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外語教學本真的應然研究(下)(2 / 3)

3、在加強外語教學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漢語言文化素養。

外語教學重視學生“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的培養,其中翻譯能力是綜合應用語言能力的重要方麵。將外語翻譯成漢語,翻譯者必須具備較好的中文表達能力,而將漢語翻譯成外語,翻譯者必須具備較強的中文理解能力,中文素養對學生翻譯能力的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現在的大學漢語言文化教育基本中斷,許多學校和專業不再開設漢語課,有些學校雖然開了,但學時非常有限,隻是外語課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這勢必影響學生漢語言文化素養的提高。為此,高校應科學調整課程設置,統籌規劃外語和漢語言文化課程,使中西語言和文化相得益彰,產生一股合力,綜合培養學生的語言和人文素養。

4、外語教學可適當利用母語文化提高學生的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是學生的一種自我心理感受。已故的普萊斯科特·雷奇是自我意象心理學的先驅之一。他認為:如果某學生學習某一科目有困難,可能是因為(從學生的眼光看)他不適合學習這門學科。然而雷奇相信,如果讓學生發現這種自我觀念是錯的,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改變學生的這種自我觀念,那麼他對這門學科的態度也會相應改變。如果引導學生改變他的自我定義,他的學習能力也會改變,這種理論得到了驗證:有一個學生在100個單詞中拚錯了55個,而且很多課程都不及格,所以喪失了一年的學分;但第二學期各科成績平均91分,成為全校拚寫最優秀的學生。另一位男生因為成績太差被退學,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後卻成為全優生。一個女生拉丁文考試四次不及格,學校的輔導員與她談過三次話後,最後以84分的成績通過了。一位男生被一個考核機構斷定為“英語能力欠缺”,卻在第二年榮獲學校文學獎的提名

為什麼同樣一個人前後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因為他們喚醒並發展了自己的潛力,改變了自己原有的自我意象,形成了良好的新的自我意象,從而促進了個人的發展。人的發展需要足夠自主的空間,且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存在,人人都期望被欣賞,而不願意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壓,所以我們不能把教育變成一把雕刻刀,按某種人的意誌,把人塑造成為“標準件”和“工藝品”。我們需要去喚醒每個人內在的潛力,去發展他們良好的自我意象。

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象是促成外語學習的重要因素。學生的外語自我意象,對外語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外語教學應盡力為學生創造輕鬆融洽、民主和諧的外語環境,課堂交流盡量用外語,同時注意個體差異,不能不分對象、不看條件,否則教師洋洋灑灑,而學生不知所雲。某些特定情況下,根據教學內容和對象,可適當使用母語文化,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漢語言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合理使用涉及兩個方麵,一方麵,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熟練掌握所學外語,用外語進行交際;另一方麵,漢語言文化對外語學習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適當引用漢語言文化有利於學習者對外語的理解和建構。兩者並不矛盾,關鍵是看如何使用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外語教師既要提高學生使用外語的能力,又要培養其文化意識,順應兩種文化的融合。隻有充分挖掘課程中的文化內涵,使學生認識到正是多元文化的存在、融合和順應才使得世界豐富多彩。

第三節外語教學本真:促成不同語言的跨

文化“對話與理解”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大融合的今天,跨文化“對話與理解”已成為一種現實需要。成功的跨文化“對話與理解”不僅需要良好的外語語言能力,而且也要求人們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並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靈活運用這些文化知識,因此外語教學決不能再沿襲傳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對語言形式和詞彙的教學上,而應將跨文化教學放在與語言教學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將兩者統一起來,促成不同語言及文化的“對話與理解”,這才是外語教學的目標,也是外語教學的本真追求。外語教學何以實現其跨文化“對話與理解”的教學本真?我們首先從跨文化遷移現象談起。

一、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遷移現象

跨文化遷移現象是指在跨文化交流中,人們下意識地用自己的文化準則和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並以此為標準來評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這種遷移有可能是正麵的,也有可能是負麵的。正麵遷移可以促進跨文化“對話與理解”的良性發展,否則會導致交際的困難、誤解,甚至仇恨。可見,跨文化遷移對跨文化“對話與理解”影響很大,因為人一出生就開始接受本族文化的熏陶,本族文化根深蒂固,他的所思所說所做無一不受本族文化的影響。所以,在跨文化“對話與理解”成為時代特點的今天,學習其他文化,了解文化差異,實現跨文化的正向遷移非常重要。外語教學應該適應這種需要,將跨文化對話與理解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目標和本真追求,從而使外語教學真正服務於社會。

文化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它幾乎無所不包、無處不在。而且人們是在不知不覺中習得本族文化的,一般情況下根本意識不到文化的存在,隻有在自己的文化準則受到衝擊時才有所察覺,這就使文化遷移經常呈現出正向或負向、吸納或對抗、融通或碰撞等多種形式,而外語教學就是要促進文化的正向遷移,互相吸納和互相融通。

