人憂心的是,在來華學漢語的留學生越來越多,國外“中文熱”方興未艾之時,國內大中專院校學生們的漢語熱情卻銳減,許多學生中文水平滑坡,甚至漢語比賽屢屢敗給來華留學生。2005年6月,複旦大學舉辦的漢語文字大賽,第一名得主是一支留學生隊伍。一次有600多人參加的翻譯大賽,多數考生英語不錯,但英譯漢不僅詞不達意,而且錯字連篇,結果一等獎隻能空缺,獲得二等獎的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更可悲的事發生在最近上海舉行的一次高級口譯人才招聘考試中,有的考生竟把“富貴不能淫”譯成“要富有,不要性感”,把“人之初,性本善”譯成“人之初,性都是很美的”;有的人把“八年抗戰”譯成“八年反戰行動”;還有人翻譯“血肉長城”時不知道“長城”的專用名詞,隻能一字一譯。

我們一直在說外語是工具、橋梁,近年來也不斷有人呼籲不要因為重視外語而冷落了母語,但外語熱衝擊母語的現象至今還在繼續。當今中國,上大學、讀研、讀博、求職、評職稱,外語都是必考科目,漢語水平反而不是大學必修課,更不是考研、評職稱的考查項目。“為考試而學外語”的指揮棒不但使“外語熱”中的急功近利色彩日趨濃厚,而且導致母語被邊緣化的危險,產生中外語言文化交流的新障礙。上海已經有一些英語過了四、六級的本科生因漢語水平差被外資企業拒之門外,這種現象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反思。

這正是:麵對母語,中國大學生倒成了“老外”。對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現行母語的教育問題,再也不能本末倒置了。

二、外語教學與母語文化的關係

外語教學一直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外語教學要徹底摒除漢語言母語文化,另一種觀點認為外語教學要重視並充分利用漢語言母語文化。

認為要徹底摒除母語文化的觀點,主要是隨著20世紀初直接教學法的出現而逐步形成的。直接教學法強調通過外語本身進行會話、交談和閱讀,以促進外語教學。隨後又提出了交際法,提倡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反對以語法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其重要特征是“通過外語學外語”,主張教會學生語言的不同功能和使用語言的方法等。1980年以後,又出現了一種外語習得的理論,認為有意識學到的語言不可能產生自發的表達,而要產生自發的表達,必須通過習得外語,讓有意義的語言信號參與到信息交流中去。上述三種理論都是強調在外語的氛圍中學外語,都試圖排出母語對外語學習的促進作用,但是它們都對我國的外語教學產生過積極的影響,直接法使外語教學更注重口語訓練,交際法使外語教學在注重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注重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習得法注重培養學生習得純正地道的外語。

認為要重視並充分利用母語文化的觀點,在人本主義教學法、翻譯法及對比法中得到了充分運用。人本主義教學法,又稱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該教學法認為,在外語教學中應適當引入母語文化,並以此作為必要的教學輔助手段。翻譯法所創建的翻譯教學手段被認為是一種重要和有效的教學手段,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理解力,保證學生理解並鞏固外語詞句的含義,特別是學習初期,翻譯可以使學生擺脫推測、猜想的困惑,避免對外語詞句產生理解不確切和一知半解的情況。對比法通過對比可以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外語的本質和結構,消除母語文化對外語學習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但是過多依賴翻譯法和對比法,勢必過於機械,這也是外語教學必須克服的。

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摒棄還是利用母語文化,首先需要考慮學習者的外語水平,因為學習者外語水平越高,進行外語表達時對母語文化的依賴就相對減少。其次要係統研究學習者是如何在外語學習過程中運用他們自己的母語知識的。最後必須弄清楚作為母語的漢語言文化在外語學習中的作用,哪些是支持外語學習的,哪些是對外語學習不利的。以上三種情況,不同情況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以下幾種教學策略是我們可以采用的:

1、比較中外文化的差異。

各種語言文化之間有相同之處,文化的相同被我們稱之為文化的耦合,如漢語的“同舟共濟”,英語譯為“inthesameboat”。文化的不同我們稱之為文化的差異,如中國人被人稱讚時,往往自貶一番,以示謙虛有禮,而在英語國家,他們受到讚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Thankyou”。在外語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總結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詞彙和習語,幫助學生了解其中的異同,尤其是一些區域性的文化差異,應予以比較和說明。這樣可以使學生既學好外語的語言結構,掌握外語的表達方式,又能理清蘊涵其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背景,加深對外語的印象,提高外語思維和自然表達能力。

2、減少母語負遷移的發生。

探討在外語教學中如何促使母語對外語學習產生最大值的正遷移,減少負遷移,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1)對比學習目的語和母語,培養學生的目的語文化思維模式。既然母語影響在所難免,那麼,在以英語為目的語的教學中,教師就應該充分進行兩種語言的對比分析,讓學生從對比中了解英漢兩種語言從微觀到宏觀結構的共同性和差異性,使學生明白造成差異的原因,逐步克服漢語思維的負麵影響,從而學著用英語文化模式進行思維。

(2)反複結合目的語與母語,內化語言信息,實現不自覺輸出。學習者初次碰到目的語生詞時,不會完全理解它的意義。神經語言學認為,對於學習者的大腦神經而言,這個生詞隻是第一信號刺激,隨著這個詞與母語的多次反複結合,學習者才可以形成反映這個詞的客觀本質的概念。王德春神經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57。因此,要使目的語與母語多次對應、結合起來,獲得對目的語的語感,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從自覺的輸出升華為不自覺的輸出。

(3)提供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理解,促使正遷移的發生。馮忠良指出,定勢可促進遷移,也可阻礙遷移,如果後麵學的知識與前麵學的知識屬於同類課題,定勢就會起促進作用。馮忠良學習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124—125。因此,教師在補充中文材料時,必須注意要與英文材料的內容、題材或者體裁相一致,這將有助於學生增長相關的背景知識,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勢,促成知識技能的互相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