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外語教學本真的應然研究(下)(3 / 3)

早在1972年,Hymes和Gumperz就出版了一本書DirectionsinSociolinguistics:theEthnographyofCommunication,意在分析影響交際事件的各種因素。Hymes把這些因素歸納為SPEAKING,分別代表:場景(S)、參與者(P)、目的(E)、行為順序(A)、信息傳遞方式(K)、使用的語言或方言(I)、說話的規則(N)和風格(G)。由此可見,任何交際事件都同自然、社會和文化環境融為一體,不可分離。

分析交際事件中的文化背景(ethnographicstudyofcommunication)可以幫助學習者了解跨文化交際中不同的交際方式和話語規則。下麵一段電話對白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Jenny:Hello!Jennyspeaking。

John:Hi,Jenny!ThisisJohn,Howareyou?

Jenny:Fine,thankyou,Andyou?

John:Prettywell,Infact,IcallyoutotellyouthatMaryandIaregettingmarried。

Jenny:Really?Congratulations!Youarelucky,Maryisagoodgirl。

John:Sure,sheis。Thankyou,CanyoucometoourweddingthisSaturday?

Jenny:Byallmeans,Thanksforcalling,Byebye!

John:Byebye!SeeyouthisSaturday。

這段日常對話至少包含四個與漢語不同的會語規則:如何接聽電話、如何互致問候、如何對他人的祝賀和恭維作出反應以及如何結束電話交談。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和分析,外語學習者可以認識到在使用英語和漢語時,應注意各自文化習俗和交際方式等的不同影響。

Austin(1962)Austin。JLHowtoDoThingswithWords[M]Oxford:ClarendonPress;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2和Searle(1969)Searle。JRSpeechActs:AnEssayinthePhilosophyof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9提出的言語行為理論也很好地解釋了跨文化遷移現象。言語行為理論是語用學最重要的理論之一,它為話語分析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區分了三種言語行為:表述性行為(locutionaryact),施為性行為(illocutionaryact)和成事性行為(perlocutionaryact),其中施為性行為對言語行為的理解最為關鍵,因為同一句話從不同文化的人口中說出來會產生不同的施為性行為,所以分析言語行為的施為性行為有利於理解言語的內在文化含義和差異。

例如,一個外企的中國雇員(培訓經理)在一次培訓項目開始時,用漢語的習慣介紹美國講師說:“Now,letuswelcomeMrSmithtogiveusanexcellentandenlighteningspeech”這樣的話,在中國人聽來是非常殷勤的,然而這位外國人並不高興,反而很生氣。原來,美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他覺得他的中國主人對他沒有信心,不相信他能出色完成這次培訓任務,似乎在鼓勵他盡其所能。顯然,產生這種誤解的原因是言語行為的文化差別,所以言語行為研究有利於對表層文化遷移的理解。

三、不同語言深層文化的“對話與理解”

由於社會文化價值屬於心理層次,所以這些價值觀念對具體話語的影響不是那麼直接明了,這就是為什麼在跨文化對話與理解中出現誤解和衝突時,當事人卻茫然有所不知的原因。但是這些社會文化價值觀念又無時無處不在決定我們的所思、所說和所為,因此它們對跨文化對話與理解的影響也隨處可見。下麵兩個交際實例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實例一取材於《新民晚報》(1997年2月12日)的一篇報道:1996年11月21日,一家知名的中美合資會計事務所在複旦大學舉辦人才招聘會。招聘會剛開始時,會場一片寂靜,前來招聘的美國考官決定用金錢來鼓勵在場學生踴躍發言。當一名學生回答完“你為什麼對我們公司感興趣?”這道問題後,一名考官上前遞給他100美元,但被這名中國學生拒絕了。考官解釋說,這是他應得的,並向其他學生問道:“還有人想掙點錢嗎?”此時所有在場的中國學生似乎都感到受侮辱而憤怒了,強烈要求美國考官停止這一做法,並向學生們道歉。會後,複旦大學校方安排了學生代表與該公司的美國經理座談。通過交流後,雙方才認識到問題出自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的差異上。美國文化崇尚金錢,一切以金錢至上;而在中國,雖然錢也重要,可沒有像美國人那樣把金錢看做是首要的追求目標,過多地談論金錢會被認為是庸俗的。正因為這兩種文化對金錢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才導致了上述中國學生和美國商人之間的衝突。

第二個實例發生在美國老板和他的一個中國雇員身上。Storti,CCross-culturalDialogues[M]Yarmouth:InterculturalPress,1994

SaturdayShift

MrJones:ItlookslikeweregoingtohavetokeeptheproductionlinerunningonSaturday。

MrWu:Isee。

MrJones:CanyoucomeinonSaturday?

MrWu:Yes。Ithinkso。

MrJones:Thatwillbeagreathelp。

MrWu:Yes。Saturdaysaspecialday,didyouknow?

MrJones:Howdoyoumean?