本章第一節對文化進行了界定和分類,把文化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物質文化,第二個層次是製度文化,第三個層次是心理層次,是觀念文化。這一分類雖然不很明確,但它為跨文化遷移研究提供了借鑒。根據這一分類,跨文化遷移至少有兩種:表層文化遷移(surfacestructuretransfer)和深層文化遷移(deepstructuretransfer)。第一層次和第二層次文化的遷移大體上屬於表層文化遷移,因為這些文化要素一般是顯現的,人們稍加注意就可感覺到。深層文化遷移是指第三層次中文化要素的遷移,由於它是心理層次,涉及人們的觀念和思想,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很難察覺和捕捉到。

文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很大,我們從有關方麵的研究著述可見一斑。早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的語言教學專家CCFries(1945)和RobertLado(1957)就主張在外語教學中要重視文化,注意文化差異,進行文化對比。自6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社會語言學和教學法研究的蓬勃發展,語言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間的關係、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之間的關係都越來越受到重視。其間,最有影響的研究是蘇聯的語言國情學和美國的跨文化交際學,前者從語言本身出發,研究詞彙等語言形式的文化內涵,後者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分析語言使用的文化背景,兩種研究雖然隸屬於不同學科,但其研究結果相得益彰,都能充分說明文化和語言在外語教學和交際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關係。

此外,社會語言學和語用學,也為外語教學和文化教學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啟示。例如,英國語言學家JennyThomas在研究文化差異對外語學習的幹擾方麵取得了很大成就,在“跨文化語用失誤”(1983)ThomasJCrossculturalPragmaticFailure[J]AppliedLinguistics(OxfordUniversityPress),1983。一文中,她把語用失誤分為兩種:語用—語言失誤(pragmalinguisticfailure)和社交—語用失誤(sociopragmaticfailure)。“語用—語言失誤指學習者將本族語某一詞語或結構的語用意義套用在外語上造成的語用失誤。”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29。例如,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喜歡用“ofcourse”來回答各種各樣的問題。殊不知,雖然“ofcourse”在有的語境中表示熱情,但當一個外國客人問中國服務員“Istherestaurantinthissamebuilding?”時,如果也用“Yes,ofcourse”來回答則顯得口氣生硬,很不禮貌,仿佛問話者很無知,因此對問話者有不屑和蔑視的態度。“社交—語用失誤指由於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語用錯誤,涉及哪些話該講,哪些話不該講,人際關係的遠近,人們的權利和義務等,與人們的價值觀念有關。”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29這兩種語用失誤同前麵所提到的表層文化遷移和深層文化遷移大致相對應,語用—語言失誤一般屬於表層文化遷移,社交—語用失誤則屬於深層文化遷移。當然,兩類語用失誤或跨文化遷移的區分不是絕對的。由於語境不同,對話語理解的角度不同,有時既可理解為語用—語言失誤或表層文化遷移,又可理解為社交—語用失誤或深層文化遷移。

二、不同語言表層文化的“對話與理解”

總體說來,不同語言表層文化的對話與理解表現在兩個方麵:語言形式上;交際事件和言語行為上。

1、語言形式(languageform)上

語言形式上不同語言表層文化的對話與理解以蘇聯的文化語言學為代表。文化語言學的理論基礎是:各種語言形式都蘊涵著文化意義,每一種文化都是社會政治、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曆史結晶。它認為外語教學必須包括語言形式和這些形式的文化意義,比如詞彙、語音和語法的文化內涵、篇章與文化、文學與文化以及身勢語與文化,其中最多的是詞彙文化。

詞彙文化又可分為五類。第一類是另一語言中沒有對等詞的詞彙。如中國的“春節”,盡管可翻譯成theSpringFestival,但英語國家的人並不完全理解,我們必須解釋其中的文化意義。第二類是有很強社會文化和曆史意義的詞彙。如中國的“鬆樹”、美國的“cowboy”,它們都有各自獨特的文化含義。第三類是成語和俗語。由於它們都來自古老的傳說或宗教、曆史故事,所以包含的社會、曆史和文化內涵也最豐富,因此也最難學。第四類是諺語和警句。一般流傳於老百姓當中,並能說明某些道理,或者出自名人名言,它們有很多關於民族思想、價值觀和道德準則的文化內涵,必須潛心領會。最後一類是禮儀性的客套話語,不同文化也各不相同。

以上幾個方麵的詞彙在各種語言中都存在。一般而言,外語學習者對自己母語詞彙的文化內涵往往能產生無意識的本能的反應,但是他們對外語詞彙的掌握卻十分有限,經常將母語詞彙的文化內涵遷移到外語詞彙上。所以,外語教學首先要幫助學習者進行不同語言表層文化的對話與理解,促進跨文化的正向遷移。

如何促進詞彙的跨文化正向遷移呢?Lado(1957)Lado。R。LinguisticsacrossCultures:AppliedLinguisticsforLanguageTeachers[M]AnnArbo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57認為至少有三種情況會產生遷移:(1)相同意義,不同形式;(2)相同形式,不同意義;(3)相同意義,相同形式,不同分布。無論哪種情況的遷移,關鍵在於學習詞彙時要進行母語和外語的對比,既要了解其內涵又要理解其外延,尤其是它的文化意義。

除詞彙以外,其他語言形式的文化特征也可以通過對比的形式來學習和理解。

2、交際事件(communicationevent)和言語行為(speechact)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