MrWu:It’smysonsbirthday。

MrJones:HowniceIhopeyouallenjoyitverymuch。

MrWu:ThankyouIappreciateyourunderstanding。

這一段對話表明吳先生的英語沒有任何問題,然而他卻經曆了一次痛苦的、失敗的跨文化交際。他星期六不想去加班,從對話一開始他就試圖使老板明白這一點。他猜想瓊斯先生打算讓生產線在星期六繼續運轉是要求他來加班的一個委婉的請求,因為根據中國的文化習俗,過分直截了當的請求會使對方有一種被逼迫的感覺,顯得無禮。而麵對老板要求加班的請求,下屬一般也不會無禮地直接回答說“不”,所以他用“Isee”表示否定。遺憾的是,瓊斯沒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反而用一個直接問句進一步把吳逼向絕境,而聽到這個要麼回答“Yes”要麼回答“No”的問話,為了顧全老板的麵子,吳隻好作了肯定回答。這個“Yes”,按照中國人的理解同樣隻是禮儀上的、迫於當時情況的回答,其含義相當於“我聽見了”,而“Ithinkso”加在“Yes”後麵表明吳在做進一步的搪塞,他實際上是在說“No”。如果吳很願意去加班,他會毫不猶豫地說:“Sure”或“Ofcourse,Iwill”,但是瓊斯又一次誤解了吳,以為吳答應來,所以作出這樣的反應:“Thatwillbeagreathelp”,至此,吳不得不直接告訴老板,星期六是他兒子的生日,在他看來這一招顯然奏效,因為老板祝願他和家人有一個快樂的晚會,這樣他以為自己就不用去加班了。然而,瓊斯可能並非這樣理解。經過數次努力,吳還是沒能使老板明白他的意思。假如吳知道美國人喜歡直截了當,而不是模棱兩可,他就不會遭受這麼痛苦的經曆;同樣,如果瓊斯對中國人的交際方式和講究麵子的價值觀有所了解,他就會明白吳的意圖,而不會逼迫他。

以上兩個實例充分說明外語交際中不同語言深層文化對話與理解的普遍性,同時也說明了,有的學習者外語基礎知識相當紮實,卻不能恰當有效進行跨文化對話交流的原因。關於後者,曾經有三個假設:1)學習外語者在接觸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外國文化後,母語文化遷移仍會持續下去;2)外語學習者可能了解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的表層差異,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同樣了解深層文化差異;3)外語學習者了解兩種文化差異並不等於他們潛意識中的母語文化遷移會隨即消除。後來,他又通過觀察和問卷調查的形式證實了這三個假設。這一研究對於我們認識目的語深層文化價值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於不同語言深層文化的對話與理解,至今還沒有專門的研究,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它的研究同跨文化對話與理解是密不可分的。

四、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的本真

由以上分析可見,外語教學不僅僅是把語言作為一門工具來傳授,還需要把握工具之外思想和文化等更重要的東西。外語教學必須將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統一起來,這不僅符合語言教學的本質,同時也是信息社會的需求。如果外語教學忽視了這些需求,培養出來的學生將很難走出去與外界交流,因而也就不可能取勝於激烈的世界競爭。

外語教學也不僅僅是教外語和外國文化,還需要母語及母語文化的支撐。母語及母語文化是外語教學的基礎,因此我們必須警惕當前外語教學中母語及母語文化麵臨淡化的現象,尤其是母語文化的淡化現象不可輕視。也就是說,我們在讓學生了解目的語文化時,不要受文化全球化及一元論文化思想的影響,使學生產生一種文化依附心理,被西方文化所侵蝕,甚至全盤接受西方文化,這將逐漸使我們的學生忘卻優秀的本民族漢語言文化,甚而對民族文化產生自卑心理。假若我們的學生動搖甚至失去母語文化的根基,母語文化的依存和進步將受到巨大的挑戰,生存狀態也將會在“夾縫”中延續,持續一種“浮萍”式的文化無根狀態。這樣,伴隨我們學生的將是長期母語文化身份的焦慮或危機,這種狀態將會使他們成為中華文化延續的障礙,讓他們無法肩負起中華文化現代性轉型的艱巨任務。這不是外語教學的目的,也不是外語教學願意看到的結果。

外語教學既要傳授目的語文化,又要避免走向民族文化的淡化,這是當前外語教學必須麵對的困惑,也是當前外語教學必須解決的問題。當前外語教學應以中華文化為根,以漢語言文化為本,以開放的心態來學習外來文化,在平等和互重的基礎上進行中西文化互動和交流,進而按照外語教學大綱的要求,培養具有紮實的語言基本功、寬廣的文化知識麵、一定的相關專業知識、較強的跨文化對話與理解能力和較高綜合素質的外語人才。

外語教學要真正有所成就,必須行走於不同語言文化世界之間,促使不同世界的相互對話與理解和對同一事物的共同理解,即世界的相通性和同一性,才能達到對外語,甚至對母語更深刻、更全麵的理解。因此,外語教學的本真就是促成外語與母語的跨文化“對話與理解”,外語教學承擔起不同語言跨文化“對話與理解”的任務是一項崇高的責任。